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文化节对传统民俗元素传播的影响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文化节对传统民俗元素传播的影响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000字
论点:节庆,香包,庆阳
论文概述:

节庆活动的研究和对民俗文化传播的研究。是从历史学、经济学、民俗学、旅游管理、市场打销等角度研究的。本文的研究通过横向扩散的乏力、纵向传承的危机迫使当地政府开始思考未来的

论文正文:

导言

1。1提问
当我们远离村庄,远离中国农村的民俗,进入一个人口稠密、生活繁忙的现代城市时,我们会回顾过去遵循的规范和仪式,它们都变成了人为的繁文缛节。然而,从前,那是我们的心回归的地方。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社会。历史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留下了独特的特殊遗产——文化。无论是精华、糟粕、动力还是阻力,人们都不能回避、忽视或抛弃它。相反,我们必须从现有的文化基础出发,创造新的历史局面。
目前,在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民间文化这一曾经不属于国家权力的天堂,受到了政府公共权力的干预。将传统民间文化视为自给自足的田园体是不明智的。政府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话题。2003年6月,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今年9月,文化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界定了“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内涵: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商业产业。该术语起源于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可在现代中国引入和应用,并与中国的发展需要相关。中国文化产业化是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它也是在中国文化建设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时提出的。
在文化产业化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全国许多地方都举办大型节日活动。这些节日要么是传统节日的重新包装,要么是深入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后的创作。这些节日的一个共同点是,政府通常扮演着参与管理甚至“主办”的角色。庆阳香包民俗义节是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在原有端午节民俗的基础上举办和发展起来的。自2002年以来,庆阳市以“以民间文化为起点,全力打造庆阳文化品牌,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小香包、大产业、大效益”为发展思路,连续举办十届香包节
节庆活动是政府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努力。举办节庆活动是否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如何找到并尊重民俗的传承人,如何发扬传统民俗召唤技巧,以及如何在政府策略中体现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的传承,都是值得忽视的重要问题。……
............................

第二章庆典文化的内涵及文化传播

2。1节日文化的内涵
当前意义上的节日活动一般是指依靠当地社区在历史、文化、习俗和舆情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的活动。和包装,以展示独特的地方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反复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又称节日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特定时间、特定方式进行的松散的集体活动,以满足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定心理需求。传统节日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括心理、性格、观念、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许多方面都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
形成和沉淀的。它们是民族精神在特定传统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表现。
节日是一项重要的可见文化活动,被人类社会所有民族广泛继承。节日文化是将节日内化为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载体,由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各种需要。节日文化的产生不一定与农业和节气相关,也不一定与节日同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存在或晚于节日,但它可以依附于节日而成为节日文化现象。
例如,除了纪念屈原之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系彩绳和戴香包等文化现象。此外,这些活动早已存在,并不专门纪念屈原。一般来说,公众参与程度越高的传统节日,节日文化就越复杂。虽然节日文化的某些内容是依附于节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坚定不移地依附于节日的。由于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等因素,一些文化现象会发生变化,一些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一些会完全消失。例如,庙会最初是神圣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祭祀活动之外,庙会现在还包括文化艺术表演、公平贸易、民间艺术家表演和其他具有娱乐色彩的活动。

2.1.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
在界定节日和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表达为中华民族共同创造、遵循和共享的一个整体文化通则和符号体系。
是中国传统和中国特色的结合。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氛围和节日文化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道德伦理、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深厚基础,以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和辽阔的中华大地为时代空布局,以我国特定的文化主题为活动内容,包括节日信仰、节日心理、节日艺术、节日对象、节日习俗、节日伦理等。..............................
..............................

第三章庆阳民俗文化概述............................18
3.1庆阳民俗文化概述.........................................18
3.2香包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8
3.2.1香包的来源...........................................18
3.2.2香包的文化内涵...........................................19
3。3香囊节的起源..........................................................21
3.4香囊节作为平台.........................................21
第四章香囊节对民间文化横向传播的影响…… 23
4.1政府仍然是“经营者”.............................................23
4.2参展商的态度.................................................25
4。3受众分析..........................................................27
4.3.1认知分析.................................................27
4。3.2态度分析.........................................29
4.3.3行为分析...........................................32
.............................................

结论
节日伊始,庆阳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庆阳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得到促进。然而,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传播效果逐渐减弱。香囊节将庆阳民俗文化推向了全国乃至国外,但对民俗文化的具体内涵关注甚少。以庆阳香囊节为例,分析了节日活动对民间文化传播的影响。香囊节是政府在传统端午节的基础上举办的节日。今天,香囊节已经举行了十次,政府仍然是它的实际组织者和组织者。
包厢节举办后,民间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催生了包厢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对庆阳民间文化的横向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自从香囊节举行以来,原来的模式一直被用来不断地向同一个受众群体传播同样的信息,这引起了当地人的厌烦。此外,当地旅游资源的缺乏和无效的媒体宣传使得吸引外国观众变得困难。因此,利用香囊节持续传播民间文化的措施变得越来越无效。
此外,香囊节带来的民间产品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不利于民间文化的纵向传承。以香囊节的举办为契机,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内涵、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发生了变化。同时,香囊节的举办进一步加剧了庆阳民俗文化传承环境的变化。天木庆阳民俗文化的传统工艺正面临手工制品被现代机器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技术逐渐消失,极少数具有民间文化知识的工人大多退休或死亡。民间文化研究人员严重缺乏,后继者也很少。他们迫切需要被拯救和保护。
简而言之,庆阳民俗文化通过香囊节的传播目前在横向和纵向传播上都遇到了问题。横向传播的缺乏和纵向传承的危机促使地方政府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策略:利用“走出去”策略扩大香包的影响力;通过技术培训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然而,“走出去”战略仍处于试验阶段,技术培训的形式不仅仅是内容。
研究缺陷和未来设想本研究在探索左青文化对民间文化传播的影响方面具有创新性。它分为两个方面:水平传输和垂直传输。详细描述了香囊节的组织对庆阳[民间文化传播的实际影响。...

参考
[1]西玛·云杰。文化社会学(第五版)[·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周星。[州和民间传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郭文魁。庆阳史话[。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4](美国)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美国)阿尔芭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自[。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吴玉民。传播和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庄小东。传播与文化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看书?新华社三联书店。2011.
[9]张春秀等.民俗学:适应中的继承与改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0]朱副刊。文化传播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1](德国)沃尔特·本杰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江苏人民K出版社。2006.
[12]李岩。传播与文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