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941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中国发展跨国单位总部经济的战略

3941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中国发展跨国单位总部经济的战略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410字
论点:总部,跨国公司,经济
论文概述: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较为透彻地分析了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形成的原因,本文从政府宏观角度入手,探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济聚集的效应,并对我国中小城市提出了 一些政策性建议。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本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河和珠江三角洲带动的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现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进入不平衡极化发展轨道。最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深深地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打上了区域发展的烙印。除了著名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外,中国还在规划一系列区域层面的发展规划,包括环海、东北三省、中西部和辽东半岛的发展规划。从这些经济极的发展规划或过程来看,总体布局、投资促进和资本引进一般都是起步的,依靠投资进一步刺激消费或贸易的发展。此外,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环境,地方发展的初始投资主要是外资。因此,中国的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了依靠外资带动、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消费、投资和贸易全面发展的模式。与此同时,作为参与全球经济贸易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正逐步采用直接投资,以避免国际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等因素,扩大市场,获取资源。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热潮也相继出现。从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内部职能、组织结构和相互分工可以重新划分,从以前单一的组织形式逐渐转变为包括创意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在内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三维形式。这时,公司的部分内部经济利益随着国际分工而溢出,也就是说,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总部不仅会带来税收、就业、产值等直接利益。对当地来说,也促进了产业升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其他间接利益。这种类似于产业集聚经济的经济形式是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总部经济”的起源。
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区域发展,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北京曾在北京市政府报告中写下总部经济,明确阐述了北京发展区域总部的要求和希望,即“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大型集团在北京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发展总部经济”。1截至2011年5月,北京有8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3家外商投资公司和353家外国研发中心。2011年,它拥有世界500强公司的41个总部,已成为仅次于日本东京的世界500强公司的第二大总部所在地。就行业分布而言,北京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代表性企业包括roM、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网络、西门子、日立等。上海也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上海共有326个地区总部、223家投资公司和323个研发中心。上海在中国大陆拥有最多的区域跨国总部。第三产业也是投资的大多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租赁和商业服务占据前两个位置。代表性企业包括艾默生电气、埃克森美孚石油、通用电气和米其林。另一方面,广州出台了具体措施,向在广州设立中国总部的跨国公司提供500万元人民币,并鼓励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此外,一些二线城市,如南京、杭州、青岛、成都、厦门等。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总部经济计划。可见,中国发达地区非常重视吸引外资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经济。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总部经济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总部经济与产业转型、分厂经济、城市发展、利益衡量、企业定位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而实证范围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没有从宏观角度提出中国发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思路和政策。尤其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较少涉及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效应对当地地区贡献的衡量,总部经济演化规律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适用性。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回答“如何使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它将研究三个小问题:1 .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应该发展吗?2.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哪里发展?如何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本文通过分析跨国公司总部的正负效应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本文从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跨国公司总部的地理分布,并解释了第二个问题。最后,从跨国公司的角度,通过对聚集过程的均衡分析,分析了总部聚集的内在动因,为政府制定总部经济政策提供了相关依据,从而阐述了第三个问题。

第二章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文献综述

2.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DD,又称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在境外(地区)以现金或实物投资,控制外国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管理的经济活动。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跨国企业通过控制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获得的长期利益上。二战后,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斯蒂芬。斯蒂芬聚合物(Stephenhymer)(1960)在他的博士论文《国有企业的国际经营: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将外国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区分开来,标志着现代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的诞生。从那时起,以下理论沿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条道路从这一理论中衍生出来。

2.1.1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与发达国家文献综述
(1)垄断优势理论。这所学校由海默尔(1976年)和他的导师金德伯格(1969年)代表。它主要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只有依靠自身的垄断优势,如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其他外资,才能消除跨国经营带来的额外成本。
(2)内化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1976年)出版了《跨国企业的财务报告》(The FIITU REOF The跨国企业),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内部化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过高,效率低下,而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内部化的过程,它用更有效的行政手段取代低效的市场配置,使公司利润最大化。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阅读大学的邓宁教授(1977)在他的文章《经济活动的贸易地点与跨国企业》中首次提到了“妥协”一词。寻找折衷的方法”发表于1977年。该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更全面地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决策和方向。他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共同决定了上述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优势同时存在,外国直接投资才能实现。

第三章跨国公司总部经济.......10
3.1海外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概述.......10
第四章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28
第五章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经济的发展.......43
5.1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聚集的负面影响.......43
5.1.1对企业的负面影响.......43
5.1.2对工业的负面影响.......43
5.1.3对各地区的负面影响.......44
5.2跨国公司中国地区总部布局.......46 [/ Br/]5.2.1环渤海地区.......46
5.2.2长江三角洲地区.......48
5.2.3珠江三角洲地区.......50
5.2.4中国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带.......52

结论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中国。在中国,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已经出现总部集聚现象。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是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回答“如何最大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华经济溢出”的问题。因此,它将研究三个小问题:1 .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应该发展吗?2.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哪里发展?如何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对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经济的研究成果。其次,从全球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案例入手,通过3个国外城市和2个国内城市直观地分析了东道国的特征和集聚原因。然后,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并根据学者赵红的框架仔细分析了五种效应及其子效应,证实了第一个问题。然后,从企业、行业和地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负面影响,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根据资源禀赋、地理环境、软硬件设施等标准,提出了中国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布局,并解释了第二个问题。最后,我们将从跨国公司的需求中探索具体的政策因素。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总部集聚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总部的分离与独立和总部的地理集聚。在第一阶段,跨国公司为了扩大市场、节约成本和追求科技创新而分离总部,并寻求具有地理优势的东道国。第二阶段,由于集聚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企业总部聚集在特定区域,达到均衡。
本文还使用了全国35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表明这些驱动因素是存在的,而且意义重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发展核心和中等城市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在中国大陆城市,北京和上海是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中心,天津、南京、杭州、广州和深圳是第二层次。这些城市应该相互合作,交错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政府应重视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建设。它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包括金融、税收和法律。总部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中和政策。政府应逐步转变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总部的经济效用,增强中国的竞争力。

参考
[1]。高桥付豪。全球运营的组织战略。东京:同文馆。1992年:175-195
[2],赵红。总部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4: 71-77
[3]。迈克·波特,陈小月翻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206-220
[4],张鹏。总部经济时报。北京: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社。2011年,4: 38-55
[5]。张魏莹。法律制度的公信力基础。经济研究。2002年,15 (1): 13-17
[6],周汉民,李卓伟,程斌。跨国公司总部迁往上海的经济问题研究。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9年,10 (6): 30-33
[7],阎广材。斯坦福的硅谷和斯坦福在硅谷。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9 (13): 87-91
[8]。沈金珍。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经济地理学。2003.23 (4): 571-576
[9],傅光武。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中国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24 (2): 41-44
[10]。卢·杭炜。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基于硅谷企业的研究。南方经济。2004年,1 (42):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