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980字硕士毕业论文平等原则和情感原则在“基础词”中的应用

36980字硕士毕业论文平等原则和情感原则在“基础词”中的应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980字
论点:亲属,称谓,汉语
论文概述:

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变化发展的结果。它的未来也是有时代和社会来决定的,如果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还需要它,它将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当今的时代,社会,文化

论文正文:

第一章介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相互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它不仅能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 语言中的称谓是人际交往中建立和保持联系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 发言人使用称呼语对其对话者进行称呼。 称谓语作为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家庭信息,如两个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和血缘关系,而且反映了两个说话者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和兴趣,也反映了两个说话者之间的远近关系。 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成败。 恰当的称谓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交际关系,使交际顺利进行。 不恰当的称谓会导致交际双方不愉快,使交际难以顺利进行,从而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称呼语的划分非常细致,对称呼语的使用也非常挑剔。 因此,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汉语称谓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是指亲属的姓名及其基于自身的关系。它是由男女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属序列决定的,这种血缘关系是由几代人的婚姻关系形成的。 例如“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和“姐姐” 有两种亲属关系术语,一种用于有亲属关系的成员之间,如上所述;另一种是没有亲属关系的社会人士的称谓,如“大哥”、“姐姐”、“叔叔”、“张爷爷”和“李奶奶”。这个称谓具有拉近彼此关系的功能。 社会交际称谓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和尊重。 如“老师”、“教授”、“厂长”和“经理” 1.1选题的原因和意义“基础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理论上,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理解,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这有助于理解语言的内部发展变化以及外部因素对语言结构本身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助于深化汉语亲属谓词本体论的研究。 以往对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源解释、分类、功能描述、单点方言研究、其他语言与汉语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以及准亲属称谓上。从对其他亲属称谓和其他现象的研究来看,对“基词”中亲属称谓“错位”这一奇怪现象的关注不够 本文将在大量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角度对“基础语言”进行研究。为了展示“基础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了解其使用特点,分析其原因,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进而对汉语亲属称谓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些预测。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而且可以给传统的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注入新的动力,赋予它们更广阔的视野,使研究能够与时俱进,更真实地反映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已故的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背后有某种东西。” 此外,语言离不开文化。 (1)伯曼还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帮助和激励。” (2)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文化包含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就像一扇窗户,通过它你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理解另一种文化。语言是理解另一种文化的手段。 “基础语言”反映了一种目前流行的奇怪文化——“基础文化” “廉价文化”是指一种不重视自己、不重视自己、喜欢自我表达的反主流文化。这是一种鄙视自己的文化。 通过对“基础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化,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和统一的整体关系。 1.2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范围本研究的内容涉及语言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其中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和文化语言学是主要的理论基础。此外,它还运用了心理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或思想。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探索“基础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了解这些亲属称谓“旧词”在被“基础语言”使用者“有意误用”后被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它有什么语言功能?用户的心理是什么?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亲属称谓语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热门话题,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因其微妙和复杂而引起了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主要以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访谈、街头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关于“基础语言”使用的具体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分析“基础语言”的语言特征,探究其成因,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多样而复杂的。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也体现了一些语用学和模糊语言学的理论。 本文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亲属称谓语的功能研究,并举例说明了“基层家庭”是如何使用“基层词语”来表达语境意义和情感的。 语言中积累了许多文化现象。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亲属称谓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基础语言”的出现不仅是封建礼教文化崩溃的结果,而且与当前盛行的“基础文化”密切相关。