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有机化学教学探索

论文范文有机化学教学探索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有机化学,结构,性质
论文概述:

这篇论文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结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论述。本论文由硕博论文网化学论文频道提供。

论文正文:

导读:本文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讨。本论文由硕博纸网化学论文频道提供。

有机化学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相比,选修模块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结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有机化学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有机化学选修课与必修衔接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分为两部分:有机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前者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介绍有机化学的内容,而后者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有机化学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化学知识[1]。

必修模块化学Chemistry 2)中有机化学的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基础,使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理解。根据课程标准[2]和课时要求,所需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固有的逻辑系统。主要选取典型代表,介绍其基本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少涉及有机物质及其性质的类概念,如烯烃、芳烃、醇类、羧酸类等。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以《化学2(必修)》中的《重要有机化合物》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从两者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相当多的学生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就“不适应”了。主要原因是有机化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明显脱节。根据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3],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将化学教学与必修课和选修课联系起来,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在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我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1.通过一条主线——结构决定自然,自然决定用途,从个体到一般,构建一个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自然,自然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应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理念,为后续学习各种有机物质建立理论和方法平台。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搭建这个平台是我们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该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处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有助于理解结构,同源化合物的性质可以从典型有机代表的结构和性质中推断出来。例如,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回忆必修2知识开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的比较和分类,将甲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转化为烷烃和烯烃,从而比较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进而延伸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比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未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众所周知,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并分析碳原子的键合方式和饱和度。其次,应该考虑功能组和相邻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可以推断为[4]。

2.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做好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衔接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从结构[5]的角度加深我们的理解。

以下是《有机化学基础》第2章第2节-芳烃中观察到的苯溴化或硝化以及甲苯和酸性高锰酸钾现象的一个例子。

探索“苯溴化或硝化”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条件已反映在PEP强制性2中。本章第2节主要反映化学反应条件控制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尾气处理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掌握实验设计的各种要素,了解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对反应装置的要求。

关于“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的探究活动,运用对比实验的原理,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虑甲基的影响,并考虑苯同系物的一般性质和特性?做一个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比较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

3.“生活材料创造学习情境,从生活走向化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现实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自自然和生命。教师应该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他们应该注意学生周围熟悉的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索,以便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有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周围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可选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为例。学完必修2后,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大致情况。基于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初步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常用药物,查阅说明书,从商品名、常用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和物质类型等方面分析身边的常用药物,讨论常用药物中的有机成分,指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了解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4.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激活教学联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个人电脑加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取代了传统的媒体,如幻灯片、投影、粉笔、黑板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宏观和微观思维障碍。例如,回顾记忆中甲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和乙烯的三维结构模型;甲烷和乙烯的燃烧及其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通过实验视频再现。指导学生讨论甲烷和乙烯结构和性质的异同,并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结构和性质的异同。

学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和学习化学知识,其中互联网上的化学资源非常丰富。这些知识无疑对学生非常有用。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并为化学学习开辟“第二课堂”。例如,强制2已经使用图表来介绍煤和油的综合利用。可选模块还阐述了脂肪烃和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从石油、煤化工产品的使用、芳烃和脂肪烃的来源、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加工技术等角度探索数据,并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

5.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将必修课和选修课联系起来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其内容丰富全面,学习方法多样灵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才能,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跨度空不限于课堂。但让学生接触课堂的知识得以拓展,并能应用于课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7]。研究性学习为我们把实践知识付诸实践开辟了一个世界。以《有机化学基础》第5章——进入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合成时代为例,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高分子单体(乙烯和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的聚合反应和应用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实施STSE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的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可以分为几个任务组(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开发历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经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提交实验报告、举办展览等。,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注重凝聚力。加快高中有机化学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衔接研究,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理解化学课程改革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

参考资料:
[1]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的构建。化学教学,2005,(7-8):5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沈建峰。[,高二和高三化学衔接教学探讨。化学教学,2004,(12):12-14
[4]陈颖。《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碳键形成法》教学设计案例[。化学教育。2005年补编:167-170。
[6]王陶陶。化学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 9-13。
[7]刘玲。“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