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870字硕士毕业论文微博新闻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36870字硕士毕业论文微博新闻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70字
论点:新闻,传播,信息
论文概述:

在未来几年之内,手机微博用户将在微博用户当中占更大比重,逐步成为微博使用者的主流。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手机微博更能体现即时性的特点,快捷的传播速度使其在新闻信息发布和获取中

论文正文:

介绍

 本文以微博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导向趋势,微博与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相比有哪些特征,微博的文体具有哪些特征,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优势缺陷,基于网络传播微博新闻将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文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就微博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内忧外患进行深度思考之后,提出其未来的发展演变之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微博作为个人媒体等多种角色扮演的类型,以便澄清基于微博新闻而形成的网络传播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模式,并就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 微博新闻源于网络传播的发展 一、网络传播的现状与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发展与现状 国际互联网的英文名称为 Internet,1969 年起源于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建成的 ARPANET(阿帕网),ARPA 是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缩写,是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单位。当时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希望建造一个分散型的军事指挥中心,把美国的一些重要军事基地与研究单位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机构组成,当部分指挥机构被摧毁后,其他指挥机构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能够绕过这些已被摧毁的指挥机构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验证这一构想,最初的 ARPANET 只连接了美国西部四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用于验证分散在一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的灵活性。到了 1972 年,当 ARPANET第一次公开演示时,已经有 50 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了连接。为了实现在不同结构的计算机之间正常的通信,ARPA 制订了两个通信协议,分别是 IP(Internet网际协议)协议和 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供联网用户共同遵守,合称为 TCP/IP 通信协议。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 198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名为 NSFNET 的广域网的完成。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美国国家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下,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使 NSFNET 成为了取代ARPANET 的互联网主干网。第二次飞跃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欧洲粒子物理试验室科学家提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的设想,即使用互联网超文本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使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人们开始注意到 Internet 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世界各地的企业、个人纷纷涌入 Internet,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随着 WWW 万维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确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从空间上看,网络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是网络传输甚至无线传输能够到达的地方,无一处不存在着网络;从时间上看,网络每时每刻都在运行中,人们可以随时访问网络,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方便;从传播方式上看,网络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变为互动的双向传播,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传播最具竞争力的特征有:1、信息传播全时性,2、信息资源的丰富性,3、信息传播的个性化,4、信息传播的交互性,5、信息的多媒体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发展引起微博新闻出现新闻传播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新闻传播以其全时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个性化和互动性、多媒体性等诸多优势,为广大受众的言论自由和接收自由开拓出一个广大的空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继 QQ、博客、SNS(社交网站)等诸多网络工具之后,微博——这一草根化的网络传播形式迅速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是新传媒时代的最典型的应用,而微博正是适应和引领了这一潮流。一种依靠公民自发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正在全球愈演愈烈。这也充分验证了“媒介即讯息”的思想,媒介是人的延伸。 (一)微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微博客并没有一个官方而权威的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 WEB、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 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本文认为,微博是一种由用户生成、提交的短言论,可以实时滚动更新,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如 MSN、Skype、Gtalk 等)、E-mail、Web、WAP 等平台在个人微博上发布 140 字以内的文本消息及图片、影音等内容,展示个人最新动态,实现即时发布和分享。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在美国,达到 5000 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 38 年,电视用了 13 年,有线电视用了 10 年,而因特网只用了 5 年,而微博仅用了 15 个月。彭兰在《网络传播学》中谈到,网络使得“每个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都有可能与他人的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①微博从第一天诞生至今,史无前例地扩大了普通民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2008 年美国总统选举,奥巴马的竞选团队通过 Twitter 实时更新总统候选人行程,并且通过对支持者加关注以缩小奥巴马与选民的距离,塑造出了总统候选人相当具有亲和力的形象。这样的做法为奥巴马赢得了超过 260 万的“追随者”(follower),并最终赢得了选举。 (二)微博的基本功能 Web2.0 时代,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向外界传递信息,微博的自我表达功能放大了这一作用。