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2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纪实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历时呈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622字
论点:纪录片,纪实,年代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笔者认为从《生活空间》到《社会记录》到《平民英雄》,中国纪实类电视栏目在对普通人的关注与呈现上走过了三个年代,既有传承,也有发展,并呈现出一定规律。
论文正文:
一、中国纪实电视节目向普通人展示的过程
(一)形式:从纪录片到纪录片电视栏目
1958年,随着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的成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也开始了发展。《下乡》是中国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从1958年到1978年,电视纪录片侧重于宣传和报道,侧重于介绍先进的宣传政策和报道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在形式上,由于前苏联“总结电影”模式和“政治可视化”概念的影响,纪录片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他们在构图和音乐运用上特别注重形式美和造型美,在编辑上依靠蒙太奇效果。造物主的思想是通过评论来表达的。这一时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步阶段。受“左”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正处于停滞和徘徊时期,生产力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对电视的拥有和需求较低,电视纪录片的影响力很弱。\\u\\u\\u\\u\\u\\u\\u\\u\\u。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发展步入了正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迎来了一个初步的繁荣时期。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新突破。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如《丝绸之路》和《运河的话语》。《走遍祖国》、《兄弟民族》、《地方电视台30分钟》等纪录片栏目出现,深受观众欢迎。\\u\\u\\u\\u\\u\\u\\u\\u\\u。
改革开放后,西方“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创作思想随着一些作品和译作传入中国,应该与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录片技术相匹配。纪录片是一种创造性的技术,它开始在中国发展,并逐渐发展和繁荣。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长城》全面遵循纪录片创作方法,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主观意识太强、说教味道浓的局面,恢复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纪录片性质,起到了彻底改革的作用,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电影《看长城》中长镜头拍摄、实录、主持人现场采访等视听纪录片的浪潮,导致了大量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已经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创作方法。电视节目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加深了对纪录片的深刻理解,推动了纪录片报道技术在各类栏目中的广泛应用。上海电视台首次定期以栏目的形式播放纪录片。上海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编辑室”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
(2)内容:从关注精英到关注普通人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电视节目主要侧重于教育和宣传。电视屏幕上的大部分人物都是精英,如领导人、榜样和明星,他们缺乏对普通人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分别以纪录片和短片的形式推出了“纪录片编辑室”和“生活/[/k0/”。他们第一次把目光从典型人物转向普通人,并以纪录片的方式引导电视节目关注普通人。21世纪,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普通人为焦点的电视节目,如《社会记录》、《叙事》、《视觉》。中央电视台以纪录片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逐步融合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纪录片方式。此外,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地方电视台也推出了聚焦普通人的优秀纪录片电视节目,如《冷与热的生活》、《平民英雄》(Civilian Hero)。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了自己的特点,为中国纪录片电视节目中普通人的呈现做出了探索和贡献。
..............................
2.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电视栏目对普通人的呈现
社会背景
1.时代背景:文化融合
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中国电影业在早期就深受苏联电影的影响。长期以来,其指导思想是列宁的“可视化政治理论”。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手段,电影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政治混乱,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20世纪80年代文化领域掀起了长达十年的文化讨论热潮。从文化角度讨论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文化观念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主导了文化主流。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判断和思考。然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精英文化的消失,一些知识分子躲在电视行业继续探索社会、国家和时代,而大众文化则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成功赢得了话语权。随着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亚文化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主力军,纪录片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运动的主要媒体形式。在人们的关注度方面,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和央视的“生活空室”以平视的方式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反映平民的真实感受,并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创作大众文化纪录片。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替和融合中,这些栏目虽然以普通人为主题,但其本质是为社会说话。媒体从业者努力追求专业创作,将艺术和思想放在作品的首位。这一时期也成为纪录片的繁荣和工作时期。
2.观众需求:关注普通人
在20世纪90年代,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人了解国家大事,看山川,从电视上学到渊博的知识,但很少看到普通人与自己有联系。另一方面,中国的电视节目一直以教育和引导功能为主,对观众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电视节目中的角色除了主角之外,都是英雄和榜样。人们的精神层面无法得到共鸣和满足。普通人渴望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复杂的社会变革中交流和了解同类人的生活状况。因此,在播出适应观众需求的纪录片编辑室时,曾经在上海万人空巷有一个看电视的盛大场合,带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空室也在全国观众的关注下引领了纪录片电视节目的浪潮。\\u\\u\\u\\u\\u\\u\\u\\u\\u。
................
