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9100字硕士毕业论文黑龙江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39100字硕士毕业论文黑龙江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100字
论点:垦区,三化,黑龙江
论文概述: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阐述“三化”协调内涵,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分析“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发展,完善现阶段“三化”协调研究的不足。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已经放缓。全球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人才、资源等各种因素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全球气候异常以及各种能源和食品资源的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将日益突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将逐步升级,进一步使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复杂化。从国内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市场化和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已经提高。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和不可持续性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增长。国民消费不足,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科研创新水平较低,农业和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发展脱节,就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制约科技进步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外的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和社会在不同阶段出现了新问题。分析国内外形势,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和空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适应环境变化。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促进科学发展、提高发展整体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推进发展转型、在转型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集群经济区。施工后,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75亿元,粮食总产量超过400亿斤。中央“十二五”规划确定了新时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三个现代化”同步发展符合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新特点,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持“抓城市、强劳动、带农民”的总体发展方针,把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主要方向和基本重点,引领大规模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现代化。垦区现代化应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协调的道路,这是垦区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准确把握“三个现代化”协调的基本规律和机制,是实现垦区跨越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垦区现代化建设中贯彻“三个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于实现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个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垦区的产业布局中,第一产业占很大比重,第二、三产业严重失衡,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垦区城镇化率已超过70%,但垦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受到城镇分散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建设资金缺乏的制约。垦区工业规模相对较小,大多与农产品粗加工有关,数量大,技术含量低,整体竞争力弱。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多层次现代工业体系。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黑龙江垦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强市、强工、带农”的总体发展方针,促进垦区“三个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从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化是垦区“三个现代化”发展的最低水平。在今后的规划中,应更加重视工业化,实现垦区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

1.2研究的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应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简言之,“三个现代化”同步。这是党的十六大对城乡统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化学系统包括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构成了系统的复杂特征。子系统和系统的内部元素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包容和依赖。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三个现代化”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三个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要融入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需要“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1)以协调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内涵,并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分析了“三个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和协调发展,以完善现阶段“三个现代化”协调研究的不足。
(2)基于系统论,建立了黑龙江垦区“三个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四个层次指标体系的“三个现代化”指标体系。
(3)采用熵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从而避免主观赋值和权重确定造成的任意性。
(4)并对垦区“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对黑龙江垦区“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三个现代化”协调度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和地区发展过程中,三者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们都在争夺资源,互相促进。“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共同发展。

2.1.1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一位著名的哈肯学者于1969年创立的。协同理论讨论了各种相关系统中无序和有序之间的相似性。它主要研究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内部自协同自发地在功能、时间、空之间形成有序结构。协同理论(Synergy theory)解释说,在一个系统中,每个子系统可以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协同模型,形成一个新的空时空结构,实现系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变化。系统走向有序的机制不取决于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也不取决于系统离平衡状态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中相关子系统相互关联的程度,这决定了系统的规则和特征。衡量系统行为的标准也是协调程度。该理论侧重于自组织原理、伺服原理和协同效应[46]。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或协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或整体效应。对于具有不同变化的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存在协同作用。协同是指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部驱动力。对于任何复杂系统,当外部能量作用或物质聚集状态接近某一临界状态时,子系统会产生协同效应。以这种方式,当达到临界点时,协同效应可以使系统经历质变和协同效应,此时系统可以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从而产生稳定的结构[46]。伺服效应。主要思想是快速变量跟随慢速变量,子系统由顺序参数控制。这是根据系统内不稳定因素和稳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描述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其实质是规定临界点系统的简化原则:“快速失效配置必须从缓慢增长配置中强制出来”,即当系统接近临界点或不稳定点时,突现结构和系统动力学由集合变量的几个序参量决定,而系统的其他变量行为则由相关序参量调节或控制。正如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所说,秩序参数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影响着整个领域,掌握着全局,主宰着系统的进化过程[46]。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意味着系统不受外部影响,其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自组织最初表示,在一定的外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输入条件下,系统将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大量协作作用形成一个新的功能,空和时序结构[47]。

第三章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现状...14
3.1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发展的前提...14
3.2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发展的核心........16
3.3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发展的动力........17
第四章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模式及评价.......20
4.1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评价模型的构建.......20
4.2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27
4.3黑龙江垦区“三个转变”协调度评价.......36
4.4黑龙江垦区“三种工业化”协调发展评价........37
第五章黑龙江垦区“三种工业化”协调发展对策.........39
5.1加快农业现代化.......39
5.2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43
5.3加快新型城市化........44

结论

分析黑龙江垦区“三个现代化”协调的内在机制,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前提,新型城镇化是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核心的结论。借鉴现有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黑龙江垦区“三个现代化”协调指标体系,并选取黑龙江垦区2006-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该模型对垦区“三个现代化”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垦区“三个现代化”总体协调度较高,平均值为0.782,2008年协调度略有下降,其他年份稳步上升。其中,2006-2010年为中间协调年,2011年为良好协调年。分析表明,在黑龙江垦区“三个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城市化质量低、内涵式增长不足、产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等问题,拖累了垦区“三个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进程。并从“三个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参考
[1]切尼。发展模式1950-1970年[。北京:中国金融经济出版社,1989:23-25。
[2]姜爱林。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04(2):12-14。
[3]郑常德。刘小英。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2-33。
[4]陈李咏。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理论指南。2004(4):7-11。
[5]李国平。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关系的分析与评价[。区域研究与发展,2008(5):24-25。
[6]段禄丰,张培。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9(7):7-9。
[7]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6):52-56。
[8]凯·严复。城乡统筹背景下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研究[。农村经济。2011年(5):23-29。
[9]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59-62。
[10]保罗·克鲁格曼。目标区和http://sblunwen.com/nygclw/汇率动态[。经济学季刊,1991(2):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