埃文·威廉姆斯认为,从博客诞生开始,鼓励人们自言自语,在网络上表达他们的意见从而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就成为了这种网络通讯工具的目标。现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使得人们更有无处发泄的表达欲。微博这种更具即时性的工具,更能满足普通民众的内心需求,让每个人都有了随时随地自由发挥的舞台,因而受到大量用户的追捧。国内互联网人士也认为,“微博客是希望获得外界关注的人、企业的一种有效的表达渠道”。140 字的限制,使得微博更适合在网络信息快餐时代的用户需求。微博不仅是用户表达自己心情、意见、知识的平台,而且也是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据群邑和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联合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64.9%的微博用户会使用微博搜索新闻,59.2%的用户会使用微博搜索焦点话题。②据 2011 微博用户经常使用的微博功能统计显示,排名前四的功能是:“评论”占 69.8%,“关注”占 73.5%,“热门话题”占 59.6%,“转发”占 49.8%,都体现了信息获取和发布的功能。微博通过“发布”和“广播”功能,对外发布 140 个汉字的限制,并能够通过“转发”或“评论”功能,使用户能最大限度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有学者通过对受众获取网络信息时的心理预期进行调查发现,网民的信息接收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希望快速获取最新信息;②主动选择有用信息;③精确接近深度信息。①微博中的用户对接收到的信息可以随意进行转发,转发后的信息该用户的所有“粉丝”都可以阅读,甚至可以多次转发,这使得传播速度更加快速更加广泛。当某一讯息发布后,可以呈“核裂变”式以几何级数效应迅速扩散,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微博这种功能尤其有利,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多,不仅能使信息得到更多的关注,还可以间接为社会公益做出贡献。 第二章 微博新闻的文体特征 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其发展过程自然要受到社会变革和时代演化的制约。在互联网新发展势头下,新闻写作存在与网络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文体,指的是用于新闻传播的文章的样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信息特点、表达特点和结构特点的整体形态。尤其是随着微博的用户越来越多,微博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微博新闻文体正是适应微博传播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并形成一种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微博有碎片化的文体、简短写作、快捷发布、实时交互传播、微博社会化、自媒体特性更加突出等诸多特性。“在当今无线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媒介融合不断加深并拓展的情况下,单一的传播路径和平台多已发展为复合型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传者、媒介、受众间更为丰富和多样的传播形态,在满足人们进行即时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实现着全面信息的传播。”①文体,又称体裁。体裁原指按体型裁剪的衣服样式。引用到新闻写作中,指新闻报道的类别或形式。金代学者王若虚在《文辨》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话,也许能够指导我们对微博新闻文体的认识。他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有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事实上,新闻写作亦是如此。新闻写作“定体则无”,是说没有硬性的条条框框;它又“大体须有”,是指保持文体和写作基本特点规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给新闻写作带来了变革,随之而来的是新闻文体不断创新。如电报催生了消息的倒金字塔式结构;互联网催生了网络新闻的超文本功能;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联合的微博新闻,凭借其强大的通信优势快速发展起来。多媒体传播一体化,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内容,甚至可能会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维习惯。 一、结构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指的是完整的东西被分割成零碎的部分。微博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有两种含义,第一是传播时间的碎片化,即用户可以利用任何零碎的时间完成信息传播,微博传播媒介的移动性决定着它可以成为用户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在上班乘车途中或者茶余饭后随意发布一条消息,“新闻报道”可以在空隙时间就能完成。第二是信息文本的碎片化,指微博新闻的长度往往比一条消息更短,仅 140 字的容量,造成它所传递的信息也是零碎化的。微博的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实时地发布的个人微博上。新闻写作不再是一件费时费力费脑的事,而是在闲暇时间就可轻松办到的事情。 二、叙事导语化 传统的网络新闻传播,由于信息容量巨大,版面结构无限制,因此写作上限制较少,叙述事件时可以采用层次化、多元化的写作方式。而微博新闻由于字数上的限制,多一个字也无法发布,因此微博报道内容要做到内容突出,核心事件明确,使受众一眼就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些要求都类似于传统新闻报道中消息的导语,使读者对核心要素一目了然,因此在写作方面可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因而要求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和艺术性。同时,网上读者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是浏览式、扫描式的阅读,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过两三个词,因此在微博新闻写作中要让关键词语突出出来,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倒金字塔”的结构,是传统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当中都会采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以便吸引观众的眼球。“倒金字塔”结构的本质就是使受众能够快速地浏览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一种结构方式。因此,微博新闻的写作也类似“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当中,使其看起来甚至可以作为一篇消息的导语部分。 第二章 微博新闻的文体特征...........14一、结构的碎片化............14二、叙事导语化............16第三章 微博新闻传播的优势和缺陷...........20一、微博新闻传播的优势...........20(一)消息来源多元化——全民记者时代...........20(二)信息的交互传递——“背对脸”式交互...........22第四章 微博新闻的发展前景展望...........36一、微博将成为公民发展公益的新平台...........36二、微博将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38 结论 本文运用传播学、新闻学、写作学的理论,对微博新闻的文体特征、基本功能、优势与缺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对微博新闻在未来阶段的发展做出了一些预测。但是,由于可参考的资料实在有限,时间上也存在限制,本文最后部分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微博传播的思考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笔者将继续这一方面的研究,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空白部分进行填补,使本文更具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乐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加]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大卫 克罗图、威廉 霍伊尼斯.媒介 社会——产业、形象、受众(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威尔伯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