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742字硕士毕业论文“互联网+”村:西部农村治理模式——以贵州省黎平县X村为例

25742字硕士毕业论文“互联网+”村:西部农村治理模式——以贵州省黎平县X村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742字
论点:乡村,治理,互联网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笔者从实际问题出发,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互联网角度出发解决我国西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归实际问题。

论文正文:

导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在农村治理领域,分税制改革带来的地方和中央权力的划分,导致各级地方权力和财政权力的划分扭曲,缺乏制衡机制和分散的民主参与,从而侵害了最底层农民的利益。 从本质上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二元社会,即现代性相对丰富的城市和现代性相对贫乏的乡村并存。 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城乡差距”已成为当今社会两极分化的最突出表现,也是最根本的根源,直接导致社会相当大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农村治理内容和形式,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治理质量。 因此,农村治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引起了相关学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解决农村治理问题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城市化,即扩大城市以容纳更多农民;另一种是非城市化方法。 21世纪初提出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非城市化途径解决农村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高楼林立、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破坏、贫富差距扩大、农村治理不力等。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1994年,中国诞生了最早的互联网网络。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 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各个方面。 2000年,中国只有2000多万互联网用户。随后,互联网用户数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激增。截至2016年底,中国有7.1亿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上网近4小时。 互联网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当今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经济,即网络经济,包括网络金融和电子商务等。它把经济行为参与者的所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都以高效率和便捷的信息交流成本放到互联网上,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进一步改变了生产关系,最终影响了我国的上层建筑。 因此,互联网颠覆性地改变了经济增长模式后,也开始逐渐影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 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新名词,已经开始影响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政府已逐步将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和工具引入公共治理领域。互联网作为电子政务最大的技术驱动力,也在不断引领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涉及农村治理。 ..............................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Foreign Research Review)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没有系统研究国内村庄和农民的国内外学者,但首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是一些外国学者。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问题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是由外国学者取得的。根据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目的差异,这些学者可以分为两类。代表性人物有学术研究者约翰·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和美国学者费正清(Fei Zhengqing),后者旨在为其国家制定中国政策提供经验基础。 其中,金陵大学教授约翰·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运用西方科学理论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最具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具有最高的学术价值。然而,费正清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费正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为美国政府处理中国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 费正清在他的《美国和中国》一书中把中国分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农村和城市 乡绅被认为是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纽带。他们是农村社会的实际统治者,在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项研究在美国政府从支持中国政府转向关注地方权力集团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土地改革和合作社运动。然而,由于冷战的限制,国内外的研究相对沉默。 冷战时期,由于政治反对派和经济封锁,西方学者对中国农村治理的研究因缺乏中国农村治理的信息而受到限制,但仍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威廉·韩丁的《翻身:中国农村的一场持续革命》;(2)ChalmersA。约翰逊的“农民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力量”;(3)美国汉学家乔纳森·农格尔(JonahanUnger)、陈佩华和理查德·麦德森合著《陈村: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民社区的现代史》,基于对从中国大陆流入香港的16名广东陈村村民和知青的223次深度访谈。 其中,理查德·麦德森还写了《中国村庄的道德与权力》 ............................2乡村治理相关理论2.1乡村治理相关理论概述2.1.1乡村治理的含义1997年,徐勇教授率先将“治理”引入乡村社会的研究,并提出了“乡村治理”的概念。在他看来,乡村治理主要是指人们运用公共权力治理乡村社会的过程和成就。 何雪峰教授的观点是“农村治理是指如何治理中国的农村社会,或者如何独立管理中国的村庄,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余克平教授认为,“农村治理是在农村公共权力管理下促进农村公共利益的过程” 这里的公共当局包括:官方、非政府和官方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党国盈对农村治理的定义是“农村治理是农村社会处理公共事务的传统制度,它不仅包括政府首脑的选举、政府监督和政府变更程序的设置,还包括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能力以及居民对这些制度的认可。\" “作者认为治理和规则在过程和内容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在过程上,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通过上下互动、合作和协商来实现的,而规则则由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指定,由国家暴力机关实施。与前者相比,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决策结果更加科学。 事实上,在农村治理过程中,我国的“村两委”必须摒弃“一人一词”的传统思维方式,应该重视普通村民和农村能干的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只有治理机构中的所有各方共同发挥作用,农村的\"善治\"才能实现。