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824字硕士毕业论文“人生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和自我肯定

35824字硕士毕业论文“人生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和自我肯定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824字
论点:雷雨,创作,郁热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文认为曹禺“生命三部曲”的创作是剧作家的心理宣泄与自我确证的过程,话剧的创作是作家内心情感迫切表达的需要,是作家对现实需求的弥补。

论文正文:

第一章童年经历和情感创伤第一节母爱缺席艺术“是人类内在形象、欲望和恐惧的外在反映,是人类的梦想和噩梦” 母亲不可替代的地位,被认为是曹禺小时候装饰艺术的梦想,留给他一生的想象和渴望。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到来令全家人高兴。然而,隐藏在快乐背后的痛苦出乎意料地残酷。 曹禺的母亲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死于产褥热。她发高烧,吃得不好。她最终还是死了。 曹禺的母亲石雪是他父亲万德顺的第二任妻子。万德宗的前妻颜实生了一男一女。他们是曹禺的同父异母妹妹万家英和他的哥哥万万秀。 范德尊与石雪结婚后不久,这对夫妇就坠入了爱河,和睦相处。石雪的突然死亡一定对范德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家人极度喜庆的气氛突然降临到冰谷。 这时,曹禺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他还不能感受到世界的温度,但是他的家人对他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曹禺的成长,他的父亲把薛永南,薛永南的孪生妹妹,从湖北武昌带到天津万红。 薛永南后来成为万德宗的第三任妻子,成为曹禺的继母。她总是把曹禺当成自己的,并且深爱着他。 薛永南不是一个顽固保守的女人,她对戏剧特别感兴趣。 曹禺三岁的时候,被继母带去剧院。在继母的影响下,他觉得这出戏既精彩又迷人,从小就成了他的小粉丝。 他的继母带他去剧院,为他年轻的心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最容易受到周围人或与自己相关的人的影响。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他们接触到的人的言行。 一般来说,封建大家庭的孩子在个人成长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享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微妙影响。 曹禺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因为生活舒适而不快乐。相反,他从小就经历了抑郁、孤独和忧郁。 按照一般逻辑,曹禺小时候,受到各种各样的人的宠爱。他的父亲万德宗当时是天津直隶卫队的标准指挥官。他过着富裕的生活,他的家人特别照顾他。然而,最终,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大自然让人们快乐。 曹禺五六岁的时候,刘嬷嬷和继母薛永南之间有些不快。刘嬷嬷偷偷告诉他,曹禺的生母去世是为了报复薛永南。 困惑的第二节............................曹禺的父亲名叫万德宗,出生于湖北省黔江县。他一生都梦见光宗的祖父,并实现了成千上万祖父母代代相传的愿望。 然而,他一生都在旅行,却从未实现过一个富裕家庭的理想。 万德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所贫穷的旧式私立学校。不用说,他的家庭生活贫困。此外,他被宦官和富有的家庭所鄙视,他总是忍受着世界无常的痛苦。 祖先繁荣的希望逐渐丧失。范德尊从小就饱受贫穷带来的耻辱。也正因为如此,他下定决心要坚持艰苦奋斗,仅仅凭借他聪明的资历,他在15岁时就被授予学者的头衔,离家去努力学习。 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掀起了留学热潮。 经历了科举考试的艰辛和经商的困难后,万德顺把留学洋务作为实现自己夙愿的机会,鼓起出国旅游的勇气,赢得美好未来。 1904年,范德尊作为外国学生在日本的两所军校就读。 万德宗在1909年初完成学业后,最终加入了官僚队伍。首先,他受到当时直隶总督段方的高度重视,成为直隶卫队的标准。后来,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袁世凯觊觎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偷走了革命的果实。万德宗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军事指挥官。 不久之后,他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并被派往宣化担任警卫,相当于一个指挥官的职位。 在外人看来,万德纪念光宗及其祖先的愿望即将实现。至少,它比薛先生亮很多倍。 曹禺成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有许多仆人支持。这种特权生活是万德繁荣的有力证据,但他不这么认为。他总是不满意自己的武官身份,但他就是不能改变文人的习惯 在闪亮的表面背后,是范德比尔特未能如他所愿实现的天赋感,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郁。 ..............................《雷雨》第二章激情写作与精神展示第一节《雷雨:宣泄与挣扎》从1929年开始,曹禺花了五年时间和精力创作《雷雨》。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他年轻时看到和听到的人物和故事,表达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1934年7月,《雷雨》剧本的出现使孤独的文坛汹涌向前。曹禺的处女作成为批评研究的焦点。 巴金曾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读《雷雨》后的心情:“我流泪了,但哭了之后我觉得精神焕发……”郭沫若曾称赞《雷雨》是“一部罕见的优秀杰作”,并认为曹禺“应该是中国作家中的杰出代表”。沈从文也表达了对《雷雨》的赞同,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并高度赞扬戏剧作家曹禺。 然而,《雷雨》诞生后不久就被赋予了反对封建制度的主题。经过几十年的考验和沉淀,它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批评家对其政治主题的解释。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创作一度受到社会现实的干扰。他对原版《雷雨》做了许多修改,只是为了迎合当时评论家的政治要求。 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复杂,难以区分。我们无法判断作者在创作《雷雨》时是否考虑了政治问题。然而,作者认为将曹禺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写作联系起来,从作家的创作情感和创作心态来解读《雷雨》,可能会回归到作家当时的创作意图,对戏剧《雷雨》有一个新的认识。 《雷雨》是一部夏季戏剧。剧本对自然背景的描述强调了夏季“酷暑”的戏剧氛围:戏剧开演时,空低声喘息,房间“在余若压下”,外面的天空空昏暗,没有阳光,就像上海黎明的样子。午饭后,“天气非常阴沉和炎热”,人们沉浸在闷热的气氛中,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故事进入第三幕。大雨过后,天气仍然“酷热难当”。黑暗的天空空布满邪恶的云。人们就像半夜带露水的草。现在他们正在晒太阳。他们期待着暴风雨带着干燥炎热的心再次来临。 与此同时,剧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喊“热”:开场时,司丰“鼻尖微微冒汗,她不时用手帕擦”,桂露“额头冒汗”,陆大海被作家形容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白热化人物”,周樊沂是“勇敢无畏的女人”,她“心中燃起熊熊烈火”,甚至“美丽空形的“周平”,当一股新的冲动袭来时,他的热情和欲望像潮水一样冲上来。 剧中的人物不仅忍受着外部天气的酷热,更重要的是忍受着内心狂热的痛苦。 苦涩而炎热的空气氛混合着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欲望实现前的躁动,这构成了《雷雨》气氛的基调——yure ................第二部分“日出”:逃离和愤怒1。在完成戏剧《雷雨》后,奇怪又奇怪的民间灰尘作家似乎对它的结构和技巧有些不满,觉得它“太像一出戏了”,缺乏真实性的呈现。 因此,《雷雨》之后,曹禺想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来创作它。他预先设定了创造《雷雨》的技巧,然后打破它的“停滞”,努力营造一种像秋天一样的忧郁感觉。 因此,曹禺在《日出》中采用了所谓的“横断面描述”,使得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同等的权重。他在《雷雨》的创作中试图逃离躁动的情绪,但想保持冷静的创作心态,使剧中的人物逃离极端情绪,以“平淡乏味”的外表重新出现在新的戏剧创作中 首先,曹禺的《日出》营造了一种朦胧压抑的戏剧氛围。 剧中的人物住在两个地方:大饭店和包河。格兰德酒店的一间豪华休息室窗户很宽。然而,除了早晨的阳光,房间一整天都是黑暗的。在该剧的第一幕中,黑暗的一天空显示出轻微的寂静,“房间里的光线模糊不清”,所有的家具都是如此“僵硬和肤浅” 在第二幕中,华丽休息室的窗户是夕阳,但房间仍然是黑暗的。作者在大酒店昏暗的色调渲染中添加了声音的描述。 这是在建地基的苦力的歌。他们大声喊叫。这种哭声传遍了整个场景。他们“就像一群愤怒的鬼魂一样大喊大叫,充满沮丧和沉默,充满警告和恐吓”。曹禺用他可怕的声音暗示了“忧郁、痛苦、悲伤和斗争的严肃性”。像苦力一样,作家自己也不自觉地站在了发声器的行列中。 第三幕戏剧发生在包河和下河。与大酒店华丽的休息室相比,地狱般的包河和下河更加破旧,充满各种嘈杂的声音,让人心烦意乱。 在第四幕中,故事回到黑暗的大酒店的休息室。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和香气。空空气不时回荡着乘客的笑声和咒骂。然而,似乎一切都应该平静下来,包括剧中人物的命运,而且应该在故事的结尾解决。陈白露“房间里没有动静”。心灰意冷的人只配拥有黑暗的未来。 作者以冷漠的方式书写世界,试图赤裸裸地向读者揭露世界不可抗拒的寒冷。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唤醒更多的人对他的愤怒和痛苦。 ..............................第三章自我确认和精神释放..............................第一节人格的确认和超越................第二节矛盾的情感体验与表达...................