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524字硕士毕业论文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研究

26524字硕士毕业论文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524字
论点:儿童,苦难,儿童文学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正是立足于苦难叙事对于儿童文学的必要性和巨大意义,选择聚焦新世纪这一特殊时段,发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依然坚持着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论文正文:

一、中国儿童文学苦难叙事概述(一)20世纪儿童文学苦难叙事的演变;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起步较晚。只有当外国儿童文学形成了一个能够轻松处理苦难叙事与儿童文学之间关系的尺度,中国才开始翻译和引进外国儿童文学并尝试去创造它 然而,大量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为中国儿童文学迅速进入现代阶段提供了参考。此外,中国国内外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很容易揭示苦难的维度。 “五四”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继承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对黑暗社会,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现实苦难和抱怨有很多描写。 从叶圣陶的《稻草人》到刘半农的《饥饿》,王统照的《湖滨语言》,胡叶萍的《小人儿》和萧红的《手》,作者通过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苦难,揭开了儿童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遭受苦难的现实的一个角落,唤起了整个民族的反抗意识。 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对苦难的描写揭示了最真实的生活面貌,但“作品承载的成人社会的巨大悲伤似乎与儿童文学指向未来和希望的艺术精神相矛盾。” (1)由于对苦难写作的强度缺乏很好的把握,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叙事无法让儿童在苦难中找到超越一切的勇气和力量,并盲目沉溺于“哭泣” 压倒性的写作承载着社会的巨大悲哀。 与五四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文学创作中对苦难的描写确实有一定的希望和方向,即通过参加革命战争摆脱苦难的生存状态。 然而,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大部分苦难描写都是“有意的” 要么故意用小英雄和士兵耀眼的光芒掩盖苦难,掩盖儿童在战争中遭受的隐藏心理创伤,如华冠的《小英雄雨》和徐光耀的《蝙蝠侠张嘎》。要么有意识地夸大苦难,苦难叙事的目的是点燃仇恨的火焰,唤起人们对封建阶级的反抗,如阎伊彦的《小马牧人与叔叔的大靴子》和胡方静的《苦牛》 这些作品大多“不是关于战争阴影下的儿童生活,而是关于儿童直接参与战争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 也就是说,“儿童战争”,而不是“战争中的儿童” (1)因此,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也难以摆脱特定时代对作家写作的规范和限制。他们的作品无法真正渗透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特定时代背景下儿童隐藏的、微妙的甚至致命的心理创伤。 ..............................(2)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的现状中国儿童文学进入新世纪后创作的繁荣阶段。儿童文学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其中,小学生童年文学发展处于“滔滔不绝”的状态。以杨虹影、郝月梅、赵静为代表的校园小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扩大了儿童空的阅读范围 这类作品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轻松、愉悦、活泼、滑稽等特点,并逐渐走向类型学的发展方向。 此外,随着吴美珍、饶雪曼、杨鹏、李志伟等一批杰出作家的出现,时尚青春小说和神秘奇幻小说的创作也在蓬勃发展,这使得儿童文学的主题多样化成为可能。 然而,在儿童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市场的牵引迫使越来越多的作家放弃了对文学的艺术追求,大规模的同质化生产取代了个性化的艰难写作,快餐消费取代了对纯文学精神营养的追求。 以杨虹影为例,他的作品往往很难给孩子们带来醇厚的审美享受,仅仅是“提神醒脑,戒除毒瘾” 著名学者刘徐苑曾在《儿童文学思辨录》中将杨虹影的《淘气的马晓晓》与意大利作家万帕的《捣蛋鬼日记》相提并论 经过反复阅读,发现前者是一部粗糙的作品,缺乏文学性和审美内涵,没有“丰富的意蕴”,是由一个个顽皮的故事拼凑而成的。 原因是新世纪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被怀疑是“滑头”,使儿童沉溺于浅薄的快乐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对痛苦的描述。 以牺牲儿童文学的艺术性和深度为代价的写作,使得市场在繁荣的表象下隐藏了各种危机。 