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000字
论点:文学,文化,消费
论文概述:

进入21世纪之后,消费文化研究从所有文化研究中脱颖而出,消费社会下的文学活动状况也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消费活动及消费文化研究对文学活动和文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期望可以通过对

论文正文:

第一章从文学的边缘化开始

经过短暂的思考和争论,“文学灭绝”和“文学理论死亡”的概念已经从最初的震惊和恐惧发展到现在的完全平静和完全接受。尽管学术界对这些说法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学已经从中心转向边缘。虽然中西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国内外学者对文学“边缘化”问题也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和背景,但文学“灭绝”或“边缘化”所面临的原因、现实和问题是各国学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最终结论”的问题早在黑格尔就提出来了。关于艺术和文学终结的争论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它于2001年由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在第一期《文学评论》上发表,“全球化时代会存在文学研究吗?”“之后。西方文艺实践总结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理论,都在十几年内登上了中国舞台。当研究人员准备吸收这些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创作实践时,他们充满了巨大的野心,“文学灭绝”和“文化研究”即将到来。日益制度化和学科化的文学研究已经过时,甚至与当前文学本身的发展脱节。文化研究的介入迟早会到来,但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文学”概念在“消亡”的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延的不断扩展使得“中心”或“边缘”的问题更加复杂。在当今时代,文学及其相关创作者和欣赏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商业主义的规则和生存经济的控制,也来自于其他文化的不断入侵,这使得文学对自身的创新甚至生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灭绝”只是一种极端的说法。那些在西方和中国持有“灭绝”理论的人不得不承认,文学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范畴,不会消亡,事实上也是如此。
根据北京开放图书研究所2004年12月3日至20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和沈阳等六个城市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书店进行的调查,我们发现2003年读者最喜欢的图书前三名的图书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没有变化。...................
..............................

第二章消费时代的作者

2.1作者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20世纪末,随着消费社会现状的出现,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解构了精英文化的原始概念,并在中国这个新兴的文学领域大张旗鼓地取而代之。经典作品和精英作家立即失去了他们以前的荣耀。由于市场经济规则的介入,文学的创作原则、评价标准和研究标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有的创作动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进入文学创作的现状之前,我们必须回顾历史上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发生和发展的线索,并试图找出作者创作活动转变的内在原因。西方传统文学理论认为,一部作品的文学意义是作者在创作时赋予它的意义。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决定了作品的整体,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全部就是发现和发现原作的意义。
在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史上,实证主义、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继出现了三种颇有影响的批评模式。实证主义批评侧重于收集和考证与文学相关的传记材料。实证主义批评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17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克的批判思想。二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维克利用古希腊社会的研究成果对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进行了全新的分析,从而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实证主义哲学关注的是可感知的事实,而不是概念;这些事实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为什么。所有不以感性证据为基础的知识都被视为影射。”
在这个实证主义的时代,因果关系创造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一部作品只有一个真实的意志,即作者在创作中注入的初衷。如果找不到,那是我们理解或应用理论的错误。只有这种初衷才是衡量作品意义的解释和理解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德国诠释学的创始人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认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从读者理解作品时的心理转移到作者创作作品时心理的恢复。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作者在创作中的清晰意识意图和作品中不清晰的无意识和无意识表达;对当代美国批评家提出的“意义”和“意义延伸”的定义。后来,现代西方历史意识的兴起标志着解释学的终结,他也给作者创造的“意义”一个“客观性”的虚假窗口。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圣贝夫主张批评的任务只是寻找和收集关于作家和文学史的各种经验事实。人们认为,不检查人们就很难评价他的作品。..............................
..............................

第三章阅读.............................................消费者时代的20
3.1读者走向中心......................................................20
3.2娱乐阅读....................................................................22
3.3身份,时尚阅读.........................................24
3.3.1名人效应........................................................25
3.3.2身份、时尚符号.........................................26
3.4消费时代文学阐释的意义................................28
第四章消费时代的文学研究............................30
4.1 20世纪文化景观...............................................30
4.2消费时代的消费文化研究..............................31
4.3消费时代文化研究与文学的互动..............................34
4.4文学研究新变化的消费文化研究............................36
4.4.1传统文学中心的解构.............................................36[/溴/]4.4.2非正规狂欢节........................................................37
4。4.3说服时代........................................................39
作为文学系的学生,...........................................

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无论是涉及消费活动还是坚持文学活动。消费文化不仅影响我们的思想,还注重组织和规范我们的社会实践,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为我们的创造、接受和欣赏带来真实和实际的后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消费活动与文学活动关系的初步探讨,在混沌的概念和命名上为文学活动和文学研究创造一个新世界。精英话语权的衰落、个人生活条件的极端公开化、后现代语境下语言的无限扩张以及生活压力下对叙事作品的偏好。所有这些都使作者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地位发生了文化转向,在现实中主动权被强行转移,这导致了作者创作心理和创作实践的根本变化。过去,在消费时代,以下阅读不再是培养品质和情感的手段。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延续,接受过程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日常生活审美化、休闲阅读和时尚阅读正在成为时代的主流。读者的地位在过去也被忽视了,今天变得无限。消费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活动的新变化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消费文化研究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对象、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为日益边缘化的文学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中心或边缘、说服或解释不是文学活动甚至文学研究存在或消失的基础。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它只会随着社会时代和文化历史而改变。这是文学存在和发展几千年的基础。执着于精英的衰落或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失落,对文学的发展毫无益处。消费时代的文学有自己的韧性去迎接挑战!

参考
[1]陈晓明。后现代间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先培。文学批评的原则[。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德]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李明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比尔/][4][法国]布尔迪厄。信仰的生产:走向象征性商品经济[。吴诗雨。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比尔/][5][美国]科尔塞。理想主义者[。国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王一川。中国形象与现代性情结[。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德]西梅尔。时尚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8]西·韦偃。图像文化逻辑与当代文学的生存境遇[。《文学理论研究》,2005年。(2): 26 ~ 31。
[9][英语]斯图尔特·霍尔。人物塑造:文化表征和意义实践[。由徐良和卢兴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程郑敏。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刘再富。人格组合理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