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目的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理论的探索

1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目的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理论的探索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8000字
论点:翻译,目的论,目的
论文概述:

对于理论指导文学翻译的适应性多数都是对该理论是否可行的理论性的总结,本文针对文学翻译应釆用\"对等\"原则来指导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并试图运用\"目的论\"的核心内容。

论文正文:

一、

1.1国内外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自从国内外学者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以来,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是否有任何指导作用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然而,自文学翻译研究开始以来,“忠实”原则一直占据着其研究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忠实是文学翻译的唯一目标和标准”(李星)。然而,随着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奈达为代表的“对等”原则的指导理论已被大多数当代翻译学者(李波,张静:)所认同,它在指导文学翻译方面比忠实原则灵活得多,从而逐渐取代了忠实原则的主导地位。然而,仍有许多学者认为,与文学翻译的复杂学科相比,“对等”原则的指导作用仍然狭窄和有限,因为“它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义对等,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叶朝成,陈春艳:)。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两种文化完全不同的语言之间实现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可行的。这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实践者提出了“目的论”的翻译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的目的或功能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所以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言语境中为特定目的而产生的文本,是目标语言的读者。目的论的诞生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宽了复杂多样的文学翻译视野。
德国翻译家诺德在他的著作《目的行为——功能翻译理论分析》中,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主义者的各种观点,而且在单独的一章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可能性。该书指出,在跨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由于译者对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的翻译有一些大胆的假设,如何权衡翻译的功能和效果在此类作品的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很高,但传统的文学翻译仍然以“对等”为基本理论指导。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不仅要传递文本中的信息,还要传递源语言作者传递源语言信息的方式。从这两个要求来看,“对等”理论似乎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

二、“目的论导论”

2.1“目的论”

“目的论”的发展和定义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由功能主义理论的第二个灵魂人物汉斯·弗米尔提出。他是莱斯的学生,创立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赖斯认为,是否应该在翻译中实现文本的功能应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即应该从原文的功能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来评价翻译。当时,赖斯的理论仍然是基于对等理论。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指原文和译文(钟维河、钟珏:)之间的功能对等。然而,弗米尔的“目的论”和“摆脱以文本为中心的对等”比他的老师(齐·蔡明:)更透彻。在1978年出版的《一般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他对当时盛行的翻译理论持非常明确的否定观点。他说:正如本文第一章导言中提到的,弗米尔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有其目的。翻译也是如此。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一种将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符号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池蔡明:)。因此,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有其自身的目的。因此,他提出了目的论的概念。这是一个希腊语单词,意思是“目的”。“目的论”应运而生。这就是他对“目的论”的定义。
可以看出,与以往关注原文的翻译理论不同,“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被确定为目标读者和译者的预期目的,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目的论也有三个原则和诺德提出的补充原则,以弥补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接下来,本文将依次介绍这四个原则。

2.2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

“目的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目标原则是核心,另外两个原则从属于目标原则,忠诚原则从属于一致性原则。

2.2.1目的原则

在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是任何翻译都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应该能够以目标语言接受者期望的方式在目标语言语境和文化中发挥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杨玉杰),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莱斯,维米尔1984:101,引自,自译)。在赖斯看来,译者进行翻译至少有三个可能的目的:第一,译者自己的目的,有些译者可能只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翻译。
二是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例如,教给读者知识。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选择一种特殊的翻译策略或步骤来实现的,例如逐字翻译一种语言来表达该语言的结构特征。然而,“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通常指的是原文的交际目的。即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者本人或翻译公司的项目经理等)。)决定了翻译的交际目的。在理想状态下,考虑到翻译的接受者、目标语言的使用环境以及翻译应该具有的功能等具体因素,他给出了因某些特殊需要而需要翻译的原因。这就构成了在目的原则指导下对译者的翻译要求。毫无疑问,合理而详细的翻译要求有助于产生相对较好的翻译。……
..............................

二,“目的论导论”…........................................................4
2.1“目的论”的发展及定义..........................................4
2.2“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4
2.2.1目的原则........................................................5
2.2.2忠实原则......................................................5
2.2.3一致性原则..........................................................5
2.3诺德的“忠诚原则”提议...........................................6
2.4.........................................6
为翻译“目的论”的评价标准;................................6
为“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理论指导意义3.1文学翻译批评.....................................................................7
3.1.1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和现状.............................................7
3.1.2文学翻译的目的....................................................................9
3.2“目的论”在指导文学翻译中的利弊..............................10
3.2.1目的论在指导文学翻译中的优势.............................................11
3.2.2目的论在指导文学翻译中的缺陷.........................................12
3.3.3忠实原则对指导文学翻译缺陷的“目的论”的完善……12
4、“目的论”三大基本原则及忠诚原则在德·普罗夫迪的应用.......14
4.1德普罗和恩迪斯的文本特征分析..............................14
4.2“目的论”在两个译本中的体现……15
4.2.1两个版本的翻译目的.........................................15
4.2.2“目的论”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17

摘要本文试图从目的论的理论原则出发,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由于以往的翻译理论都是以原文为中心,所以译者所要做的就是忠实地翻译原文的信息及其传递方式。因此,语言学派一直认为,“忠实”和“对等”是判断文学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许多译者发现“对等”原则不适用于许多文本类型,尤其是文学文本。然而,“目的论”正是针对翻译语言学派的薄弱环节,将研究的焦点从源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翻译研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活跃的学派(徐琳)。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论”认为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更重要。目的原则是目的论遵循的第一原则。忠实、连贯和忠实的原则为研究翻译的微观细节提供了基础。它使翻译批评在“直译”和“意译”层面超越了以往的机械比较,拓宽了翻译评价的视角和视野,并能解释文学翻译的多样性。例如,对上述两个版本的简单比较表明,朱春申的版本根据目的论的四个原则进行了更全面的翻译,尽管两个版本都是直译。”目的论使翻译批评者能够从更宏观、更动态的角度对译者和翻译给予更客观的评价”(蒲延春:21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目的论”到目前为止确实能够并且更适合指导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