> 硕士毕业论文 > 39650字硕士毕业论文《边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及其对当代新闻评论的启示

39650字硕士毕业论文《边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及其对当代新闻评论的启示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650字
论点:陕甘宁边区,边区,新闻
论文概述:

《边区群众报》创刊之时,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之风蔚然己成,无产阶级的革命随之高涨,为创立人民舆论观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丰富的社会舆论实践基础。我国舆论研究逐渐形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此后,国共关系恶化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于1937年1月迁至延安。中国共产党报刊的生存条件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考验。这时,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一支生力军。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包括延安在内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革命新闻工作的重点之一,保持了我党新闻工作的实力。在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光辉历史中,我们不得不提到《边区人民日报》,该报以其通俗的报纸定位和编辑方针,利用陕北独特的民歌和快书语言形式上传和传播新闻媒体功能,将党组织与群众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抵制F1和自主生产的思想。《陕甘宁边区报》总编辑胡绩伟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刚刚超过150万,边区K党报能发行1万多份,真是个奇迹”。这份报纸在整个陕甘宁边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陕甘宁边区党委的机关,它在宣传党的政策、联系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组织群众自力更生、自主生产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那么《边区人民日报》如何增强其传播效果,报纸的内容如何反映党组织的意愿,新闻评论文章呈现了哪些特点,是本文调查研究《边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初衷。
1.主题选择的背景和来源:
新闻评论在中国现代报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对新闻评论寄予厚望和关注,并赋予新闻评论巨大的社会责任。在现代,我们党有办报的优良传统,非常重视新闻评论。《新青年》、《每周新闻评论》和《指南》等革命和进步刊物,为有远大理想的爱国人士提供了一个接一个发表爱国言论的平台,同时也将革命浪潮推向了一片废墟。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武汉出版《新华日报》,后来迁到重庆。中共中央也开始在延安出版第一份大型机关报纸《解放日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这些党刊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发表了革命思想,指明了新中国的发展道路。“报纸功能的变化和新闻评论功能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报纸不应该是个人或政党的发言机构,而应该是各方意见的发表平台,这是现代报纸新闻评论的重要基石。
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者们在20世纪40年代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份报纸,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对于《边区人民日报》的研究,研究者大多停留在报纸大众化的方法上,尚未从报纸的新闻业务入手来考察《人民日报》新闻业务的特点,以及报纸新闻评论中的舆论倾向和舆论导向
第二章:《边区人民日报》创办的时代背景
任何报纸的发展都离不开现有的时代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边区人民日报》是在一个激烈斗争的时代诞生的。1940-1947年是反菲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也是共产党退到敌后的阶段,《边区人民日报》发挥了舆论的作用。
1.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环境
《边区人民日报》中的“边区”是陕甘宁边区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合作时期控制的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处的武装分裂地区。陕甘宁边区成立于1937年9月,结束于1950年1月。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通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通过两支部队。5000英里的长征只到达了陕北。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了比较民主的人民政府。因此,陕甘宁边区在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很小的地位。新政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进行了民主尝试。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非常落后。边境地区大约有140万叛逃者,那里似乎极其贫穷落后。据估计,地主和富农占人口的12%,他们拥有的土地的46%。农业生产不稳定,生产周期短,收成取决于天气。因此,陕甘宁边区长期落后无知。这里的文盲率高达99%。在分散的农村地区,几十英里内没有学校。除了城镇,穷人的孩子根本不能上学。边境地区的卫生条件非常差,人和动物死亡率极高,婴儿死亡率高达60%。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医疗、文化和教育是不可能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外矛盾之中。国共关系破裂了。共产党后撤,在陕甘宁边区贫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依靠广大贫农的团结,以“星星之火”燎原的方式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正是在这个新的边境民主政权下,边境地区落后、愚昧、封闭的传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上,将进行民主选举的审判,由民主人士参与政府管理。在经济上,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加强与边境地区其他地区的经贸关系。文化、教育、医疗、反对封建思想等方面,积极引导边区人民先进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民族灾难危机下,新中国的雏形正在敌后逐渐形成。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
