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566字硕士毕业论文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国野蛮人制度研究

28566字硕士毕业论文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国野蛮人制度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566字
论点:体系,朝贡,关系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关系论文,,本文的研究思路大致是这样的:第二章,探讨华夷体系的主要内容,认为华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理念上的天下观、经济上的朝贡贸易和政治上的册封制度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选题意义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主题的含义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远远超过了一些学者所说的“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其中,我们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论发展特别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翻译和论文介绍最新的西方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却很少。中国一批著名学者呼吁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或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立不是为了与“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等主流理论竞争,而是至少有一个可以被外国学者认可的“理论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被视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追求“自我价值认同”的一种努力。

学者们对如何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秦亚青教授的著作值得特别关注。秦教授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缺乏核心问题。延续2000多年的“世界观”及其实践,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发展思路和文化底蕴。重新审视中外秩序,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关于中外秩序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外交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而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很少涉及到中外制度。

那么,东亚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国际关系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华夷体系构建了一个不同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世界体系模型。然而,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界似乎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虽然学术界对华夷体系这样的世界体系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由于东亚目前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主权或民族国家,因此也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际体系。这里所说的华谊体系只能是一个世界体系,而不是一个国际体系。为了便于讨论和理解,下面仍然使用国际体系这个名称。

中国制度和威斯特伐利亚制度有明显的区别。对中国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打破威斯特伐利亚紧身衣的束缚,这有四个结果:(1)无政府状态和均衡行为的假设被认为是国际制度的基本条件,并推导出其余的历史。(2)部落、帝国、城邦和其他政治形式被边缘化,而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实体。(3)作为一门学科,国际关系不仅以高度扭曲的视角审视过去,而且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理论对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超越。(4)与欧洲和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观点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关系的理论视角之外。

第二节以往研究成果及不足

过去,对华夷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领域。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少有学者对华谊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黄志连教授的《中国礼治制度研究》三卷本的出版才打破了这种局面。这三本书仍然是国内学者关于“东亚礼仪治理体系”最深入的专著。

黄志连教授以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为例,特别强调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东亚礼制中的重要作用。暨南大学李云泉博士论文《明清进贡制度研究》系统梳理了进贡制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明清朝贡制度及其具体内容的研究非常深入。

此外,何方川等学者也对华夷秩序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方法和内容不够创新。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杨婷以三篇论文的形式出版了一部专著《世界体系——世界哲学导论》,强调了“世界观”对当今世界的意义。赵杨婷认为,和平崛起要求中国必须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行的体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世界”。赵杨婷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世界观”,但在“世界体系”中,笔者没有对华谊体系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贡品制度的研究早于国内学者。费正清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在一批学者的领导下对贡品制度的研究给国内外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欧美学者,对贡品制度的研究做出这样的贡献并不容易。早在1941年,费正清就发表了他的论文《论清代贡品制度》,系统地研究了清代的贡品制度。

1968年,费正清主编的《中国世界体系》认为贡品体系在内涵上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国用包括文化、政治和军事在内的不同手段来处理与邻国和民族的关系。在他的主编《东亚:传统与变革》中,他建立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型,该模型将东亚,尤其是中国,视为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或者一个长期处于低水平、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在动力的社会。他认为,只有在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这种停滞状态才得以打破,中国社会才经历了向现代的巨大变革。西方汉学家认为费正清的这一观点才是真正的意义。作者不同意这种带有明显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观点,但无论如何,费正清对朝贡制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继续影响着西方学术界对朝贡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韩国学者全海宗从朝鲜的角度研究华谊制度。全海派以明清时期中朝朝贡贸易为中心,质疑费正清等人提出的“厚到薄”的观点,并用大量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所有海宗都选择了清代的贡品资料,主要集中在清初。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些数据是否真实。仅仅通过选择特定时期的贡品数据是不可能对华谊系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

综上所述,以往学者对华夷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领域,而国际关系学界长期忽视了对华夷制度的研究。康大卫(David Kang)指出了东亚国际关系史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等级制的国际体系对东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他并没有提到如何从这一“前国际关系史”中提取有益的因素,以便进行理论创新。本文拟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重新解读华谊制度。

