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4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探讨静吸复合麻醉和靶控输注麻醉下患者不同镇静深度和认知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24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探讨静吸复合麻醉和靶控输注麻醉下患者不同镇静深度和认知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4000字
论点:麻醉,认知,术后
论文概述:

评价在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条件下不同的镇静深度对妇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寻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镇静深度。

论文正文:

前言

 目前POCD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主要依据神经心理学测定进行评估。国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小组(ISPOCD)推荐的测试方法有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scale,WM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inventory,MMPI)、连线测验(T rail making test,TMT)等。因为大脑是一个功能多样的器官,其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十分复杂,因此没有哪一种评估工具被公认为是专门诊断POCD的金标准,因此采用多种工具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敏感性。但是并不是评估工具越多越好,评估工具越多势必会增加测试时间,造成测试疲劳,增加POCD假阴性的出现。本研究采用MMSE和TMT两种测试方法进行认知评估。POCD的发生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麻醉用药、麻醉深度、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大小、受教育水平、性别、心理和环境因素等。通常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于老年手术患者,而关于中青年手术患者是否会出现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较少。Ehab等认为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将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30~40较50~60水平时更有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POCD的产生与麻醉深度的选择间的关系,仍是临床上研究的重要课题。围手术期维持适度的麻醉深度至关重要,过深的麻醉不仅不利于病人恢复,而且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而麻醉过浅则会影响外科手术操作,甚至发生患者术中苏醒,给患者造成长期精神创伤。加大全身麻醉深度可明显降低脑代谢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脑功能。适宜的麻醉深度一直都是临床麻醉中的难题之一。不同的麻醉深度,可能会造成不同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通过合理调整与麻醉深度相关的因素,可减少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使用七氟醚-瑞芬太尼这种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是腹腔镜手术的一种理想麻醉方法。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可影响认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适宜的麻醉深度以减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关于在全身麻醉中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POCD的影响研究较多,由于研究设计和评定方法的不同,全身麻醉后POCD的发病率为3%~61%,尤其是心脏手术和整形术后发病率较高。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尚无定论,有研究发现鼻内镜术中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均可引起一过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也有研究发现全凭静脉麻醉组POCD的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那么对于中青年患者而言,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下,何种麻醉深度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是值得探讨的。本研究麻醉中所用BIS监测模块为美国Aspect公司生产(Aspect公司是双频谱分析技术的专利所有者),且测试过程符合规范,从而保证其测定麻醉深度的客观性。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内容:1、中青年手术患者在接受麻醉后是否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改变。2、探索选择实施合适的麻醉深度,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和参考,减轻短暂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减少短暂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第一部分 不同麻醉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一、引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可影响患者预后。麻醉不同镇静深度是 POCD 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腹腔镜技术在医院普遍开展,腹腔镜麻醉中需要快速诱导、快速代谢、快速苏醒且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麻醉药。静吸复合全麻是腹腔镜手术适宜的麻醉方法本研究拟探讨静吸复合全麻——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的方法下不同镇静深度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为制定麻醉方案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一般资料:选择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择期患者 90 例。2、纳入标准: 年龄为 18~60 岁之间,ASA 分级为Ⅰ或Ⅱ级,BMI 19~24 kg/m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术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试评分>24,预计手术时间 1~4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 3 组(n=30),Ⅰ组:30<BIS 值≤40、Ⅱ组:40<BIS 值≤50、Ⅲ组:50<BIS 值≤60。3、排除标准(1)近期有服用阿片或安定类药物史。(2)有精神疾病、内分泌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病史。(3)有嗜烟酒及吸毒史。(4)受教育程度低于初中文化的,术前 MMSE 评分≤24 分的患者。4、分组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 3 组(n=30),Ⅰ组:30<BIS 值≤40、Ⅱ组:40<BIS 值≤50、Ⅲ组:50<BIS 值≤60。 正 文..........13第一部分..........131.引言..........132.研究对象..........132.1 一般资料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32.2 研究设备及药品..........132.3 研究方法..........143.结果..........163.1 一般情况分析..........163.2 各组麻醉前后 MMSE 评分较..........163.3 各组麻醉前后 TMT 完成时间比较..........174.讨论..........18第二部分..........211.引 言..........212.研究对象和方法..........213.结 果..........243.1 一般情况分析..........243.2 各组麻醉前后 MMSE 评分比较..........253.3 各组麻醉前后 TMT 完成时间比较..........264.讨论..........26 结论:1、不同的麻醉深度均未诱发中青年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是在术后均出现了一过性的认知功能下降,这说明不同的麻醉深度对中青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不同。2、在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下,40<BIS值≤50镇静深度对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3、在全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下,30<BIS值≤40镇静深度对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1]PLOMLEY F.Operations upon the eye (letter)[J].Lancet.1847,(1):134.王世端.麻醉深度监测与全麻管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80-282.PRYS-ROBERTS C.Anaesthesia:a practical or impossible construct?[J]. Br JAnaesth.1987,59(11):1341-1345.KISSIN I.General anesthetic action:an obsolete notion?[J].Anesth Analg.1993,76(2):215-218.余海,杨小芸,朱达,等.脑电非线性指数与双频谱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1):140-144. Moca VV,Scheller B,Muresan RC,et al. EEG under anesthesia-Feature extractionwith TESPAR[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2009,95:191-202. Liao Wenwei,Wang Jenjui,Wu Gonghe,et al.The effect of cerebral monitoring onrecovery aft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ambulatory setting in children: A comparisonamong bispectral index,A-line autoregressive index,and standard practice[J].Journal of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74:28-36.Bruhn J,Myles PS,Sneyd R,et al.Depth of anaesthesia monitoring: what\'s available,what\'s validated and what\'s next?[J].Br J Anaesth. 2006,97:85-94.VIVIEN B,PAQUERONX,LE COSQUER P,et al.Detection of brain death onsetusing the bispectral index in severely comatose patients[J]. Intensive CareMed.2002,28:419-425.GOTO T,NAKATAY,SAITOH,et al.Bispectral analysis of theelectroencephalogram dose not predict responsiveness to verbal command in patientsemerging from xenon anesthesia[J].Br JAnesth.2000,85:35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