面对工农群众联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毛泽东在1940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本文“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表明,当前要发展的文化方向是面向大众文化,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在《论新民主主义》中,毛泽东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受欢迎的,因此是民主的。它应该为全国90%以上的工农服务,逐步成为他们的文化。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革命群众的知识应该联系起来,改进和普及应该区别开来,联系起来。在反对北方的战争中,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对于群众是足够的。如果革命文化不接近群众,他的火力就达不到敌人。”这些新的民主文化基础正是《边区人民日报》的科学和通俗思想。毛泽东一直认为创办一份优秀的大众报纸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毛泽东经常空高度重视和关心《边区人民日报》的创办,指导和帮助该报发展宣传和编辑新闻评论。
3.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
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地方及其他行业新闻媒体和陕甘宁边区所辖地区的相关单位于1937年9月至1950年1月创办的。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陕甘宁地区成立了近100家新闻机构,其中中央级17家,西北局1家,陕甘宁边区10家,区级7家,县级11家,军队39家。报刊的种类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教育和新闻事业等各个方面。从对边区新闻事业的报道来看,这些新闻机构发行的报刊以延安为中心,覆盖陈侗、沈复、三边、富县等地,覆盖整个陕甘宁根据地。如何把党的革命思想和领导思想传达给革命的依靠力量工农联盟,如何有效地组织革命群众,是20世纪40年代革命僵局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是边境地区新闻工作的使命。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关系恶化。1936年底,“Xi安事件”和平解决后,双方开始就合作打击腐败问题进行谈判。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层从宝安县迁至延安。此时,中国共产党报刊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民主根据地的首都,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新闻的中心。从党中央到西北局、分局、县乡乃至公司,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多层次报刊体系,形成覆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大众化、大众化新闻宣传网络。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陕甘宁边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成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党的新闻的真实性、战斗性、党性和群众性原则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分解释,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理解。《边区人民日报》就是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下创办的。
第二章:《边区人民日报》创办的时代背景……7
1.陕甘宁社会环境……7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思想文化基础是……8
第三章:边疆都市报新闻评论分析……13
1.《边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选题的特点……15
1.1从中央和西北局的政策方针中选择指导政府工作的主题……15
第四章:《边疆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44
1.舆论导向……44
2.边疆都市报舆论导向的特征……45
结论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边区人民日报》是不幸的。它的内部物质匮乏,外部战争不断。编辑部无法投递报纸。然而,《边区人民日报》是幸运的,因为新民主主义的新趋势给了该报一种面向基层实践其受欢迎的党报的方式。这种积极的新闻工作态度和方法使《边疆人民日报》能够被研究者不断研究,而不会被转瞬即逝的岁月遗忘。特别是当《陕西日报》接过报纸的衣钵,继续创新发展的时候,由《边区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办报的优秀理念被后代记者不断延续。本文以对《边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回顾为出发点,具体研究了党报大众化时期《边区人民日报》的特点。通过对报纸新闻评论的选题、体裁、语言和思想取向的调查,无论是从中央和西北局的政策和原则,还是从中国面临的革命形式,还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财经生活中,都能找到适合时代的话题。注重社论表达编辑部的立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评论,如时事评论、短评和专论,丰富陕北特有的快板、说书和二重奏等新闻评论体裁。在新闻评论语言方面,大量方言的使用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提高”,充分发挥方言的亲切特点。
参考:
[1]胡绩伟《青年-胡绩伟自述》[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于国铭,《解构舆论: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1年
[3]丹尼尔·里夫等.纪美云译《内容分析方法,量化媒体信息的研究技术》第二版[·米]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杜姚峰主编《历史初稿》[·M]陕西:陕西R报社2010年出版
[5]方汉奇《中国新闻编年史》,[卷,福建人民出版社
[6]柯惠新,《传播学研究方法》主编[·M][7]黄贾珍译大众传媒研究[·M]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8]杨新民,新闻与新闻评论[男]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9]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米]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0]李荣,中国报业发展概述[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