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相互融合——吉登斯政治思想的两个维度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相互融合——吉登斯政治思想的两个维度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000字
论点:政治,解放,现代性
论文概述:

本文正是试图从吉登斯解放政治生活政治的二维建构及其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角度,论述吉登斯政治思想的整体面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吉登斯政治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论文正文:

第一章:解放政治的内涵、维度和后果

1。什么是解放政治?

当我们谈论政治话题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许多政治词汇,如政党政治、议会民主、权力政治、自由政治、激进政治等。这些词的含义我们可能早就知道了。然而,说到解放政治,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吉登斯在谈到解放政治的含义时表示,“我将解放政治定义为试图将个人和群体从对其生活机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观点。解放政治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努力打破过去的枷锁,因此这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改革态度。另一个是努力克服一些个人或团体支配其他人的非法规则。”同时,他还说,“这些想法(即作者引用的上述两个要素)的第一点是鼓励现代性的积极政策力量。”(1)吉登斯认为,解放政治与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的思想内容?吉登斯说:“自近代早期发展以来,现代系统的动力受到了人类解放概念的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促进。
首先要从传统和宗教的教条专制中解放出来。人们认为,通过将理性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活动将摆脱以前存在的桎梏。”
②从以上对解放政治含义的解释中,不难看出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关键力量。解放政治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和政治斗争,寻求自身和群体以及国家和国家等更广泛层面的解放,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解放政治寻求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当前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和推动力。经过多年的民族解放斗争,我们的国家建立了。解放政治的具体含义和特征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解放政治的本质?
吉登斯认为,“将人类从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并没有任何“内容”,而仅仅反映了现代性的特征倾向,即把以前决定人类生活的社会和自然世界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解放政治只有在人们被区分之后才有一定的实质。它本质上是“他人”的政治。\"……
..............................

第二章生活政治:背景、内涵和本质

一、生活政治兴起的背景

吉登斯在讨论政治发展的现代解放机制时强调了“经验的保存”问题。经验的保存意味着人类作为功利的对象来控制和征服自然,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来修正和完善作为物化对象的人体,并作为机器或工程系统来调节政治和社会。随着我们控制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生存和发展才能继续。
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知识和科学技术来控制,人类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而开展的道德生活因此被解放政治的革命和控制的愿望所粉碎。
吉登斯这样描述我们当前的历史状况:“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世界——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样一个世界不仅是左派的崇高抱负,也是右派的噩梦。相反,这是一个充满混乱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失控的世界。更令人不安的是,过去被认为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确定性的力量——人类知识的进步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性干预”——实际上与这种不可预测性紧密交织在一起。“
①与此同时,在这样一场宏观政治、社会和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指出:“生活一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人类的不确定性侵入我们的生活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集体层面,都比以前更加危险。
此外,风险的根源和范围已经改变。\"(2)他还不忘继续强调,这些人为风险是人类干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结果。这是解放政治带来的发展成本和后果。这一点已经在上面详细分析过了。
正如乌尔里希·谢尔在他的著作《全球化时代的权力和反权力》中所说的那样,“任何期待政治概念和民族国家形式回归的人最终都会悲叹政治的终结。”(3)在他看来,全球化时代的政治不像某些人提出的政治终结,而是渐行渐远。
政治本身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不断创新和变化,因此他提出了政治终结的最终结论。然而,现代性推动的民族国家政治、多元政治等政治发展,面对全球就业问题、工业生产相对萎缩、潜在环境灾难、全球金融风险、难民潮以及遗传学、人类遗传学和纳米技术创新带来的副作用等。,................................

第二章生活政治:背景、内涵和实质..............................18
一、生活政治兴起的背景.........................................18
二、生活政治的内涵........................................................19
(1)生活政治与身体........................................................20
(2)生活政治与自我........................................................21
(三)生活政治和生态危机.............................................21
三,...........................................22
(一)对话与民主........................................................22
(二)........................................................23
(3)......................................................24
4,一个世界性的国家,生活政治的精髓......................................................25
(1)个人生活.....................................................................25
第三章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区别与联系……29
,生活政治与解放政治的比较............................29
(1)两者之间不同的权力来源和关切.............................29
(2)两者追求不同的目标.........................................30
(3)他们遵循不同的道德原则..............................30
2。回归政治:解放政治和生活与政治的交汇点........30
................................

结论

政治与生活政治的解放:吉登斯政治思想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一、结构理论与吉登斯政治思想的关系
引言中提到,虽然有些学者对吉登斯的政治思想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从吉登斯政治思想的整体和内在联系的角度来看,他们做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郭忠华从现代性理论的总体逻辑来分析吉登斯的政治思想。在他看来,生活政治是吉登斯基于对晚期现代性反思的现代性重建的理论成果。(1)此外,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对应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政治就是要走出以解放政治为代表的“对传统理论的误解”,反思当代社会后期的现实,规划解决当代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2)这样,解放政治只能退出现代性后期的历史舞台。他显然在一个时间框架内将吉登斯政治思想的两个维度分开了。
徐立平主要从后期现代性背景的角度论述了生活政治兴起的必然性,以及生活政治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并将生活政治与后现代政治和解放政治进行了比较。
但她也认为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超越了后传统时期的解放政治。虽然他也多次引用吉登斯的话,但他强调“政治解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3)然而,她没有解释和讨论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正如尼古拉·别尔德亚耶夫(Nikolai Berdyaev)在《论人类奴役与自由》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借助哲学家对世界的最初感受和对世界的最初理解,他才能解释他已经形成的世界观的内在动机。④和吉登斯政治思想的“原始理解”还是渊源?作者认为吉登斯政治思想的逻辑线索隐含着他结构理论的逻辑线索。结构理论包含这两个重要的假设,一个是他对抽象的人或“行动者”的假设,另一个是他对“结构”作为作为行动者的前提和结果的假设。……

参考
[1]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转。赵旭东,联合出版,1998年。
[2]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转。田禾,译林出版社,2000。
[4]吉登斯:《超越左翼和右翼——激进政治的未来》,转。李慧斌和杨雪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译,三联书店,1998年。
[6]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的复兴》,转。葛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社,2001年。
[8]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化》,转。陈郭勇、王敏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田启波:《吉登斯现代社会变革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尼古拉斯·别尔德亚耶夫:《论人类奴役与自由》,转。张百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2]王敏安和陈郭勇编辑。《后身体文化力量与生活政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