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当代一省铁路与经济社会变迁分析(1912-1937)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当代一省铁路与经济社会变迁分析(1912-1937)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900字
论点:安徽,铁路,近代
论文概述:

近代安徽是古代安徽的延续,也是现代安徽的源起。了解了近代安徽,特别是民国早期二十多年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对于明了自晚清以来安徽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今天安徽发展的现状都

论文正文:

第一章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铁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1825年,英国斯蒂芬森驾驶火车完成了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旅程,标志着世界第一条铁路的正式开通和人类铁路时代的开始。1876年,当吴淞铁路在上海“悄悄地”行进时,它表明古代中国也跌跌撞撞地进入了铁路时代。同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对外开放,安徽的大门打开。不知何故,这似乎表明安徽与铁路有某种不解之缘。然而,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在于天津至濮阳的整条铁路的后期竣工和运营。然而,这已经是36年前的“快照”。就铁路的性质和条件而言,“铁路是社会经济发展某一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的特殊组成部分。它必须为社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铁路作为一种进口产品,在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没有一种现代经济设施比铁路更能引入中国”。近代安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部分,也可以从铁路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到。本章在全面论述铁路对近代安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之前,将重点论述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交通的需求,以及安徽津浦、江南、淮南等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铁路呼吁现代安徽发展
安徽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省份。据说它很古老,因为早在古代,安徽的古代遗址就非常丰富。20世纪30年代,北平研究院在寿县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发现了10多个史前遗址。据统计,安徽省已发现和挖掘了近4000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窑遗址、古矿山遗址、古建筑遗址和古水利工程遗址,覆盖全省各地。然而,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出土的“和县猿人”化石代表了安徽人类文明的最早象征。之所以年轻,是因为“安徽”这个名字只出现了300多年,与一些省份的名字出现的时间相比,还是比较晚的。安徽省成立于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它以安庆和惠州的首字母命名为“安徽”。清代,安徽的首都设在安庆(4)。安徽也被简称为“安徽”,因为安庆是西周时期安徽的故乡,这里有山、水和城市。

1。近代安徽的基本省情和客观铁路要求[地理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华东腹地,东临114° 54 \'-119° 37 \',北接29° 41 \'-34° 38 \'。它毗邻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六省。该省东西宽450公里,南北长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在华东地区排名第三,在全国排名第22。自建省的由来已有300多年。虽然有一些小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该省的行政机构和土地面积没有重大变化(详情见以下解释)。就地理区域而言,安徽省“不是没有自然条件的单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反,长江和淮河横跨全省,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大自然区。该地貌表现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冲积平原和皖南山区的不同特征。四季分明,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湿润,产品丰富。然而,这条河流的走向也客观地决定了在自然经济时代,安徽传统交通相对发达,东西水路交通发达,缺乏南北交通的主干道。自古以来,安徽一直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文化发源地融合和过渡的交替地区。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从有记载的夏、商、周三到清代,安徽地区的历史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该省南部的长江、淮河和新安河自然形成了基于不同地理结构的三个传统文化区块——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总的来说,这三个文化部门不仅各不相同,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安徽文化特色。清代是安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是因为安徽在1667年正式建立了该省,还因为该省的疆域、行政区划和人口发展规模基本上是在清代建立的,并一直基本延续到今天。清朝时期,安徽也被昵称为“八个安徽”,因为安徽省建立后,有八个县,分别是凤阳、颍州、泸州、安庆、太平、宁国、徽州和池州。

第二章铁路与现代安徽农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尽管中国从专制时代进入一个共和国,“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与过去一样,农业压倒一切。”这一点在安徽尤为突出,因为安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即使进入民国以后,“农业为主”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1912年,同样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车轮进入民国,天津至濮阳的整条铁路于今年竣工并投入运营。这一巧合可以被视为《泰晤士报》送给安徽的礼物。天津至濮阳铁路的开通也标志着安徽拥有连接重要港口的现代陆路运输手段,自古以来占据安徽出口大部分的农产品从此拥有了便捷的陆路运输渠道,这对现代安徽的农业生产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第一节铁路局积极开展农业调查和品种改良
中国自古就以农业为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版图上,地处江淮的安徽,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和甘薯,经济作物如大豆、芝麻、花生、油菜、棉花和烟草,以及家畜、家禽和鱼类的产量在该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水稻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具体相关数据请参考下表。进入民国后,虽然政治纷争、军事战争和自然灾害频繁,但天灾人祸仍在继续,农作物产量损失在某些年份也很大。但总的来说,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的农业生产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经过曲折艰难地发展。即使经历了几年的大灾难,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业生产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这可以从下表所列的抗战爆发前几年安徽农作物产量、畜禽产量的具体数字中看出。首先,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执政时,安徽的农作物产量与北洋时期相比有了很大增长。以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为例,北洋时期产量最高的是1915年,四种作物的总产量为70,310千道尔顿,国民政府时期的总产量为117,034千道尔顿。与1915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加了约66.5%。同样,在牛、马、羊、驴和猪五种主要牲畜生产类型中,1916年总产量为629.3万头,1934年为769.2万头,增长22.23%。其次,整个20世纪30年代,安徽的作物生产趋势基本呈“U”型。在1934年和1935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相对较大。原因是1934年,全省遭受了从南到北的干旱,持续了几个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超过了1931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1934年的大旱使今年成为抗战前国民政府时期安徽受灾最严重的一年,受灾农田达18161426亩。与年收获相比,除谷子外,各种作物的损失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谷子主要生长在北方,在该省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小。因此,损失率是受影响省份中最严重的。详情请参考下表。

