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800字硕士毕业论文硕士论文格式——以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思想分析为例

36800字硕士毕业论文硕士论文格式——以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思想分析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00字
论点:主体性,马克思,哲学
论文概述:

正文从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产生的必然性、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及内容、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教育意义三部分来阐述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的内容及其对哲学教育的意义。

论文正文:

导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理论基础和意义

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意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创新的新时代,中国哲学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关于真理和异化标准的讨论不断深化,引起了人们对主体性的深切关注。主体和主体性在理解和检验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在创造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在中国哲学中形成了强烈的主体性倾向。这一思潮在增强人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们适应社会变化和新的生存方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顺应时代需要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阐述马克思实践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中主体性统一的逻辑关系,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内容。

2.现实基础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其理论体系本身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深化,为主体性的提出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形式的转变。这种变化的起点是实践和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正是由于这种对主体性的独特理解,他构建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因此,当我们“走进马克思”的时候,是对主体性深入理解的过程。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指导下,寻找一条积极提升主体性、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全面发展的途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所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对主体性的理解都围绕着非理性因素赋展开,以唯意志论哲学、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研究为主要代表。

(1)自愿主义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在西方对现代本质主义的理性主体性持否定态度的思潮中,有一种思潮直接指向现代理性本体论,用作为新本体论的非理性自我导向的生命意志取代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理性精神。这种思潮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德国唯意志论者叔本华作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之一,率先高举非理性主义的旗帜,直接反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公开否定了以往哲学中崇尚理性的传统。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他认为倡导理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错误。他断言人性是生存的意志,意志是世界的基础,意志高于理性,而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19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家尼采进一步推动了叔本华倡导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并在非理性主义的演进中起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作用。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创立了坚强意志理论和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坚强的意志,“超人”是坚强意志的最高表现。根据坚强意志的要求,生命的本质在于体验和创造十条生命,从而不断超越自我。

(2)生命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被复制为“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他对人及其哲学生活的关注也渗透到他对人的主体性的非理性理解中。迪尔泰证明了人是一种主观存在,具有冲动和生命存在的精神本质。正是人类生活的形式构成了人类主体性的内在基础。狄尔泰生命哲学中的“生命”存在于十个人的自我与环境的互动中,目标是在人们的“体验”和“理解”中提供的。尽管狄尔泰的人生哲学在理解人的主体方面具有非理性特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理性主义,并通过对人生“存在主义”的解释绕过了尼采的“人生形而上学”的陷阱。生活哲学的另一个杰出代表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认为,知识和真理主要来自人类的某种非理性,是非理性的产物。人们相信绝对知识“只能通过直觉给予我们”;绝对真理是直觉,作为一种“理性体验”,将主体置于十个对象中,并与“对象中独特而不可表达的事物”相匹配。这样,人的主体性在柏格森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生活冲动和直觉体验。

(3)存在主义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的鼻祖,他也看到了个性,反抗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他认为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无助于解决每个人的具体生存问题。他把“孤独的个体”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把恐怖、无聊、抑郁、绝望等非理性情绪作为“孤独的个体”及其哲学内容的基本特征,反对黑格尔哲学客串的整体论和精神,反对整个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也提出了著名的“存在第一和十个本质”命题。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人类有前十种本质。作为自身的存在,人类应该在虚无中不断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超越自我”获取人的本质的思想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体思想的理论核心。

(4)关氏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异化现象,其特点是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水平高、物质资源丰富。指出西方社会具有十到十的“物化”结构。人们被“事物”牢牢地控制着。傅已经失去了他的主观意识,在“技术理性”的压迫下,他被视为“一句话”的人。他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了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在这一前提下,他们无情地抨击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例如,卢卡奇总结了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物化的概念,这就是工人阶级意识危机和人性扭曲的原因。马尔库塞对人的异化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十种技术理性对人的全面控制导致了人的进一步异化,这使人生活在满足“虚假需求”的状态中,丧失了自主性和革命意识,成为“单向度的人”。

参考
一、[作品/br/]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号(第1卷和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李秀林。杨庚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延庆、杜南迪、李舒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课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萧乾、黄南森、陈延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张一兵。文本的深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易图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赵敦华。西方哲学史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版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薛文华等。现代西方哲学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4]从老虎身上崛起。欧洲哲学史通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别图丙舒:实践理性理论[。长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7”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俞武进。从康德到马克思[。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文摘要3-4
摘要4-5
1引言7-13
1.1选题的依据和意义7
1.2国内外研究现状7-11
1.3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1.4研究重点、难点、 创新12-13
2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必然性13-22
2.1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13-18
2.2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诞生是逻辑必然性18-22
3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内容22-31
3.1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22-24
3 4.1哲学教育理念强调主体性32-33
4.2深化主体性33-35
4.3哲学教育方法中强调主体性35-37
4.4建立基于主体性的综合评价体系37-40
结论40-41
参考文献41-45
后记46俞武进。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霍尔巴赫。自然系统(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1]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22]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3]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长沙: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4]高青海。哲学思维方式改变[。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