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金融机制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分析

389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金融机制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900字
论点:城市,发展,规模
论文概述:

财政体制存在对城市政府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约束作用体现在财政体制决定了城市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多寡,激励作用体现在城市政府为了下期财政收入最大如何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本文试图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一、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一)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9.4%提高到2006年的43.9%。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于1990年4月1日实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政策提高到法律层面。事实上,我国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1984年,我国市辖区有19个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平均规模为231万。到2006年,这19个城市的平均规模为407.1万,增长76.2%。1984年,市辖区有31个非农业人口从50万到100万不等的城市,平均规模为74.6万。到2006年,31个城市的平均规模为138万,增长85.1%。中国大城市持续发展的事实显然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化政策相矛盾。

2。“限制”到“流动”改变了居民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
改革开放前,户籍制度限制了居民的流动,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城市政府及其上级政府能够完全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流动性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可以相对自由地迁入城市。城市发展机制逐渐从政府控制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1984年,中央政府第一号文件允许\"工作、做生意和经营服务业的农民自己处理口粮,并在集镇定居下来\";1985年,中国实行身份证制度。1994年,国家取消了按商品粮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户籍按居住地和职业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建立了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1996年7月1日,新的居民人口登记表和户口簿正式开放。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改为家庭和集体户口。2000年5月,粮油调拨许可证制度正式废止,粮油供应关系从户籍转移中分离出来。一系列户籍改革不断赋予居民行动自由的权利。居民流动成本不断降低,居民在选择城市居住方面变得越来越自主。居民的流动性使得规划思维与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不一致。城市发展分析必须着眼于城市对居民的吸引力,而城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吸引居民的主要因素。

3。金融体系的变化改变了城市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金融体系也在发生变化。金融体系的变化改变了市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改变了市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影响了城市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及其对居民的吸引力。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中国实行“统一收支”的财政体制,中央政府控制财政和行政权力。中央政府的城市发展将决定城市的发展规模。1980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实行“分级负责”的财政制度,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据经济体制和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支范围。地方政府将留出收入和支出来平衡自己,盈余可以保留。“一次总付”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大份额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发展地方产业的热情高涨空。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发展工业的努力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工负责,划分收支范围,在分税制中建立纳税申报和转移支付制度,并设立两套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分税制”削弱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增强了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集聚。“分税制”导致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分税制”降低了地方政府从工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份额,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建筑业等产业的动力,这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政策指导许多系统的制定,并为城市发展提供体制环境。财政制度决定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财政制度决定了市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向。金融体系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国金融体系如何影响城市规模。金融体系的变化如何导致政府行为的变化,金融体系不同阶段对城市发展的不同影响是什么?根据金融体系不同阶段的特点,本文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第二章国外城市发展规模研究综述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大量研究为理解中国城市发展规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起初,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强烈依赖自然。城市首先诞生在生产率高的土地上。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城市自身产生的生产力优势和宜居性已经成为影响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而城市规模取决于城市的生产力和宜居性(罗森,1979)。各种因素影响城市的生产力和宜居性,改变城市对居民的吸引力,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城市的均衡规模。

一、自然禀赋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
人类的最初生产始于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人类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和各种生活必需品。自然禀赋的差异将影响区域生产力,而城市发展的规模从对农产品的依赖开始。

(一)农产品供应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
杜宁(V. Thunen,1826)是第一个分析城市周围孤立国家农业生产的人。随着农业生产与城市之间距离的变化,不同运输成本的农产品在城市周围呈环状分布,单位土地生产运输成本最高的农产品离城市最近。“孤立国家”的城市供应所有的制造产品,而农村向城市供应农产品。城市制造业的原材料和产出产品的运输成本被假定为零,其中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成为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设定农产品在本市的市场价格,农产品在原产地的销售价格是城市价格和运输成本的差额,因此农产品在原产地的销售价格随着农产品运输距离的增加而越来越低。当农产品销售价格不能弥补生产成本时,就达到了城市可以利用的最大农业用地规模,也就确定了城市可以获得的农产品最大供应量。《孤立国家》主要分析了城市周边耕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也给出了农产品供给对城市规模的约束。城市能够获得的农产品决定了城市规模的最大值。如果城市分布在肥沃的平原上或交通便利的河流周围,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供应,并向更大的规模发展。随着交通技术的革命,城市对周围农产品的依赖程度降低,城市可以从更广的范围获得农产品。城市生产的发展使城市能够提供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其所需的农产品,从而打破了对城市农产品价格的既定假设,使得农产品的供应对城市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小。