第二章是概念辨析:是世界体系、贡品体系还是华谊体系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东亚历史上特殊的国际体系——华谊体系的名称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也反映了各国学者在研究方向上的巨大差异。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名称:贡制、贡封制、世界制、天朝礼仪制、华夷制等。,其中贡品系统是最常用的。不难理解,朝贡制度是东亚国家关系的主要表现。因此,许多学者将这一制度命名为“贡品制度”,如费正清等学者。早在1941年,在《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他就发表了《论清朝的进贡制度》(On On the贡品制度),其中他用进贡制度来指明清时期中国与其邻国的关系,华夏中央意识作为进贡制度的基础,并认为进贡制度是政治、贸易、外交和一体化的结合。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现代中国的国际机遇》一书中也使用了贡品制度的概念。

中国的一些学者将这一体系称为“世界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赵杨婷在他新出版的专著《世界体系——世界哲学导论》中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认为“世界体系”是古代中国人思考世界体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对世界负责,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国家。理论上,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视角,而实际上它有着全新的可能性。“世界观”的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其核心是“世界观”。“世界”不仅包括空的地理意义,还包括整个世界下的一切,即整个世界。“世界观”具有物质和文化的两重性,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质。这是我们在理解“世界观”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此外,香港学者黄志连(Huang Zhilian)在《中国礼治制度研究》(上、中、下)一书中认为,“礼治”在东亚国际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儒、道、儒”在朝鲜和中国同时受到高度尊重,从而塑造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结构,规范了“生理、心理和群论”活动,从而指导了人-人和人-自然关系活动的发展。简而言之,黄教授认为这一高度儒家化的社会制度、统治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制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称这一制度为“中国的礼仪与治理制度”。

日本学者新富吉野在《日本外交史》中使用了“华夷秩序”的概念。新抚青三郎指出,根据洪武皇帝圣旨中的以下说法,将这一国际秩序命名为“华夷秩序”是恰当的:“训练将军训练士兵,平定华夷……”,“我是世界之主,一视同仁,华谊也会一样……”,“诸樊进贡,华夷一统……”。

上述各种名称反映了学者们对前东亚国际体系内涵的不同理解。作者认为,华夷制度(而不是华夷秩序)是最能反映这一制度内涵和性质的概念。华谊制度包括“世界观”概念、政治“经典化制度”和经济“贡品贸易”三个方面,构成了华谊制度的完整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华谊系统比其他概念有更丰富的内涵。

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野蛮人制度和中国-野蛮人秩序

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

要深入理解和研究华夷制度,首先必须解释“华夷制度”与“华夷秩序”的关系。罗伯特·李柏认为系统是“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的一组单元或组件”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一组相互作用的单位在特定的原则下形成的,这个整体从外部表现出单位和个人所没有的功能。因此,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地增加单位或个人。该系统具有完整性、层次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国际体系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社会体系。国际体系由一系列对象组成,包括这些对象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它还包括群体和个人之间的行动和互动模式。国际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整个体系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互动关系。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单位行为者的共同信念、行为准则、规范和程序。国际秩序是由国际体系中主要行为者之间的权力结构、行为模式和文化规范决定的。同时,国际秩序的进程及其变化也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国际秩序根植于特定的国际体系,而国际体系并不依赖于国际秩序的存在。

第二,中国-野蛮人制度和中国-野蛮人秩序

华谊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世界概念;(2)经济贡品贸易;(3)政治经典化制度。同时,并不是说华夷制度中的任何邻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都符合上述三点。在一定时期内,中央王朝与不同邻国的关系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方面,或者全部三个方面。即使是同一个邻国,如朝鲜和中央王朝,中外制度下的关系也可以是典型的朝贡关系、一般朝贡关系和非朝贡关系。周边国家与中央王朝之间不同形式的关系构成了华夷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等级关系,也包括了体系中周边国家之间不同形式的关系。在华夷制度中,国家间关系的主体是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作者将在下面详细讨论华谊系统的层次结构。