此外,村两委还需要乡镇党委和政府对村治的干预和监督。 这要求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组织、调控和管理,而不仅仅是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独角戏。 在内容上,农村治理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村委会必须:为村里的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提高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为了村子里所有村民的利益 相反,统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解决的大多数问题主要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和破坏统治的基础。 与两者相比,前者是“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后者是“每个人都是我” 事实上,农村治理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多党过程,不仅涉及到村里的两个委员会及其上级政府机关,还涉及到村里的非政府组织和农村能人。这些治理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农村治理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农村公共权力可以来自村里的两个委员会,上级政府机关,甚至非政府组织和农村能人。只要治理主体参与农村治理,以促进农村公共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与统治下的权威来源形成鲜明对比。 ..............................s 2.2农村治理的历史演变 然而,奇怪的是,自秦朝建立封建统治和满清覆灭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和管理只能延伸到县级。在2000年的封建统治中,没有哪个朝代实现了“皇权下的郡” 秦之初,建立了县,废除了国家,建立了县官和县令。 县下有县,县下有乡、村、亭。 其中,李是秦朝最基本的行政机关。成立李政是为了负责管理农村事务,配合上级政府征收徭役,组织地方生产等。展馆只负责当地的公共安全,履行打击盗匪等职责。 此后,汉继承了秦制,直到隋唐才被道路系统所取代。 所谓道路系统是唐宋时期道路系统的简称。 隋唐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疆域的急剧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与前代相比有所下降。在此期间,唐太宗在县级以下设立了镇区政和、李政(五保一里、五里一乡),承担了征税、征兵、维护公共秩序等行政职能。 唐朝中期,地方政府开始实行以经济为导向的制度。 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再次出现,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保留唐朝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县级的管理和控制。 宋代首先严格按照户数划分县级行政机关。其中,各县分为八个等级:红色(首都内)、首都(首都外)、希望(4000以上)、紧缩(3000以上)、高(2000以上)、中(1000以上)、低(1000以下)和低(500以下) 县级以下有行政部门、老年人,他们都负责基本的行政职能,包括征税、财产登记和分配徭役等。 元朝时,乡村建在郡县之下,乡村组织起来。村长承担了基层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他们的职责是劝说和督促村里的农民“努力种田,不要废弃不用”。 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朱元璋与黄皮书制度相协调,在农村推行“李家”制度,希望形成一种以地方富绅为中心的新型农村治理模式。 满族入关时,清朝统治者在明朝的基础上实施了更严格的保护贾家的制度,因为贾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组织形式更加严密,管理范围更加广泛。 清末民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瓦解。一些乡绅开始投资工业,变成大商人和大资产阶级。大量的乡绅涌入城市。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的特点是腐败的中央政府和当地的坏乡绅勾结起来共同治理乡村。 ..............................贵州省黎平县十村村治理的3个问题及原因...................173.1贵州省黎平县概况............................173.2贵州省黎平县十村村治理问题……17·4“互联网+”背景:贵州省黎平县X村乡村治理模式........264.1互联网参与农村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64.1.1互联网参与农村治理的必要性分析...................264.1.2互联网参与农村治理的可行性分析……......275“互联网加”农村治理暴露的问题及对策建议……335.1“互联网加”农村治理暴露出的问题..............................335.1.1缺乏财务保障................335.1.2专业人才缺乏..............345“互联网加”农村治理暴露的问题及对策建议5.1“互联网加”农村治理暴露的问题5.1.1缺乏金融安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治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刚性支出,这种投资和支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持续的投资,意味着大量的初始投资和后续资金 例如,为了发展公共数字,需要在早期阶段投资研发资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人员对公共号码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包括后台管理、操作和维护以及故障排除。 此外,它还包括农产品商业加工的基本投入,如计算机印刷、影印及其他办公用品、包装设计等。此外,该村信号差或没有信号,无线数据通信成本高,村民无法使用,地理劣势是难以伤害。如果县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运营资金,村里甚至无法开发村里的公共号码,更不用说建立专业的互联网团队了。因此,后续的推广、运行和维护无法进行,整个工作进展缓慢。 虽然这些支出的单一数额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累积起来,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从长远来看,对于一个已经缺乏资金的山村来说,这些支出并不小。 与东部村庄相比,该村没有乡镇企业,新农村改革也取消了原有税源,导致该村没有新的税源,不可能有长期可靠的财政支持。 目前,除了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外,村里绝大多数资金来自腾讯慈善基金的贷款和社会慈善人士的捐赠。这一资金来源远非稳定可靠。 ................结论农村治理改革不仅影响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快速转型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村社会出现了利益多元化、结构分化和社会事务复杂化的“新常态”。这使得以政府为治理主体的“乡镇政府和村治”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困难的农村治理。传统的村庄秩序也难以协调新的多方利益攸关方争端。复杂性的加剧打击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进一步使基层社会治理陷入基层政府失灵、阻碍基层民主推进、农村关系紧张、公共服务不足和农村冲突加剧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学术界早就提出,必须改变现有的“乡镇政府和村治”模式,改变政府作为单一主体治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模式,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农民和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到“治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不畅、村民文化水平低导致参与意识淡薄,大多是形式主义等。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上述一些问题。 自上个世纪以来,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世界上各种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实践和社会后果证明,信息技术是一股全面积极的社会和技术力量。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互联网+”不仅是农村治理不可避免的现实,也为农村治理提供了巨大动力。 传统农村管理模式的结构和新农村治理体系的重构是“互联网+”影响农村治理的两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