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120字硕士毕业论文金融论文精选模式:民生金融与养老保障的构建与完善分析

38120字硕士毕业论文金融论文精选模式:民生金融与养老保障的构建与完善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120字
论点:民生,养老,中国
论文概述:

认为面对极其复杂的中国少留养老问题,必须通过构建和完善民生财政,通过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开征养老税费等措施来解决养老问题,而这本身也是民生财政构建和完善的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背景和目的
进入工业社会后,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保障和相关体制安排已成为所有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老龄化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规律,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得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赡养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大国,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先老后富”国家。因此,建立健全高效的养老保障体系尤为必要,这已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责。

1.1.1深化公共财政实践
民生财政的提出是深化公共财政实践的结果。民生金融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吸收农业剩余发展工业,同时采取低工资、低价格的措施,以城乡分割的方式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迅速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然而,平平应该看到,这种选择是以牺牲民生甚至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历史是全国人民为实施赶超战略做出牺牲的30年。1978年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为了吸取建国30年来忽视民生的教训,从最大的粮食民生问题入手,通过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启动改革。这项以民生为重点的改革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功。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几年的深化改革,中国十亿多人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可以说,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最大民生问题——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很快被城市改革所借鉴。这是对各种形式合同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在促进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食物、衣服、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生大改善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改革不断推进的动力。这也是进一步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以改善民生为实质性内容的改革,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得到落实,也没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得到坚持和落实。改善民生只是改革进程的副产品。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本得到改善的民生问题最终演变为改革的一个教训,即忽视民生。从农村改革的角度来看,随着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然而,由于缺乏民生意识,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却出人意料地出现,甚至变成了一个长期无法治愈的“三乱”问题。所有党派都从农业中吸收了农民无法承受的更多的东西,最终形成了一种公众愤怒的局面。直到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农业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种以农业税为附加税的乱收费终于被根除。
在1990年代初至2005年的十年间,农村地区的过度吸收恶化了新改善的农村发展环境,导致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即“贫农、苦农和危险农业”。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发展的短板,也是中国持续“果断协调经济发展”的障碍。这只能说是忽视两项改革基本目标的结果。从城市的角度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规模是世界上最高的。相应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居民实际上分享了改革的成果。但是,由于对改善民生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充分认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在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将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过早、彻底推向市场。人们突然觉得他们的安全感消失了,幸福感下降了,所以他们不得不采取在发生事故时存钱的方法。这导致中国长期高储蓄率和相对不足的消费。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出口的过度驱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影响很大,没有回旋余地。

2。民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化和深化。民生金融的概念根植于民生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民生金融的核心内容和拓展体系是由时代决定的,并与时俱进。然而,无论从现在还是从长远来看,养老保障都是民生财政的重要内容和义务。

2.1民生金融的定义
民生金融富含民生理念,但民生金融不是简单的“民生+金融”。与此同时,“民生”户背七拍香,“傅俊假扮尸币”和“上海”也是不同意见的词。因此,有必要讨论民生财政问题。

2.1.1民生概念的定义
字面上,“人民”是指普通人;“生命,即生命、生计、生存;所谓民生,是指普通人的生活、生计和生活问题,包括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生活、老年、疾病、死亡、衣着、食物、住房和交通等方面。从人们生活的横截面来看,它指的是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它是生命、老年、疾病和死亡。“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的十二年宣传中。所谓“民生靠勤奋,勤奋不靠牌匾”。自古以来,中国就把“民生”和“国家战略”放在同一水平上。民生问题始终离不开月收入。民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保护和促进民生是国家的基本职能。民生状况民生状况不仅构成一个社会中各种形式的生活画面,而且成为国家政府的合法性。

(1)民生是一个经济问题
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我们应该首先确定一切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你首先需要吃、喝、住、穿和其他东西。在设想和展望未来的理想社会时,他们还把丰富的物质生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求无产阶级利用其政治统治来掌握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只有当集体财富的所有来源都充分流动时,社会才能在其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三部分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设计……39-50
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养老保险的先决条件……39-41
(一)明确的目标……39
(二)养老保险机构需要独立……39-40
(3)充足的养老保险资源……40
(4)有效执行……40
(5)全面……40
(6)成本效益养老保险……40-41
(7)养老保险标准和产业结构的有效性……41
二、养老保险在中国的法律地位……41-43
(1)养老保险空与养老保险重复……41-42
(2)机构和人员重叠……42
(3)养老保险机构缺乏独立性……42
(4)缺乏有效的外部协调机制……42-43
3。中国养老保险路径设计……43-49
(1)……43-44
(二)养恤金机构的独立性……44-45
四。路径选择……49-50

结论

养老保障的重要性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尽一切努力建立稳固的养老保障网络,以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积累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强大冲击,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然而,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稳定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世界各国,无论贫富,都面临着养老保障及其不稳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长期困扰欧洲国家的罢工和社会冲突主要是由社会各阶层对养老保障的不同需求造成的。就中国而言,中国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困扰着中国,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仍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城乡颠倒罕见,正在影响这个对养老保障准备不足、知之甚少的发展中大国。更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多维转型的痛苦的背景下发生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打破了贵州几千年来一直支持的家庭养老模式。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加速了家庭养老模式的解体。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过渡,使得公民对养老保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所有这一切表明,建设和完善覆盖全体公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是影响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否则,我们就没有资格谈论第三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更不用说和平崛起了。
养老保障的困难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养老保障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其难点在于对财政资源的巨大需求。从国际养老保障实践来看,养老保障包括三个部分:强制性个人储蓄形成的个人账户积累、企业年金积累和政府财政支持的基本养老基金。无论哪个国家,国家财政支持的资金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养老体系的本质和核心。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财政支付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划分福利模式的核心标准。自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前两部分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基本养老金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超过400/0,其余为个人积累和企业年金,共同保障公民退休后的舒适生活。然而,中国的情况是,由于长期实行低工资的粮食保障政策,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明显较低,个人积累无从谈起。企业年金利润也很低,因为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很困难。因此,企业年金成为镜月的一大亮点。因此,全国必须把养老的沉重负担和期望放在国家财政的肩上,这也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所体现的最大国情和特点。

参考
1高培勇主编:《金融与民生》,中国金融经济出版社,2008年。
2严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严昆:《中国县乡金融体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4严昆、王金杰:《公共支出理论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维托坦齐,舒克尼希特,卢杰:《20世纪的公共支出》,商务印书馆,2005年。
6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规划出版社,1999年。
7王拥军、杨凤山:《民生服务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8王兴富:《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编:《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李晓东:“社会动态: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中国复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