第三章中国财政体制和城市发展规模的变化.......41I。财政制度对城市发展规模影响的理论框架.......4141
(一)城市规模均衡框架空 41
(二)城市均衡规模及其影响.......42
(3)金融体系对城市规模的影响...44
ii,1950 -1979年:“统一收入和统一支出”阶段...46
iii,1980-1993年:“分级责任”阶段...51
iv,1994年:“税收分享”阶段...57
五,概述.........63
第四章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66
一,理论框架.......66
二,1984-1985年中国城市发展........71
(一)1984年城市规模分布和特征.......71
(2)数据描述.......72
(3)回归结果和分析:1984-1985年.......74
三,1991-1992年中国城市发展........77
(1) 1991年城市规模分布和特点.......77
(2)数据描述.......79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1991-1992年81
四,2006-2007年84
五,摘要93
第五章中国城市土地税制度改革探讨94
一,城市财政收支与级差地租.........94[/溴/]二。中国城市土地税制的形成与完善.......97
iii。土地税系统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100
iv。城市土地税制度改革的方向——财产税.......105

结论

中国的城市化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但金融体系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在“统收统支”财政体制阶段,中央政府主导国家财政收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向决定了城市的规模。1984年,我国大企业产值的83.9%集中在大城市,60.5%的城市人口集中在大城市。这足以表明“统一征集、统一支持”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大城市主导的城市体系。在“分级负责制”的财政体制阶段,地方政府主导着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地方产业,形成产业分权。1984年,中国开始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然后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小城镇发展相对较快,因为它们允许农民更早进入。从1991年到1992年,城市规模对城市增长率的显著积极影响说明了这一点。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小城镇和小城市有更强的竞争力。随着农村居民的进入,小城镇居民的效用水平下降,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尽管大城市的增长相对缓慢,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地方公共产品都有了很大改善。劳动力流动限制使大城市的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发展后劲更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不仅规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还导致了财权的征收。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模仿的效果。因此,基层城镇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难以满足各自辖区内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国家的转移支付通过省政府转移到农村。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转移。随着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基本消除,大城市更具吸引力。
1984-1985年、1991-1992年和2006-2007年城市增长率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不仅验证了财政支出的作用,而且显示了许多财政制度的特点。城市人均财政支出一直对城市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表明城市规模的存量特征和增量特征都受到财政体制的影响。1984-1985年和2006-2007年,城市人均财政收入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反映了中央政府平衡区域发展的努力。1991-1992年,在排除人均财政支出后,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当时,地方财政收支联系更加紧密。起初,工资水平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和显著的影响,但随着对劳动力流动限制的逐步消除,工资水平开始显示出更加显著和积极的影响。理论和实证证据都充分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有利于资源向高水平和大规模城市的配置,这根本不能满足城市化政策的要求。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和促进大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共同作用,导致资源浪费。分税制改革后,城市土地租赁收入自市政府开始。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租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简单评价了土地租赁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土地租赁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级差地租的获取方式应该从土地租赁向财产税转变。
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城市发展的相关制度应进行如下调整:首先,应调整“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政策,以改变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安排,如人口流动制度和非农土地制度。如果居民更喜欢住在大城市,这说明大城市可以给居民带来更多的利益,阻止居民进入大城市或歧视对待外国居民,这不仅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也不符合公平原则。如果大城市有更强的发展势头,它们可以给更多的居民带来更高水平的效用。严格限制大城市用地规模不符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居民必须选择居住地并占用非农业用地。因此,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途径不是限制居民进入大城市,而是防止闲置土地。其次,调整我们的金融体系。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但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管。中央财权的集中导致基层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下一次财政重组的目标应该是给基层政府更多的财政收入。改变基层城镇公共产品短缺的状况,提高基层居民的使用水平;当空平衡时,基层居民效用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全体公民效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
1.a .米切尔·波林斯基和史蒂文·谢韦尔,《城市地区模式中的http://sblunwen.com/czxlw/便利设施和财产价值》,《公共经济学杂志》,第5卷,第1期,1976年。第119-129页。
2。阿尔贝托·艾德和爱德华·格莱泽,“贸易和马戏团:解释城市巨人”,《经济学季刊》,第110卷,第1.1995期,第195-227页,
3。阿维纳什·迪克西,《最佳工厂城》,贝尔经济与管理科学杂志,第4卷,第2期,1973年,第637-651页,
4。安东尼·维纳布尔斯,“评价城市交通改善:存在集聚和所得税时的成本效益分析”,CEP讨论文件第651号。
5。查尔斯·戴蒙德和柯蒂斯·西蒙,“工业专业化和劳动回报”,《劳动经济学杂志》,第8卷,第2.1990期,第175-201页,
6。[·德]杜锋·能:《孤立国家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恒·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7.[·德]奥古斯特·特罗斯科:《经济空,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8。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转。李刚健,陈志仁,张英宝,商务印书馆,1997。
9。美国[]费希尔,《州和地方财政》(第二版),转。吴裴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美国]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转。吴梁健和王绎龙,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