(2)内容分析
1.创新理念:人文关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深思熟虑的电视工作者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纪录片反映了大时代小人物的生活,引导观众关注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u\\u\\u\\u\\u\\u\\u\\u\\u。
“生活空在陈彪到来之前,它的栏目概念一般只是“为你服务”,其播出时间也夹在当时著名的“东方之子”和“聚焦时间”(Time of Focus)之间,相比之下没有什么特色。陈彪接手制片人后,为了与《东方之子》中的大人物不同,他把目光转向了普通人,把思想转向了小事件,以区别《焦点时刻》中的大事件。1993年11月,Life 空进行了首次修订,并提出了一个准确的栏目定位:“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即表达“对每个人的尊重,需要真诚和平等表达的尊重”。\\u\\u\\u\\u\\u\\u\\u\\u\\u。
在过去的三年里,生活空以“人文教育”为目标,展示真善美为核心理念,以生活为记录理念。它已经播出了1000多个普通但不平庸的普通人的故事。它将生命哲学融入故事中,在文化断层和精神匮乏的时代,以一种无声滋润事物的方式丰富了大众的精神世界。
1996年,“Life 空 Room”第二次修订,以避免主题重复,激发制作人的创作激情,并在长期模式下为栏目带来新的元素。陈帆认为,前一篇短文太关注个人生活,缺乏历史深度感。个人生存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社会观念、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决定了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做什么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风格和特点因此,《生活/[/k0/》的第二次修订将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结合在一起。“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提供由无数小人物组成的历史”的目标,也是走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重要一步。
................
三、21世纪00年代纪实电视节目向普通人呈现……14
(1)社会背景……14
1.时代背景:价值多元化……14
2.观众需求:时尚娱乐……15
4.21世纪10年代纪录片电视栏目向普通大众的呈现……26
㈠社会背景……26
1.时代背景:消费社会的娱乐走向死亡……26
2.受众需求:重塑人生价值体系……27
4.面向21世纪普通大众的纪录片电视栏目呈现
社会背景
1.时代背景:消费社会的娱乐走向死亡
进入十年,中国整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达到新高度。与此相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大众传媒繁荣到一定程度。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视观众人数约为12.8亿,互联网视频和手机视频用户人数为1.09亿。
在大众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下,眼球经济风靡一时。只要一个人能抓住他人的瞬间吸引力并产生广泛的影响,他就能名利双收。自20世纪后期以来,庸俗、低俗和媚俗已经成为大众社会繁荣的另一面旗帜。面对信息爆炸和眼球经济的冲击,大众不再喜欢深入思考,而是粗略地适应了消费社会的快速步伐。
随着思维能力的下降,娱乐至死已成为眼球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本应严肃的公共话语越来越多地采取娱乐的形式,并已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因为没有人想在没有娱乐的情况下观看,也没有人想观看。当文化精神聚焦于如何让人们快乐时,缺乏深入思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u\\u\\u\\u\\u\\u\\u\\u\\u。
娱乐与死亡相匹配的是过度繁荣的公共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分裂。当自我媒体上有太多滑稽的笑话、心灵鸡汤和粗俗的视频时,人们习惯于在遇到严肃的公共话题时不去深入思考。第一个反应是从本能和极端的自我感觉来判断。这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直接对立,价值观的分裂和混乱,以及普通人混乱和支离破碎的生活。在此前提下,大众传媒不仅要深入大众生活,还要从大众生活中逐渐发掘平民英雄,塑造英雄,利用英雄的积极能量带动积极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快乐的社会氛围,重建社会价值体系。
............................
结论
从《生活/[/k0/》到《社会记录》再到《平民英雄》,中国的纪录片电视节目经历了三个关注和向普通人展示的时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从背景来看,各个时代的电视纪录片节目都是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根据观众的需求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观众渴望摆脱长期思想禁锢中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渴望关注自己,释放自己的思想。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融中,以纪录片形式关注普通人的电视纪录片节目《生活/[/k0/》开始登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20世纪初的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中西思想文化的激烈冲突。价值观正在向多元化、娱乐和生活发展。观众对电视民生纪录片节目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在娱乐的同时回归理性思考。因此,《社会记录》和《叙事》等栏目也试图以多种方式呈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进入十年,大众传媒的过度狂欢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逐渐疏远了人们。受众需要媒体在引导下重塑日常生活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直接受到广播电视政策的影响。因此,除了延续20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之外,10年代的电视纪录片节目还制作了像《平民英雄》(Heroes of the平民)这样的新节目,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呈现普通人。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