第三节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追求..............................48第三章自我确认和精神释放第一节自我角色确认和超越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Rene Wellek Austin Warren)指出,文学作品就像作家的“梦”,可以被视为掩盖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或者它是一幅生活的图画,“图画中的生活正是作者想要避免的。” 根据现代心理学知识,从出生到五六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 作为一个小男孩,曹禺一直从他的养母、姐姐和段玛那里获得安全感。他内向沉默的性格和对女性的过度依赖使他无意识地形成了对女性的崇拜意识。 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戏剧公司。那时,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他对女人的理解比男人更细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浸在女性世界中的曹禺不可避免地错位了自己的性别身份,他日益明显的女性气质使他对自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 此外,万府的家庭氛围一直受到压抑,封建旧式的家庭关系导致曹禺在性格内向的同时,形成了犹豫、胆怯的处事方式和态度。 正如张瑞芳对他说的:“曹禺是一个天真的人,像个大孩子,但同时因为他来自一个守旧的家庭,他也有一种守旧的传统教育形式。” 曹禺将自己性格中保守和懦弱的因素融入到作品中对男性形象的刻画中 无论是《雷雨》中的周平,还是《园冶》中的焦大明星,甚至是周冲和方盛达,他们似乎都是作家精神痛苦的寄托。 与曹禺的经历相似,剧中的大多数男人都是在封建家庭的温室里长大的。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他们逐渐丧失了男子的刚性和与现实斗争的勇气。相反,他们胆小怕事,只有诺诺的生活态度。 他们也试图抵抗铁房子的黑暗,但是老式思想的枷锁导致他们推迟了他们的行为。除了情绪低落和摇摆不定,他们找不到通向光明未来的出路。 剧中的男性形象体现了剧作家曹禺的影子。他已经尝到了他一生中敏感而犹豫不决的性格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沮丧。然而,曹禺年轻时仍然保持着通过写作来表达愤怒的勇气和决心。他坚决否认剧中男人的懦弱性格,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性格的不足。 不幸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沉浸在社会话语的洪流中。他的创作最终成为大合唱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善于看透人物内心的作家,曹禺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精神折磨。 ................《雷雨》、《日出》、《园冶》和《北京人》等经典戏剧在当今这个多彩的时代仍然由艺术家们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到了今天的网络时代,它们已经转化为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总是诠释着作家的内心世界,传达着作家精神的真谛。他们将永远承载着作家独特的艺术生活,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曹禺创作的“人生三部曲”也在今天警示我们,真正的文学创作是艺术人格自由表达的过程,真正的文学作品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积累。 纵观曹禺戏剧的整个创作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勇敢与剑》、《晴空万里》、《昭君》等戏剧的艺术性明显不如以往的作品,甚至连作家自己也难以进入高雅的殿堂。 原因是文学总是与政治密不可分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总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曹禺背负着太多的政治压力。他精神世界中自由奔放的创作状态已经被时代的话语所感染。因此,建国后,他以前的个人写作不得不改为迎合政治的写作。 除政治因素外,曹禺的个性气质、创作源泉的匮乏等个人因素也是造成其早期和晚期作品差异的重要原因。 从曹禺童年经历和情感创伤入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曹禺向戏剧创作转型的原因,论述了曹禺在“生命三部曲”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释放被压抑和压抑的情感的过程,最后纵向探讨了作家如何通过“生命三部曲”的创作获得自我肯定,并阐述了三部戏剧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 由于作者只是一个肤浅的学生,不得不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以自我理解的方式来解释曹禺的“人生三部曲”创作,本文难免会有一些主观的看法,而曹禺创作中遇到的社会环境因素也很少涉及到本文中,因此作者认为本文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反思。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