第三章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132
第一节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与发展……132
1、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中的延伸........132
2、晚清安徽工矿工业的艰难起步.......136
3、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发展缓慢.......139
第二节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炭工业.......148
第三节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石……177
一、近代安徽的铁矿开采及其在全国的地位.......178
二、采矿铁路在铁矿石开采和对外运输中的作用...183
三。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188
第四章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195
一段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195
铁路第二段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200
铁路的第三段造就了这座城市——蚌埠……220
一、津浦铁路与蚌埠市之间的220
布局空二、津浦铁路与蚌埠市之间的人口集聚与盐粮……225
三、津浦铁路与蚌埠市产业结构的形成........231
第四节铁路与近代安徽省会的“争论”........240
第五节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262
第1节铁路和新生活方式.........262
1,铁路沿线新生活方式的出现263
年……2.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貌依然存在...275
第二节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279

结论

近代安徽是古代安徽的延续,也是近代安徽的起源。了解近代尤其是民国初年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对于了解晚清以来安徽的发展和今天安徽的发展现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1667年正式建省到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和1877年芜湖正式开放,安徽遵循封建经济的内在规律,在农业时代发展成为中国东南部重要的产粮区和税收省。然而,从1877年芜湖开埠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60年间,安徽的发展被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一方面,它靠近中国最发达、最对外开放的长江三角洲。另一方面,该省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因此,可以说,在近代中国,安徽是一个既开放又传统的代表性省份,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当历史发展到1912年,2000年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对安徽来说,今年不仅是从封建时代到一个共和国的第一年,也是铁路时代的“第一年”。因为今年,天津至濮阳的整个铁路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其南段的主要部分在安徽。这是安徽的第一条铁路。从那时起,安徽拥有连接华北和华东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等中国最发达城市的快速交通。然而,“交通运输与经济运输、民族动态、文化交流和国防装备密切相关。”因此,从现在开始,安徽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将会有一只“推手”在铁路后面。津浦铁路的建设和全线开通,只为安徽铁路的发展拉开了帷幕。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淮南铁路和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安徽初步形成了铁路运输网络。在三条铁路相继投入运营的过程中,铁路对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产生了各种影响。总的来说,从铁路建设的第一天起,这种影响就一直在持续。然而,铁路的影响仍然有限。它不仅促进了发展,也超出了强国的能力范围。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铁路运输极大地促进了安徽农产品的商品化。这充分体现在淮河流域的粮食贸易、皖南皖西的茶叶贸易和皖东的烟草贸易中。对于生活在安徽腹地的几代农民来说,铁路的到来第一次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农业生产目的。他们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有目的地生产商品以满足遥远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们第一次开始将收入和生活改善与遥远的城市和市场联系起来。因此,铁路沿线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农田。例如,凤阳等津浦铁路沿线的大片烟田凸显了这种商品生产的目的。
第二,铁路运输使大量工业产品和大量城市生活用品能够流向农村。过去,只有在长江和淮河沿岸的几个大城镇里,我们才能看到许多新奇的“洋货”。随着铁路的开通,我们也可以在安徽省内陆的许多偏远村庄看到或买到这些新奇的“东西”。薛木桥先生曾在沪宁铁路沿线做过一次调查。他写道:“城市工业产品的入侵是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最大原因。自沪宁铁路通车以来,货物从远处涌入。那些过去被视为珍品的东西现在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1)虽然客观地说,铁路的建成和工业产品的“入侵”并没有给安徽农村腹地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有许多人看到,由于铁路的运营,过去的“罕见”变成了今天的“必要”。农民的生活已经与现代工业的成品结合在一起,这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样,通过铁路运输,大量“进口货物”被运往沿线城镇,这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其次,铁路运输便利了安徽大量矿产品的出口,使安徽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煤和铁矿石供应地区。煤和铁对现代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水和土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为了摆脱贫困和弱势,现代中国必须发展现代工业。因此,对煤和铁等战略物资的需求一刻也不能放松。煤和铁的来源通常不同于它们使用的地方,这需要强大的现代运输工具的帮助来实现“运输”的责任。铁路无疑是承担这一责任的“主力军”。近代安徽省烈山煤矿、淮南煤矿、大同煤矿等重要煤矿的生产直接得益于津浦铁路和淮南铁路的运输。长江沿岸许多铁矿的开采和各种矿山铁路的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江南铁路,为马鞍山铁矿的全面开采奠定了基础。

参考
1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编辑:《人民的春秋》,安徽人民出版社编辑,1987年版
2由陈真、罗瑶、庞显志编辑:《中国现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期,《生活新知识与阅读》。
3陈真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第三辑,1961年。
4国民党中央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中国十年经济建设》,扶轮日报,1937年。
5国家政府总审计局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摘要(1935)》,商务印书馆,1936年。
6国家政府总审计局,《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交通部,铁道部,运输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运输史与公路编纂。
7黎文海、夏方明、黄邢弢:《中华民国社会调查丛书》第二部分,《现代工业卷(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8李文智,编辑。,第一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9刘同伟:《铁路建设史料》(第1卷),中国铁路出版社,1991年。
10米汝城,编辑。《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