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1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分析

381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100字
论点:法律,文化,这一
论文概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人开始希望能在世界维度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归属、民族特性。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当我们开始学习西方法律体系与法律文化发展路径的时候,我国的

论文正文:

一、传统法律文化概述

(1)文化解读
要研究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对比,需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法律文化,什么是法律文化,从源头上说什么是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根据进步的顺序,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文化。由于文化概念的模糊性,许多学者对法律文化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先定义这些最重要的概念。最经典的文化定义是由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的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后来,一些美国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修改了泰勒的定义,增加了“客体”的文化现象。例如,克罗克洪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历史上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系,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它有被整个群体或群体的特定部分共享的趋势。”在文化史研究中,刘向佐教授高度评价了“文化分析必须包括启示分析和意蕴分析”的观点,称赞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思想对我们研究法律文化的概念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启示。他还接受了这一观点,将文化观的中心放在人类精神的创造上,强调人类精神的创造,将人类思维与与这种思维相关联的系统和组织相结合,并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人类思维及其外化系统的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这是一种既非心理也非物质的文化。这一文化概念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指出:“人们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和独立的关系,即适合于他们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说,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它上面,某些形式的社会意识适应它是有现实基础的。”从这个概念出发,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两大块,即经济基础(也称为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一些学者指出,一切制度形式和意识形态都属于上层建筑的理论内涵。张文显教授曾经解释过法律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关系:“法律文化与文化是个体与一般、部分与整体、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因此,它必须具有文化现象的共性、特征和功能,并与宗教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等其他文化子系统互动。互相补充。没有整体文化,就没有与其他文化子系统无关的纯法律文化。然而,法律文化毕竟是整体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或者是文化现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法律文化的特点是它以法律现象为具体内容,与人们的法律生活相联系,而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根据张教授的理论,法律文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法律现象。法律现象主要表现在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组织结构及其衍生物(历史、行为、活动等)。)。这样,文化的定义及其与法律文化的关系将得到澄清。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法律文化的定义。

(2)法律文化解读
人的行为及其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动因。例如,大胆的人做事积极进取,而在法律领域,他们更喜欢通过激烈的诉讼捍卫自己的权利。相对来说,保守的人倾向于稳步行动。在法律实践中,存在着深刻的反诉讼情结。中庸提倡使用调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教以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以儒教为基础,融合道教、法学、墨学等多种理论的中国古代封建法律思想。由于这一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前已经占据了2000多年的主导地位,并且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它也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

二。法律文化的结构

(1)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
刘向佐教授受学者克罗克洪对文化定义的启发,将法律文化的结构分为两类: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每个结构都有几个层次。它们形成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并且在影响和效果方面彼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构成法律文化两大内容的法律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在法律文化的三维结构中处于更深的位置。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法律心理学;(2)法律意识;(3)法律意识形态。人们相信这三个层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法律心理学的水平。法律心理学是法律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一个更深层次。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感受和心理反映,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和习俗等心理文化。法律心理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情感,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初级阶段。法律心理学是一个国家数千年文化传统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民族创造的法律思想和法律价值观,使某些观念凝结在人们的心理中,代代相传,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民族法律心理的“超稳定形式”。尽管社会在发展,上层建筑也在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一种法律心理上的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立即改变。它的变化总是缓慢而漫长的。即使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它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法律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特征只是表明,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文化心理是困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它的困难。”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人们的思维,这是一套思想。映射到法律领域反映在法律心理学的状态中。改变一个日常习惯需要21天。更重要的是,上帝行为的强烈心理习惯早已浓缩在一个国家的心中。列宁也阐述了这一论点:“几千年来,国家一直是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机关。它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是人民对所有国家事务的极度仇恨和不信任。克服这种心态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只有苏联政权能够胜任这项任务。然而,即使是苏联政权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来完成它。”这种现象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法律心理的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也常常给一些法律制度在法律实践中的实现带来困难。例如,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一套诉讼制度,赋予公民合法的诉讼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然而,长期积累在国民心理中的非诉讼心理不利于这一诉讼制度的全面实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诉讼是一种丢脸的事情。在这种“非诉讼”心态的控制下,他们追求一种无原则的和谐,寻求和平而不是寻求法律保护。一些学者还强调:“在当地社会的礼仪和治理秩序下,人们把诉讼与启蒙联系在一起。“孩子不教”成了“父亲的错”。父亲应该为他儿子的不良行为受到惩罚,甚至他的老师也不应该受到责备。如果你认真教学,你的孩子就不会有不良行为,所以打官司是可耻的,这表明教育是不够的。\"

iii。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11
(一)中西法律心理学的差异.......11
(二)中西法律意识的差异.......13
(三)中西法律意识形态体系的差异.......17
iv。法律文化的差异导致.......22
(1)法律概念的转变.........23
(2)法律制度的优化.......24
(3)法律教育改革.........25

结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民开始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价值和民族特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当我们开始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时,我国的法律卫士和传播者逐渐意识到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无法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至少它与我们之前想要实现的并不完全相同或非常不同。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广泛地代表和影响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一个民族的性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既定的一般沟通规则或行为准则上,而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的习俗或行为准则代表着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渊源,或深或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Ian Robertson)在《社会学》一书中所描述的,每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各种组合是其他社会所没有的。认真考察和研究中西民族的性格特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比较,对于我们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法律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明,还需要开始探索文化与法治之间的深层联系,追求二者的融合与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吸取中国法律文明的精华,借鉴历史,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以改善我们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通过寻求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就能实现的目标。当地口音很难改变,更不用说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民族特色了。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改变我们的民族性格,这是不可能的,也是绝对没有必要的。因为很难说中西方的民族性格是好是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的全球一体化中,我们不能再盲目地遵循古老的法律,在自己的游戏框架下欺骗自己和他人。我们需要一个全球愿景,以符合全球法治并与之保持同步。如果我们想成为世界上的一员,我们不仅要继承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还要放眼世界,吸收西方先进法律文明的精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和惊人的毅力,还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还要有把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毅力。为此,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至于法律的外来产物,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法治理念。西方也可以借鉴我们的人文精神和大局观念。我相信,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够繁荣世界法治发展的进程。因为法治有利于集思广益。

参考
1。刘向佐:《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3。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
5。傅子堂:《先进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
6。葛弘毅:《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
7。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
8。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9。费孝通:《中国农村》,三联书店,1985年。
10。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邓小平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