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中生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中生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归因,个体,原因
论文概述:

研究发现,不同情况下,归因方式各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因子分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也与心理健康的因子分之间显著相关,并且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与归因方式之间

论文正文: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归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归因,即归因,是指人们在可能被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找出自己认为是某一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人们正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这种解释最终将对人们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产生相应的影响。归因理论只是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它能很好地解释心理学在描述、预测和控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1.1.1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 .赫尔德,1958)率先探索并提出归因理论。海德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希望进一步了解世界或能够控制环境,这是一种相对普遍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会希望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行动,了解其前因后果,并对行动做出某些预测。海德的心理学理论被称为天真心理学。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归因来源。根据归因的方向,指向个人内部原因的是内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人的外部环境和状况。内部归因是个体自身的或由个体引起的,如人格、情感和动机,是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一部分,而外部归因包括运气、环境和工作性质,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归因是行为观察者的概念,归因的过程是行为观察者试图通过观察、推测、分析和评价一个事件来找出因果关系。如果这位观察者将原因分析为个体内部的一些可控因素,他可以基于这种推测得出更多的结论。如果他把原因分析为一些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那么个人不一定会对下一个行为做出进一步的推测。海德在他的归因理论中主张关注因果关系,通过实验,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们在归因上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为了使事物更有意义和更容易理解,人们通常会主动在事物之间构建一定的因果关系。此外,海德还提出了人们在归因中经常使用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协方差原则是指:一个特定的原因只与一个特定的结果相关,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也不会受到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排除原则是,如果一个可能的原因,内部或外部,可以完全解释一个事件,那么一个可以排除另一个。……
...................

2归因的实践研究阶段

归因研究的另一个阶段是主要研究归因对人们情绪、行为和动机的影响及其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关于归因效果和实用性的讨论也吸引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者。
1974年,伯纳尔。韦纳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该模型关注情绪和动机,以及成功或失败行为的认知成分。1986年,他出版了《动机与情感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of动机与情感),该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其归因理论,将情感、动机与归因相结合。
维纳根据属性的特点将属性分为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控制点根据行为者是将原因归因于自己还是外部原因来区分。原因在于演员本身,如努力、能力和其他反映演员个性特征的内在属性。这种归属属于内部归属。归因于外部行为者的原因,如运气、客观情况和一些行为者无法控制的其他不可预测的原因,是一种外部归因。稳定与变化相关。内部和外部归因都有稳定和不稳定的问题。例如,在内部因素中,诸如个体身高和体重等生理因素在个体发育成熟后相对稳定,而对于努力来说,它们不一定稳定,并且可能随时间、地点和情况而变化。在外部因素中,任务内容确定后,任务的难度一般不容易改变,而一个人的运气是不确定的,无论顺境或逆境都不能有稳定的表现。可控性是指一个人控制事件原因的能力。例如,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但是没有办法控制外部运气。这种可控性在很多时候会对个人的情绪或其他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了这三个维度,他还将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归纳为四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根据他的三个维度,能力和努力都是内在因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在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努力工作是个人可控因素,而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都是个人不可控因素。一个人把事件归因的倾向可能会影响他对未来事件成功的期望和价值判断。……
..............................

2高中生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研究.........17
2.1研究目的..................................................................................17
2.2研究对象..................................................................................17
2.3研究工具..................................................................................17
2.4数据分析和结果............................................................18
3讨论................................................................................29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29
3.2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9
3.3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31
3.4父母教养方式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32
4建议和对策........................................................33
4.1归属建议...........................................33
斯皮特. 2对父母和家庭的建议................................35
5研究展望......................................................39

结论

初中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高中生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1996年,武汉汉阳一中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检查。表现出高度焦虑的学生占考试总数的6.4%,女生的比例略高于男生。李英华等人(2007年)在北京测试了四名高中生。结果表明,1.7%的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50.5%。总体情况是男生比女生好,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比重点学校的学生好,高二的学生比高一和高三的学生好。训练。马夏回和王福兰曾经从陕西的一所职业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挑选了252名学生参加考试。结果表明,8.10/0的学生表现出过度焦虑的症状,这主要来源于学习,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过敏和恐惧而言,职业高中学生的问题明显比普通高中学生的问题更严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压力引起的问题的检出率超过总数的一半。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各种心理问题的现状不容忽视,应该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