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960字硕士毕业论文侗族节奏舞蹈研究

35960字硕士毕业论文侗族节奏舞蹈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960字
论点:侗族,舞蹈,节奏
论文概述:

本文将通过对湘黒今贵区域的侗族节奏型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及功能的研究,旨在为湘西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扬尽绵薄之力。

论文正文:

介绍

1。本研究课题
侗族节律舞的历史与现状是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而创造并代代相传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它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其主要功能是自娱自乐。侗族习俗贯穿于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日、娱乐、农耕、建筑、丧葬、饮食、婚姻、服饰、宗教信仰等。它们与侗族歌曲和音乐密切相关。侗族民间舞蹈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以“家舞”和“踏板歌”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在丰富和整合我国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作者查阅的民族民间舞蹈专著中,目前还没有对“侗族节奏舞”进行专门的研究。它只涉及与“侗舞”密切相关的舞蹈类型。例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整合——湖南卷》、《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和《中国地域民族民间舞蹈》都记载了铜鼓舞、扦舞、侗族特色舞蹈室内舞、多叶舞等。《中国民族舞蹈史》记载了铜鼓和铜鼓的历史,马江铜鼓传入侗族的时间是宋代。本文介绍了明清时期的铜鼓舞、鼓舞和木鼓舞。虽然没有“侗族节奏舞”的专门记载,但通过以上专家研究,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侗族节奏舞”的发展脉络,并为这一课题提供民族生态学的研究背景。只有两篇与该课题高度相关的学术论文:杨郭鹏的《侗族“竹筒舞”的起源与艺术特征》和傅珊珊的《侗族节拍伴奏的舞蹈形式与表演特征分析》都不同程度地介绍了“侗族节奏舞”的历史渊源、主要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前者侧重于节奏形式,而后者侧重于舞蹈形式。关于侗族舞蹈的研究有11项,但没有一项对“侗族节奏舞”进行总体分析。然而,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侗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对其艺术特征的描述以及对典型舞蹈类型的文化阐释,对本课题有很大的帮助。其中,代表性作品包括:秋瑾的《侗族民间歌舞发展范式》论述了侗族舞蹈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发展范式,文章还包括《侗族节奏舞》的舞蹈图片;刘淇的《侗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和石邓铭的《侗族民间舞蹈文化》讲述了侗族舞蹈独特的民间特色和文化表现。杨宝祥的《侗族湖里舞概述》介绍了湖里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侗族地区的节奏舞蹈进行重点研究。从侗族节奏舞鲜明的民族特征入手,充分分析了这一特征的根源。阐述了这一特征在不同舞蹈和舞蹈伴奏乐器中的体现,并从社会、民间和艺术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湘西侗族“节奏舞”的话题。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这一垂死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其次,本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目前,对“湘桂苓侗族艺术舞蹈”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旨在通过对湘黔侗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研究,为湘西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对“侗族艺术舞蹈”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激活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面向未来的活文化,旨在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民族民间舞蹈研究提供借鉴。一般来说,只要一种传统舞蹈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独特,影响巨大,就可以判断出它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侗族节奏舞是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它不仅蕴含着侗族百年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宗教习俗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民间舞蹈,重视民间舞蹈的健康发展,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对“香菱桂东艺术舞蹈”的研究只是相关性的,没有专门的论文对“香黑金桂东艺术舞蹈”的统一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进而在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香菱桂东艺术舞蹈”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对“湘赣桂东节奏舞”的研究不仅要停留在机械简单的重复上,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面向未来的生活文化,旨在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一章侗族历史文化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统计,侗族有296,0293人,主要生活在湖南、黑金、广西边境地区和广东西部。由于侗族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交流程度,形成了侗族方言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习俗。近年来,一些学者也根据这一现象将侗族分为南部侗族方言区和北部侗族方言区。尽管方言之间客观存在差异,但侗族特征是并存的。