第二章,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和“基词”现象属于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汉语亲属称谓与时俱进的体现,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动态发展的结果,是汉语亲属称谓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不同分支。 为了更好地探究“基础语言”的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梳理亲属称谓系统的相关知识 并将其与“基础语言”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1汉语亲属称谓2.1.1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指各种亲属称谓及其从属关系的总和 什么是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缘和婚姻链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 它是以自己为轴心(或“中心”)决定亲属与自己关系的标志,是由历代婚姻关系形成的男女亲属关系的排列顺序形成的。 汉语中的基本亲属称谓通常以“拥有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四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被推高,四代子、孙、曾孙和曾孙被推低,总共九代。 九代亲属称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和排列。 杨立新先生认为,现代中国的亲属可以分为三类:配偶、血缘和姻亲。 (2)根据血缘关系是否真实,血缘关系分为自然血缘关系和人工血缘关系。自然血缘是指同一祖先的血缘。人工血亲是指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法律上与自然血亲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如继父/母亲、继子/女儿、养父/母亲和养子/女儿等。 此外,血亲可以根据是否有直系血亲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前者指的是生育自己子女和自己子女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亲属。后者指除直系血亲以外的间接血亲。 姻亲是指血亲、配偶血亲和配偶血亲。 2.2“基础语言”(base language)2 . 2 . 1“基础语言”(base language)的内涵和起源“基础语言”是指说话人(说话人)在打电话给他或她的亲属时故意违反亲属称谓原则的语言现象,不是根据他或她与被叫人的直接亲属关系,而是根据另一个亲属(这里的另一个亲属往往是虚构的)和被叫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间接称谓,或“借用”称谓,即借用他人的称谓供自己使用 它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只有在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范围内,在直系家庭成员之间,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 “基础语言”的使用和出现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对话中,通常是在口语中。 通常在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用来表示亲密和亲密。 它最大的特点是颠覆资历。在这种语言中,父母和孩子互相称呼兄弟姐妹,夫妻被昵称为“父亲/母亲”和“祖父/祖母”。这么说听起来既便宜又奇怪。 最早的“基础语言”出现在中学校园,来自一些青春偶像剧。 因为有趣,它在中学生中传播。 后来,它很快传播给父母,许多人欣然接受了它,以表明他们和孩子很亲近。 同时,“基础语言”在许多年轻夫妇中也很流行,说它可以增加亲密度。 在“基础语言”崇拜者的眼中,无论资历如何,只要双方都乐意倾听,就可以接受。 “便宜”自诞生以来就被定义为贬义词。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尚、幽默、娱乐和嘲笑精神的词。 那么,“基础语言”如何具有时尚、幽默、娱乐和嘲笑的精神呢?有多有趣?如何增加亲密度?资历是如何颠倒的?听起来有多“便宜”,听起来有多奇怪?在下一节,作者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基础语言”谚语,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进一步的经验和理解。 2.2.2“基础和基本语言”的用户和引用如上所述,“基础和基本语言”是一个颠覆几代人的标题,是一种在“80后”、“90后”和“00后”儿童、父母和年轻夫妇中流行的特殊语言 因此,“基础语言”的使用主要集中在“80后”年轻夫妇、“90后”和“00后”儿童及其父母身上。 这些年龄组的孩子,年轻而精力充沛,追求新鲜、时尚和爱来展示他们的个性。 2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与“基础语言”……92.1中国亲属称谓……92.1.1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153.1问卷调查……153.1.1调查目的........……234.1主要发现……234.2对“基础语言”和“其他亲属称谓”进行了比较研究。……234.2.1引入“来自其他亲属称谓”……23.结论“基础语言”仅在“80后”、“90后”和“00后”流行,因为它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开放的潮流。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生活丰富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80后”、“90后”和“00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性格上更加开明和坦率。他们喜欢挑战传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此外,19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我们原来的家庭结构,从传统的大家庭变成了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在新型家庭中,自由和平等更受提倡,父母和子女关系密切,夫妻关系和谐,容易产生“基础语言”等绰号 由于作者资质有限,相关资料较少,对亲属称谓“错位”表达的理解和分析不够透彻和全面。 例如,“基础语言”和其他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亲属称谓对“错位”表达的描述可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对“基础语言”的分析可以多一点 此外,由于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文本收集中亲属称谓“错位”的表达也有局限性 “基础语言”中的“错位”现象只是口语和网络语言中亲属称谓“错位”现象的反映。 事实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许多文学作品中。 本文中已经提到的一些问题是肤浅的,讨论很少,思考不够透彻。 我希望能有机会在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系统的讨论,为今后亲属称谓的研究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 参考[1]鲍海涛,王安杰,1998,《亲属称谓词典》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陈望道,2001,《修辞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崔锡良,1999,“中国亲属称谓的变迁及其动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冯韩吉,1989,《中国亲属称谓指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5]胡石云,2007,《中国亲属称谓系统》 北京:商务印书馆 [6]黄涛,2003,“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 上海:上海词典出版社,[7]贾延德,1992,中国语义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林美荣,1990,“中国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 台湾:稻香出版社 [9]马鸣春,1992,《称谓修辞》 Xi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0]史安石,1994,《语义研究》 北京: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