中外制度中国家之间关系的等级限制了制度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制度中的秩序,也就是所谓的中外秩序。华夷秩序实际上是中央王朝、周边国家和华夷体系内周边国家共同的文化信仰和行为准则。中外体制有不同的层次。李云泉根据周边国家与中国的不同关系,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分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一般朝贡关系和名义朝贡关系。

第三章华谊制度的维护与中央国家的作用:是霸权稳定吗……26

第一节理论分析视角……26

第二节霸权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及其解释范式…… 29

引入公共选择范式前的霸权稳定理论................29

2引入公共选择后的霸权稳定理论............................31

第四章是华谊制度与无政府文化……41

第一节华谊制度与三种无政府文化...41

一种或三种无政府文化的解读困境...................41

第二世界文化对无政府状态的反应...................43

第二节世界文化和等级制度……45

第五章结论..............................4

第一个中外体系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回顾..............................47

第二,作为东亚的共同历史经验,..............................48

第四章:华谊制度与无政府文化——是打破无政府状态吗

在前一章中,我们从霸权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外制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霸权稳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外体系的稳定,但这一理论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范式。华谊体系中周边国家的世界观认同、中央国家作为“天国”的地位以及周边国家作为“朝贡国”的身份建构与华谊体系的稳定密切相关。在两千多年的华夷制度中,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的特殊互动如何影响双方的身份建构?中央王朝、进贡国和进贡国之间的共同知识构成了什么样的文化?换句话说,华谊制度下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符合温特的三种文化吗?还是华夷制度打破了民间壁垒,实现了所谓的等级制度?本文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第一部分是关于华谊制度和三种无政府文化

一种或三种无政府文化的解释困境

温特的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文化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实践和行为者互动的结果。演员之间不同形式的互动可以形成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文化是“由关于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不同社会共享观念构建的”。“特定的文化形式,如规范、规则、制度、习俗、意识形态、习俗、法律等。都是由常识构成的。”演员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政府状态下有三种文化。①霍布斯文化。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它们相应的角色关系是“敌人”。(2)洛克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是“活下去,让别人活下去”,国家之间的相互定位是一种“竞争对手”关系。(3)康德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定位是一种“朋友关系”。朋友对彼此承担义务,不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当安全威胁出现时互相帮助。

第五章结论

第一个中国-彝族体系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

华谊制度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概念上的世界观、经济规范化制度和政治规范化制度。世界观作为华夷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华夷制度的思想基础。世界观否认无政府状态的存在,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这对打破国际关系学者“无政府状态”的枷锁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在世界观的指导下,朝贡制度和册封制度成为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如果没有华谊系统中各个国家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尽管认识程度差别很大),华谊系统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

长期以来,“核心问题”的缺失一直是困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大问题。因此,重新发现和研究中外制度对中国国际关系界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从发现问题到理论创新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像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建设这样一个系统而庞大的项目来说,通过研究一两个问题来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更是不可能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华夷制度,只是试图在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遵循这一思路,在厘清华谊制度的内涵之后,我们必须从现有的理论范式中寻找一些解释。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均衡理论、霸权稳定理论等角度解释了体系的稳定性。

本文根据华谊制度的特点,从霸权稳定和无政府文化的角度对华谊制度进行阐释,或者用华谊制度来检验霸权稳定理论和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霸权稳定不能完全解释中国-野蛮人制度,这一理论有两个明显的缺陷:(1)霸权稳定理论在证明霸权衰落时没有找到其根本原因:霸权保护因素和霸权丧失因素是决定霸权衰落是否正在衰落的根本原因。西方学者关于霸权衰落的讨论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的经验,是不完整的。(2)至于维持霸权的成本,霸权稳定理论过于强调硬实力的作用,而通过硬实力维持系统的稳定通常需要极高的成本;同时忽视了共同文化在维护系统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华夷制度中国家对世界观的认同,使得中央王朝维持该制度稳定的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华谊系统也不符合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不能解释华谊制度下的国家间文化。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本质上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强调“自我”和“他人”的绝对界限;另一方面,世界观强调世界的统一,遵循“和谐”的思维方式。否认无政府文化是“世界文化”存在的逻辑基础。世界文化对应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敌人、对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与儒家认为家庭是最理想的政治组织模式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