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1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多项目管理在南方新城建设局的应用研究

31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多项目管理在南方新城建设局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1000字
论点:多项,建设局,管理
论文概述:

本文以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为背景,在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多项目共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阐述了管理流程的制定、组织架构的组建的方式方法,并在进度优化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绪论

1.1 研究背景从 2007 年开始,S 新城的建设一直受到省、市各级的重视,曾被列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S 新城建设局是统筹负责 S 新城招商引资、产业载体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组织机构。近五年来,随着交通路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S新城建设局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大量各类型的工程项目,由于项目的数量和专业范围广,技术复杂,内容丰富,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无法再以分散式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要把所有项目视为一个整体,并且需要从系统的战略目标出发,去适应“多项目”的高效管理需求,这就需要在多个项目的协调管理过程中引入多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应用研究。S 新城建设局的建设项目目前主要涉及路桥、市政、绿化等专业,近年来共承担了进百项工程任务,其中包括多项政府重点工程。S 新城建设局的多项目管理工作包括从接受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策划到前期招标、设计,再到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在这些过程中要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满足规定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S 新城建设局在工程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但在某些环节还存在着不足。因此,很有必要运用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对 S 新城建设局的多项目管理模式及其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研究。
 1.2 研究意义随着 S 新城的建设项目日渐增多,对建设过程中众多项目进行科学和高效的管理,是实现项目资源和资金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如何使得组织架构更适合项目管理,更适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就成为 S 新城建设局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提升多项目管理能力,必须在 S 新城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项目管理方法与流程等方面着手,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模式,分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从而提升组织和管理者的项目管理水平。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论文旨在通过对 S 新城建设局正在实施的多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在对进度、投资、信息、评价系统等方面运用多项目管理的技术方法进行应用研究,拟对 S 新城建设局的架构及其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建设任务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通过分析 S 新城建设局的战略目标及其定位,组织架构的组建、多项目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的分析,对多项目的进度计划、投资安排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并指出 S 新城今后在多项目管理中的发展方向。S 新城多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从前期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交付使用整个过程的管理,一般分为六个阶段:(1)决策、报批、立项阶段;(2)设计、评审、规划报建、征地拆迁阶段;(3)预算、招标、施工报建报监、合同签订阶段;(4)施工管理及变更、竣工验收阶段;(5)备案、结算、绩效评价与移交阶段;(6)档案资料收集、归档阶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从多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入手,通过分析工作分解结构(WBS)分析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过程;通过对多项目进度、资金、沟通、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多项目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 S 新城多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在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各项目的协调管理。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运用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对多项目进度计划进行优化;2.运用 0-1 线性规划建模,解决多项目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问题;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多项目管理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价。
 1.5 论文的架构本文的写作架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多项目管理概述。包括对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多项目管理的产生、研究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综述。第三章,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分析并研究 S 新城建设局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组织架构的组建、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多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过程。第四章,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研究多项目进度计划优化、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沟通和信息管理等,建立多项目评价体系,探讨如何在多项目管理中利用技术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二章 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概述
 2.1 项目管理的产生、概念及特点2.1.1 项目管理的产生、概念与其它众多古老的学科相比,项目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起源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的理论及研究发展得非常迅速,最初它只是运用于国防和军事领域,后来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信息等各行各业。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至今仅短短的几十年,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目前主要有两大研究体系:一个是以欧洲为首的项目管理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另一个以美国为首的项目管理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前者比较侧重宏观的理论知识的研究以及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后者比较侧重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之间的逻辑与关系,并建立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PMBOK)。
  第三章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模式的构 建..............133.1 S 新城建设局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33.2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的组建............... 133.3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 183.4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93.5 工作分解结构 WBS..........303.6 本章小结.............37第四章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384.1 多项目进度管理 ..............384.2 多项目资金管理与投资决策 .............444.3 多项目沟通与信息管理 ...................474.4 多项目评价体系 ..............514.5 本章小结 ................. 57结 论................58
 结 论
 本文以 S 新城建设局多项目管理为背景,在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多项目共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阐述了管理流程的制定、组织架构的组建的方式方法,并在进度优化、投资决策、评价体系等方面应用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方法和实施手段。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多项目管理的探索和思考:1.分析了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研究的发展历史,在国内外现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多项目管理与项目管理进行比较分析。2.本论文从目前 S 新城建设局的多项目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项目性质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关系,研究了 S 新城建设局对项目管理的现实需求,从而总结出实施多项目管理的必要性。3.分析研究了 S 新城建设局过往多项目管理的方式及其组织架构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架构的组建以及实施多项目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4.构建了 S 新城建设局的多项目管理模式,明确了管理流程的层次架构,以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5.运用关键链项目管理、线性规划和建模等方法对多项目的进度、投资等进行了排序、组合和优化。6.构建多项目的前评价体系和后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多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模型。本文的研究虽然针对 S 新城建设局的实际研究了多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和流程方法,也探讨了进度、投资、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方法的应用,但在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还难以避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因此,本文所建立的多项目管理方法还需要进行深化、完善和优化。由于本人对理论基础的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研究的时间及精力有限,对于多项目管理中一些具体算法的研究、模型的建立以及多项目团队组建、人力资源的管理等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1] 朱雅彬. 政府工程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D]. 重庆:重庆大学,2005 年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S],2009 年 武永生.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5 年 王勇,张斌译.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 4 版)[S].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年 徐丹,浅谈现代企业的多项目管理[J]. 《商情》,2011(28):129-130 Mats Engwalla, Anna Jerbrantb.The resource allocation syndrome:The Prime challenge ofmulti-projec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 :403-409 PMI.PMI Research Program Overview[R].2003 王伟望,杜纲,齐庆祝.项目群管理模式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 (3):1-3 张立军,苏萍. 综合管理思想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4(5):25-27 程铁信. 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企业管理,2004(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