第一节侗族发展史
单个民族的历史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理论: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其中,国外理论中有“江西”和“梧州”理论。根据土著理论,侗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生活和繁衍。他们是侗族形成的主要部分。“自古以来,各个民族就生活在这片毗邻湖南、广西的土地上。侗族是一个土著民族,土著民族是侗族的主流。”“侗族是一个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的土著民族”。其他学者在坚持原住民理论的同时,认为“侗族是一个主要由原住民组成并吸收外来元素的民族”持有这一理论的基础主要是民间迁徙的历史歌曲、历史记录和考古发掘。“江西论”主要是基于家谱、史料和传说。至于流入现在居住地的原因,有逃离饥荒、做生意、打仗等等。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江县上皮林村立碑,记载了当地姓董的由来:“它是由江西的古代民族建造的,属于武威县吉安县,吉水县的姓……它是为了治理极其混乱的生活而建造的。它雕刻于3152年,十年后再也没有回来。7364的税收将在不减少的同时增加。士兵们将无法拯救人民的生命。他们将不得不移民到其他国家去帮助老人和抚养年轻人。他们将保持他们的做法,放弃他们的祖国,去其他国家。就我皮林而言,边疆会被切断……”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这个寨子上登陆的”唱道:“陕西和我的家人,杨的祖先没有鲜花和美丽的风景,但杨先生不喜欢他,他动用宗族来开辟边疆。地形繁荣,人民得到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进步,许多汉族人定居在这个地区。为了获得更和谐的民族关系,他们与上层民族建立了个人联系,并将自己的姓氏给了土著人民,这意味着他们属于同一个部落、姓氏和国籍。当地的侗族人有句谚语,“300个好姓氏留给汉族人,其余60个坏姓氏给我们”。江西说:“许多学者倾向于在侗族形成过程中由江西汉族人的融合引起的。

第三章侗族艺术舞蹈的文化内涵.........27
第一节侗族艺术舞蹈的文化内涵.......27
1,崇拜一切.......27
2,灵魂和祖先崇拜.......28
3,圣人崇拜.......28
4、地域民俗文化的内涵.......29
第二节民族文化价值.......30
1,侗族的表现.......30
2和谐文化的体现.......30
3,旅游业发展的价值.......31
第三节国家艺术创新.......31
1。罗洛·罗达达侗族竹鼓舞的代表人物.......31
2、东芦笙在醉芦笙跳舞.......32
3、多加多耶快乐东乡东多耶舞.......32

结论

作为侗族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侗族艺术舞蹈首先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从形成到现在的发展范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侗族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节日和祭祀中,它的功能是如此强大和多样。例如,在祭祀仪式上,侗族人民通过跳舞来庆祝祖先和神灵的成就,以寻求神灵的保护。在节日里,侗族人民通过跳舞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喜悦。在社会生活和劳动中,侗族人民通过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上所述,节奏舞蹈已经成为侗族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也是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研究的节奏舞蹈过程中,它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的强烈民族精神,是其历史文化沉淀的精髓。研究它有利于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添色彩。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侗族艺术舞蹈的传承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工作,缺乏对国家文化价值的理解,各种媒体和娱乐方式的多样性,许多老年舞蹈演员的逐渐死亡,以及价值取向的改变,许多村庄的歌舞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繁荣,甚至不再举行。村庄之间的交流和技能交流不像以前那样频繁,或者日益减少。越来越少的人自愿参加舞蹈班或学习侗族的原始舞蹈。董洁的节奏舞蹈面临着没有接班人、濒临灭绝的尴尬局面。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侗族歌舞的总流行区还不到1000平方公里。参与这项活动的总人口不到10万,潜在的受众群体甚至不到100万。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侗族年轻人外出打工,对这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现代舞和音乐的引入加剧了这一问题。为了继续传播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目前,侗族地区的一些政府部门也将侗族民间舞蹈引入学校教育,成立了侗族民间舞蹈学习小组。例如,榕江县扎马乡大理村的孩子们成立了侗族民间舞蹈学习小组,在业余时间排练侗族民间舞蹈传统舞蹈动作。2010年1月20日,巴寨侗族民间文化艺术团在民族文化相连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图坡乡成立。中国侗族文学学会秘书长石佳能、怀化市人民委员会、怀化大学、通道县政府、人民事务局、文化局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前来祝贺,观看了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原创表演。与衰落的非物质文化状况相比,侗族艺术舞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还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分析和创新侗族艺术,才能更深层次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只有深化区域民间艺术的交流,才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

参考
[1]杨权、郑国桥、龙姚宏。东[。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14-118。
[2]吴凡。东乐[。北京: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出版社,2008: 30-38
[3]杨朱晖。东[。北京: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73-279
[4]张立军,肖克智。黄啸侗族民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07-229
[5]张泽忠,吴彭懿,密顺。侗族古代民间文化生态存在主义研究[。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2-71
[6]李德洙。董[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15
[7]元和。舞蹈和传统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7-73
[8]吴彭懿。东[的民俗。广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141-151
[9]吴祥雄。湖南侗族风情[米】。湖南长沙:岳麓出版社,2003: 93-113
[10]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地工作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