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李东华认为:“为了追求畅销,新世纪的儿童文学一度出现了城市化和贵族化的趋势,淡化苦难,消除写作难度,追求休闲娱乐的消费主义写作。” (4)畅销书出版的神话不仅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升温,也提醒人们冷静下来,思考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品质和思想厚度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的表达范式(1)儿童指向世界——哲学层面的对话受阻,“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转化与转化的关系 (1)那么,儿童作为完整的个体,“不是被动和无条件地接受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而是会表现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和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接触是一个强烈的成人世界,孩子作为成人世界中的主要对话者,通常会呈现出一种对立和冲突的状态,因为“在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互动中,成人一般都是权威的 (3)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意识到儿童“仰视”姿势可能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们尽力探索儿童在文学表达中与世界对话时遇到的误解、忽视和遗弃等痛苦因素。 因此,我们把表现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和苦难的儿童小说创作范式称为“儿童指向世界”范式 1.误解:不平衡的人际心理是社会的动物。自出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参与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解他人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并不完美,容易受到外部世界观的影响。在处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这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伴随着误解和伤害。 因此,当儿童主动参与世界时,不可预测的悲剧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对抗和冲突的加剧中。 寻求理解,渴望被认可,在别人的赞美中获得自我满足和优越感,从而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是儿童常见的心理状态。 然而,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对话并不总是得到合理的回应,而且经常遭受误解。 误解造成的悲剧将触及生活的根源。误解不仅存在于琐碎的生活中,也显示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分离。 误解是儿童寻求世界认可和对话的一个重要障碍。 宗和陆军写的“我不是个坏孩子”的标题表明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叶莉,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被误解,在同学、老师和“将来会坐在教室里”的父母眼里,她已经成为一个坏的、道德败坏的孩子。 叶一直想谈论自己,澄清自己,但是没有人愿意听叶的声音。最后,叶真的成了一个逃课、打人、离家出走、酗酒、去网吧偷东西的街头流氓。 叶主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面对他周围的世界,不仅毁灭了他自己,还与世界抗争。他的对话方式很痛苦。 ..............................(2)世界指向儿童——无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对人类的影响具有不可抗拒的特点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儿童更容易受到客观世界的负面影响。 新世纪后,作家们对复杂的客观世界给儿童带来的苦难进行了丰富的叙述和表达,不仅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给儿童带来的生活困境,也包括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中儿童遭受的管教和伤害。 当然,身体残疾使儿童遭受身心痛苦,这也是儿童文学作家苦难叙事的焦点。 因此,我们称儿童小说范式为“世界指向儿童”,在儿童小说中,儿童是接受者,被动地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 1.天灾人祸与人生困境自然灾害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无奈痛苦 (1)虽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面对自然灾害,人类仍然表现出不可阻挡的无助和绝望 同一个灾难对儿童的打击将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打击。 研究新世纪儿童小说中对自然灾害的解读,必然会绕过王程菊的“振动”系列 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从儿童的角度揭示了地震对人类的残酷和残酷,以及人们在灾难中找到的爱和成长。 在作者的作品中,地震后六个不同性格的孩子被困在荒山中。他们忍受着未知世界的饥饿、疾病、寒冷、恐慌和绝望,经历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该作品基于灾难引起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变化,将视角扩展到更大的社会场景,并最终上升到赞美人性的荣耀。 面对灾难,孩子们真实而直观的反应是程菊关注的焦点。书中的英雄并非天生勇敢。他们也经历过人性的考验,比如面对灾难时的相互指责、怀疑和争吵。 然而,求生的本能和人性的善良最终克服了人性的卑鄙,让这些孩子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一起走出人间地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精神上的破坏,但另一种高尚的精神却很快被构建出来。 诚然,王程菊的描述纯粹是“儿童文学”。他的小说关注的是灾后产生的爱和力量,而不是沉湎于苦难和发泄的海洋。 事实上,地震给灾区的孩子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心理创伤。它的影响不仅具有持久而深远的特点,而且与儿童的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越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冷漠的行为,对地震失去愤怒和兴趣的程度就越高。” (2)因此,关注自然灾害对儿童生活的破坏和重建是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把一个特殊群体的苦难历史带入文学想象中,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生活社区的血液流动和脉搏跳动。 ................三、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的审美取向:.........................................18 (1)用诗意的氛围淡化苦难的悲伤.............................................18 (2)苦难的环境中荡漾着“幸福”的元素............................……214、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的突破可能是.........................................29 (1)“其他”帮助引导儿童走出困境...........................................291.世界各地的有效干预................................292.不可替代的父母关爱...................304.新世纪儿童小说苦难叙事的突破(1)“他者”帮助儿童走出困境 在童年的这一生命历程中,由于儿童尚未建构独立的自我认知,自主性的缺失使得“他者”在童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表现在“他者”为儿童树立的模仿形象上,也表现在“他者”引渡游过苦难之河的儿童上,即帮助儿童超越苦难,获得成长的力量。 与成年人的突如其来的洞察力和自救相比,孩子们更倾向于依靠“他人”的帮助来摆脱困惑和困惑,然后安全地渡过青年的大河,在他们悲惨的童年磨砺他们的心灵,培养更坚强的性格和更强的生存能力。 因此,新世纪的儿童小说在描写儿童苦难生活时,往往会将“他者”形象作为叙事中的关键“行动元素和角色”,从而扭转主人公的苦难命运,最终克服苦难生活条件,获得新的生活。 这种“他者”形象显然存在于新世纪许多苦难主题的儿童小说中。 让我们以鲁美的小说《谁能保持春天》为例。作为“其他”报纸的编辑和少年拘留中心的警察,鲁美干预了留守儿童沙莎的生活,弥补了沙莎生活中父母的缺席,并及时救出了下落不明的女孩。 当然,“另一个”的力量并不是绝对无所不能的,还有另一个女孩在困境中挣扎——眉佳隐藏在作品中。 至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我作为一名报纸编辑,离开时只能插上仅有的400元。我觉得无力去救她。 然而,作者把家庭美的故事变成了沙莎复活的动力,这实际上把一个不幸变成了另一个安慰,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另一个”的作用,推动了叙事的节奏。 同样,王程菊的《穿过悲伤的花季》确立了刘劳石叙事的演员和角色。 刘以保护者的身份进入陆星儿的内心世界,带给她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从而使陆星儿鼓起勇气面对流言蜚语。 刘老师“他者”的出现,使陆星儿缺乏爱和理解的青春不再孤独。 然而,饶雪曼的《与关沙一同成长》将“他者”设定为英雄的同辈。然而,这个女孩用同龄人的理解和异性的敏感帮助自称“失败者”的关沙克服了消极和颓废。 ..............................长期以来,在“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儿童文学对苦难的理解往往模糊不清,相关的研究著作也很少。 诚然,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纯净、美丽和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很重要。这不仅是成人创作者忘记回归的精神天堂,也是儿童读者快乐成长的健康土壤。 然而,在儿童世界中,确实存在各种苦难因素,包括恶劣的生活条件、拥挤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紧张、缺乏爱和安全感,包括精神空空虚,甚至战争阴影、自然灾害和身体残疾以及其他苦难。 儿童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时,由于心理机制不成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一切对他们的成长都有隐患。 生活中同样的苦难事件对儿童的精神影响远远大于成人。成人性格、品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形成也与他们童年的经历直接相关。 因此,苦难叙事对于儿童文学尤为必要。儿童文学应该像成人文学一样重视苦难叙事。 同时,苦难与儿童文学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虽然轻灵、诗意、幻想和幽默是儿童文学的特征,但儿童文学仍然需要植根于现实世界 一方面,苦难叙事可以滋养儿童读者的精神世界,让儿童看到真实而全面的世界,在阅读的痛苦中净化心灵,升华道德,最终磨砺精神意志,获得成长的力量。另一方面,苦难叙事对儿童文学本身也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通过苦难现实写作来增强文本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还可以从更广的意义上建构中国儿童文学的精神气质。 因此,无论是对儿童读者的精神滋养,还是对儿童文学本身的艺术表达,苦难叙事都显示出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本文基于苦难叙事对儿童文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选择了新世纪这一特殊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仍然坚持对现实的深切关注。 许多以苦难为主题的儿童小说延续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始终关注儿童的生存现实和精神成长,令人欣慰。 其中,对现代城市背景下儿童孤独心态的描述,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缺陷的关注,对遭受天灾人祸和身体残疾的特殊儿童的关爱,向我们展示了儿童成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森林因为这些带有苦难主题的作品而变得越来越茂密,缓解了喧嚣肤浅的儿童图书市场造成的创作失衡。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