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9620字硕士毕业论文地方财政技术投入效率的预测与分析

39620字硕士毕业论文地方财政技术投入效率的预测与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620字
论点:投入,科技,地方财政
论文概述:

本研究将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弥补上述不足,促进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为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改进和提升工作提供借鉴与思路。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普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展开,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通过制定各种科技计划、政策和法规,支持RM)和技术创新活动(1)。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应在2020年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和国家通过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历史阶段的综合分析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未来发展战略。

(2)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资是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为了如期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必须保证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并大力支持R&D的活动。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划了R&D对中国未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强度。也就是说,2010年社会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增加到2.0%,社会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增加到2%以上。2020年为5%。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但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投资力量不足,金融投资规模萎缩,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这样,政府科技投资在R&D长期对华投资的三大来源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2],同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明确指出,“政府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应该通过直接金融投资和税收激励等间接金融投资来增强”。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5-15年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将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3)地方金融科技投资面临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发展瓶颈,中国金融科技投资采用中央和地方双轨体制。地方财政科技投资是科技投资的重要来源。2010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68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投入的50.3%。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中央政府的科技投入。虽然地方财政科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资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科技投资目标不明确、资金使用分散、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财政科技投资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从而影响了[地方财政科技投资的效率。因此,加强地方财政科技投资资金管理,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投资效率,是当务之急和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评价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为完善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1.1.2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在界定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明确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主体和客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使用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和分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使用效率评价模型,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评价研究提供了总体框架,对完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实用价值
本研究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和分析了地方金融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使用效率,一方面有助于合理判断地方金融科技投入的效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提高地方金融科技投资效率的对策,实现规模效率提升、结构效率优化、地方金融科技投资使用效率提高等多重效应,从而为提高地方政府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氛围。

2地方金融科技投资效率评价的基本理论

要评价地方金融科技投资的效率,首先要探讨地方金融科技投资效率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所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章主要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关键概念,构建了评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基本理论框架。

2。1理论基础
公共财政理论解释了地方财政干预经济和地方财政科技投资的必要性,这是研究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资效率的理论前提。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激励机制理论是分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成因的理论基础。

2.1.1公共财政理论

(1)公共财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在金融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远远晚于其他学科。公共财政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学科被研究才200多年。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英国重商主义学派托马斯·孟倡导的“贸易平衡理论”和“国防金融理论”是西欧国家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专制君主[351的利益。作为最早的公共财政专著,威廉·配第的“税收理论”产生于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规模和货币关系的扩大,它还没有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以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的需要。

第三章当前的金融问题……29-43
第一节的范围非常有限.........29-34
第二节宏观分析不够.........34-37
一、这项工作缺乏相对的“独立性”...34-35
ii,深度和广度都不够.........35
三、演出尚未广泛开放.........35-36
四、成果利用率低.........36-37
第三节不符合党委、政府和人民的要求.........37-39
该专业的第四部分未能融入金融体系.........39-43
第四部分以所有政府资金为主线实施.........43-51
第一节满足预算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43-45
第二节满足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45-47
一、促进公共金融体系的建立和改善.........45-46
二,促进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系统.........46
iii。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46-47
第三节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47-49
一.满足综合预算的需要.........47-48[/br/ ] 2。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48
3。满足转型的需要.........48-49
第4节。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9-51
第五章(如何)执行第一节所有政府基金的愿景.........51-76
所有政府基金收入.........51-61
一,所有政府基金收入.........51-55
二,所有政府资本支出.........55-56
iii。推广部门和乡镇预算执行情况.........56-58
iv。积极开展金融调查研究.........58-61
第二节扩大到资金管理系统的领域.........61-65[/ Br/]第3节概念从微观到宏观的变化.........65-69
第四节金融一体化的运行模式.........69-73
第5节积极探索效益.........73-76

