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332字硕士毕业论文沟通与接受关系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引导体系

23332字硕士毕业论文沟通与接受关系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引导体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332字
论点:网络,舆论,互联网
论文概述:

从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在 Web1.0 阶段,刚刚出现的网络舆论只是社会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舆论的信息主要来自传统媒体,虽然基本沿袭了“传者——传者”的传受关系,但在网络上网民可以

论文正文:

导言1.1问题始于近年来重大社会事件的清单。互联网上高涨的舆论无疑已经成为最耀眼的关键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利用网络媒体讨论敏感的社会事件,监督政府行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即时和充分的意见表达空 受众不再是被动和无力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有权在互联网上发言、通过互联网发表对社会事务的意见、对政府和官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成为积极的传播者。 面对互联网舆论的严阵以待,甚至有学者断言“大量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用户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主要力量”[1,互联网舆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 然而,反对者也针锋相对,认为互联网是滋生社会谣言的温床,并质疑网络舆论的热情和建设性。例如,2012年3月“两会”后,关于“军车进京”的谣言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政府已经用法律手段对6名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发起者进行行政拘留和处罚,关闭了16个涉嫌散布谣言和谣言的网站,挑出新浪和腾讯作为两家互联网服务公司,并要求它们采取纠正措施加强管理[2] 随后,拥有全国最多用户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发布公告称,由于清理微博评论和帖子中的“谣言和其他非法有害信息”,3月31日至4月3日,评论功能[3]关闭三天,引起了人们对互联网舆情相关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人质疑对互联网评论的压制与国家政治的民主变革背道而驰。然而,许多人也指责互联网不可预测的自由开放的言论和潜在的强大动员能力给政府的社会事务治理甚至真正的政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能否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引导网络舆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地位。 自2012年以来,国家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要保护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指出“任何改革都必须有人民的觉醒、支持、热情和创造力”[4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的媒体体系和舆论交流渠道相比,中国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仍处于不断探索制衡政府和监督权力的磨合阶段。互联网在中国被赋予了更民主的政治期望,互联网上的民意已经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平台。 从传输和接收的关系来看,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传统媒体的“发送-接收”传输模式,使受众也成为拥有发言权和传输能力的媒体。 网络舆情在公开平等的传播中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传播特征。它必须在深刻理解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新特点的基础上,以新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和管理。 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仍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具体的案例或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相对较少,大多是实践经验总结或实践指导。研究方法以推测性定性分析为主,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本文从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入手,一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结合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探讨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原因和特点,把握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受众因素 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1.2文献综述1.2.1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可分为两大部分:网络传播研究和政府网络监管研究[5] 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相关理论实践的学术文献主要分散在社会学、网络政治学和新媒体等类似或相关领域,它们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独到的分析给国内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社会学领域,1973年,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他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对社会预测的探索》中,用“后工业社会”一词来概括即将到来的社会形态,即“信息和知识代替物质能量和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社会”[6。“后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 美国社会学家曼努埃尔·卡特斯在《网络社会的兴起》中对信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网络将构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主宰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在网络的基础上,新的社会结构将是一个高度动态和开放的系统。 [7]网络社会有三层体系:最基本的是物质层,即电子互联;在它的顶部是组织层,即节点和核心交织在一起的系统。占主导地位的精英组织位于顶层。 共享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节点可以自由互连,形成一个网络社会。 这种新形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潜力。 中国互联网近十年的发展充分验证了曼努埃尔关于互联网媒体革命力量的“互联网社会”理论,这也是中国互联网舆论存在和爆发的重要基础。 在网络政治中,西方学者已经讨论了信息主权和国家主权、网络民主、网络权力和网络政治文化。 [8]美国学者马克·斯洛卡(马克·奥嘉)是第一个定义网络民主概念的学者。在他的文章“网络民主——互联网和公共领域”中,他将网络民主定义为“通过公民网络技术在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9。他认为,互联网形成的数字革命的核心是权力相关的,挑战了传统的民主政治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还认为,“所有信息都与权力相关,因此也与政治相关。” 随着我们逐渐进入信息政治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2互联网舆情互动传播与接收概述……92.1“发送器-接收器”,web1.0互联网舆论(1995-2002年)...................92.2“对话者”,网站2.0互联网舆论(2003-2009年)102.3国家互动............................,微博时代的网络舆情(2010年至今)..............................113基于互动网络舆情的特点……133.1广泛沟通主题...................133.2开放的沟通环境...................153.3交互式通信模式............174互联网舆情“受众”调查……204.1以受众为中心的研究...................204.2样本调查和数据处理……214.3自由互动,个性化网络舆情更具吸引力...................22 .结论网络舆情的不断变化现象总是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主张自由开放的网络舆论,以建立一个社会进步的公共领域,而另一些人质疑网络舆论的建设性。 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 从传输和接收关系的角度来看,开放互动的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或自内而外的“发送-接收”传输关系,构建了网络舆情“对话者”之间平等沟通的传输和接收关系 传播与接受关系的变化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与传统舆情完全不同的传播特征。 从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在网络1.0阶段,新兴的网络舆情只是社会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舆情信息主要来自传统媒体。虽然它基本上遵循“发射机-发射机”的发射和接收关系,但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讨论和交流,并有权发言。 政府通过建立网站或论坛进行指导。 在Web2.0阶段,“用户创造内容”的概念和应用使网络受众真正成为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社会舆论的积极参与者。 网络舆论的引导逐渐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应用使网民有能力全职传播即时消息空。网络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人民战争”,成为一个舆论排。 政府还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加强引导。 参考[1]帕梅拉·阿尔雷克。[调查研究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陈利丹,《舆论研究——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程洁,张謇,网络传播[。2007,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4]杜君飞。《网络传播导论》,[主编,2004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5]洪楠,视窗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的SPSS教程[。200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6]胡勇,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声音、个人表达和公开讨论[·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刘建明,《舆论传播》。2001年[·米】。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8]坦卡德赛福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北京:华夏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论和未来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周宝华,效果研究:人类交流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