结论

这项研究侧重于地方预算中用于支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资金的规模、结构、使用和效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详细阐述了地方金融科技投入、地方金融科技投入效率和地方金融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的概念,构建了地方金融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的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其次,在构建地方金融科技投资规模效率评价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例,定量描述了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的绝对规模、相对规模和发展趋势,并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协整模型分析了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的规模效率,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概念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规模不足的原因。再次,在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评价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定量描述和分析了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并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关理论,运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效率,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影响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效率的制度因素。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通过对地方财政科技投资效率评价内涵的界定及其理论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科技投资效率是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其中,资金配置的合理性是指地方财政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支持科技发展的资金总量,这反映在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上。二是已建立的地方财政科技投资基金在不同支持项目之间的分配符合效率原则,使已建立的科技投资基金能够带来最大的产出或效益,这体现在地方财政科技投资的结构效率上。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是指在地方财政资金规模和投资结构的一定约束下,地方财政科技投资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这体现在地方财政科技投资的使用效率上。通过对规模效率的分析,可以找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最优规模,从而保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结构效率分析,地方财政科技资金可以合理投入到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使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结构比例协调;通过对使用效率的评价,可以最大化有限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终达到优化金融科技投入效率、提高金融科技投入决策水平、最大化社会福利的目的。
(2)通过对地方金融科技投资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和比较分析,对地方金融科技投资规模不足做出总体判断。本文对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的规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出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的最优规模。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产出弹性系数为0.018。根据巴罗定律,当金融科技投入在产出中的比重达到1.8%时,金融科技投入的规模最好。这也表明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的实际规模远远小于最优规模,金融支持总量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得出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规模效率因经济金融资源有限、制度建设滞后和观念缺失而降低的结论。为解决金融科技投资规模不足导致的规模效率低下问题,辽宁省需要制定政策法规,确保金融科技投资,建立金融科技投资追加预算机制,并对金融科技投资稳定增长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金融科技投资总量从制度上不断提高。
(3)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统计,按照预算科目分类、执行机构分类和研究性质分类对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对科研基础设施、工业企业和基础研究的支持相对较少。对辽宁省金融科技投入的结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预算科目分类的角度来看,科技三费和科研基础设施费的贡献是正的,表明它们促进了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但产出弹性分别为0.24和0.007,表明它们的贡献程度仍然非常有限。虽然科技费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006,但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目前科技产出机制不明显。由此可见,按预算科目分类的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相对较低。从执行机构的分类来看,研究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的财政科技资金贡献均为正,表明它们对辽宁省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三者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21、0.003和0.005,表明贡献程度相对有限,尤其是对工业企业和高校而言。因此,按执行机构分类,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的结构效率相对较低。从研究性质的分类来看,金融科技投资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的贡献是积极的,表明它们对辽宁省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不高,分别为0.01、0.008和0.03,表明贡献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因此,按研究性质分类,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的结构效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基金结构仍然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结构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得出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结构效率因资本投资偏差、管理体制缺失和监管约束滞后而降低的结论。为解决辽宁省金融科技投资结构不佳的问题,辽宁省需要深化金融科技投资支出主体调整,重点研究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金融投资,促进金融科技投资内部结构的合理优化。

参考
[1]陈悦刘泽源。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晓峰。研究和发展活动中的财政支持[。《经济学人》,2005,(4): 96-101。
[3]赵建强。中国地方政府科技投资行为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阿罗·金·http://sblunwen.com/czlw/《边做边学的经济含义[·金】。经济研究评论,1962,29:156-173。
[5]罗默保罗m .内生技术变革[J]。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98(5) :71-102。
[6]巴罗,罗伯特J .内生增长简单模型中的政府支出[J]。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 \' 98(5):103-125。
[7]格洛姆G,拉维库马尔b .人力资本中的公共与私人投资:内生增长与收入不平等[J]。政治经济学杂志,1992,100(3) :818 -834。
[8]朴伟国。政府研究与增长的理论模型。[。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1998,34 (1):69-85。
[9]格罗斯曼诉如何促进R&D的增长?科学和工程师对研发子公司的公众教育期望[。宏观经济学杂志,2007,1(1): 1-27。
[10]卢忠伟,魏源。科技金融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5):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