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415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3415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4152字
论点:非洲,区位,直接投资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投资论文,本文对我国在非洲直接投资企业区位分布进行了整体描述。为更全面的反映我国企业在非的区位分布现状,本文将在非投资企业按照投资领域分为资源类企业、工程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面积302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4%。非洲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其中黄金、钻石、铀和皮塔石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储量”,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是非洲吸引海外企业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非洲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2010年,非洲人口为10.33亿,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陆。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0年非洲人口将达到12.76亿,比2010年增长23.6%。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犹豫甚至衰退之后,非洲经济体近年来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在过去10年中,世界10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有6个是非洲国家,10年中有8年,非洲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东亚。2010年非洲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4.9%,由于全球经济危机,2011年降至3.7%,预计2012年将回到5.8%的高位。经济复苏进一步加强了非洲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在过去十年中,海外直接投资占非洲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2008年,海外直接投资流量最高,达到720亿美元,是2000年的五倍。尽管最近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自2009年以来,非洲的海外直接投资短暂下降。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洲已经成为所有国家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目的地。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第一个长时期,我们企业对非洲的主要使命是向非洲国家提供友好援助。真正的直接投资活动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但初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据商务部海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单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企业只有10家。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直接投资活动进入了薪酬的新阶段。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旨在促进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同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非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此后,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直接投资活动日益繁荣。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7年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44.62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30.42亿美元,年均增长43%。同时,截至2011年8月23日,中国商务部批准1754家企业直接在非洲投资,是10年前企业数量的135倍。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地位有望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改善。

1.2中国非直接投资研究现状

1.2.1外国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活动的日益活跃,外国学者开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涉及到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历史、动机、模式和影响等一系列方面。

克里斯·奥尔登(Chris Alden)的研究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有四个原因:确保资源安全,获取新的市场和机会,提供援助和建立国际形象,寻求战略伙伴。在资源安全方面,农业投资将有效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市场准入和机会而言,中国的低价产品正好符合现阶段非洲市场的需求特点。在外援方面,非洲国家的投票权对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减免和人员培训寻求战略伙伴的多边外交的实施至关重要。奥尔登在《中国在非洲》一书中进一步从西方视角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他认为,为了充分了解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活动,有必要首先了解中国对非洲政策中的经济、外交和安全原则,同时考虑非洲各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的态度。这本书的最终立足点是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经合组织也密切关注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安德烈娅·戈尔茨坦等。研究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重要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对非洲的影响。第八章从贸易和政治等多角度分析了中印两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强调近年来资源价格高是推动中印两国间非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联合国也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约翰·亨利(John Henley)等。对中国、印度和南非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直接投资进行了比较分析。这项研究基于2005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15个非洲经济体的1216家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相比之下,中国非投资企业的经营历史较短,工人平均工资较低,出口导向较强。然而,由于缺乏对企业的深入访谈,无法准确判断这种差异的原因。此外,由于缺乏一些数据,很难确定这项调查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反映了非洲各国的投资。

第二章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理论

2.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区位思想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Ragnar Nurkse写的文章《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好处》。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国家间的利率差异是跨境资本流动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理论的正式确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突出标志是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经典理论层出不穷,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成因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问题,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然而,区位分布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大多数经典理论中都有涉及。以下是经典国际投资理论中包含的区位理念的简要总结。

2.1.1堵塞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尔(Stephen Hymer)在1960年的博士论文《企业的国际管理: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在他的导师查尔斯·金德伯格和其他学者的补充和完善下,它最终形成了。处女膜认为“企业的独特优势”是产生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完善的竞争市场产生了投资的根本动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并没有涉及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一方面,他描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现象,主要指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相互投资。他认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的竞争行为,其主要动机是占领东道国市场。另一方面,Hymer的研究指出了跨国公司不同职能部门的区位分布差异,进而得出以下判断:企业生产部门的区位选择是基于最小成本原则,主要受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管理中心的选址基于协调生产的任务,主要位于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区域中心城市。基于促进与资本市场和政府沟通的需要,公司总部的位置高度集中在几个“世界城市”。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1966年的论文《生产周期与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该理论基于垄断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思想,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机制。弗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投入因素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同产品阶段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存在差异。在新产品阶段,接触客户和供应商比降低成本更重要,因此企业通常选择在本国生产。在产品成熟阶段,海外市场已经形成,竞争对手也逐渐出现。企业通常选择与本国相似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生产。在标准化产品阶段,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因此它们将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明确讨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弗农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出现既受母国垄断优势的影响,也受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影响,并由跨国公司反映出来。同时,他还强调,这两个优势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

2.2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区位研究

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国际投资区位理念都是基于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因此,简单运用上述理论来解释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直接投资活动的区位分布必然存在缺陷。首先,投资者之间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企业有很大不同。此外,在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国有企业发挥着先行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不仅追求单一利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的区位分布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特征。其次,投资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非洲是现阶段经济最不发达的大陆,但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上述特点使得非企业投资的驱动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将进一步反映在企业的区位分布上。综上所述,经典国际投资理论中的区域思维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解释能力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逐渐活跃在国际直接投资舞台上,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现已成为海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这一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涉及影响企业对外投资区位分布的因素。

兰德尔·莫克等。详细梳理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过程、投资目的和投资主体。首先,他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解释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中国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储蓄率高、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和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很容易导致海外过度投资的发生。然后从公司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学解释。他解释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传统投资理论的区别。他认为,虽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由于管理和制度的不完善,也造成了一些效率损失。他还特别关注中国企业在地理上邻近的亚洲和资源丰富的非洲的投资。

第三章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概述……14

3.1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发展……14

3.2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企业的分类........17

第四章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23

4.1所有企业的位置分布……23

4.2企业在不同投资领域的区位分布......24

第五章影响企业区位分布因素的实证分析.........33

5.1影响因素的选择........33

5.2数据描述........36

第五章是影响企业区位分布因素的实证分析

5.1影响因素的选择

如第三章所述,国际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对企业的区位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分析,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选择受到东道国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学者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环境、东道国与母国的地理距离、东道国与母国的文化距离等因素也对企业的区位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对于中国非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而言,上述诸多影响因素显然不适用。首先,考虑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以及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没有什么意义。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地理距离很远,文化背景也很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以及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区位分布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次,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和金融环境作为影响因素的解释力有限。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科技资源和金融环境并不理想。考虑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领域和驱动力,上述两个因素对企业的区位分布影响较小。第三,东道国劳动力成本的影响不突出。如第三章所述,虽然其他类型的企业数量占一定比例,但在非洲生产和雇用当地劳动力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这将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对中国企业区位分布的有限影响。

第六章结论和展望

6.1研究结论

通过整理商务部《海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单》提供的数据,全面描述了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区位分布现状,本文将非投资企业按照其投资领域划分为资源型企业、工程型企业和其他企业,并按照其控制权划分为中央国有企业、一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而描述了各种企业的区位分布。通过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区位分布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总结了各种企业的区位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和现有研究,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和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被列为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而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被视为特殊因素。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各种因素对中国非直接投资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和市场规模对中国的非企业区位分布有重要影响。由于获得资源和市场发展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直接投资的主要驱动力,不难理解企业的区位分布受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都倾向于分布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企业之所以取得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主要是因为资源企业主要是矿业企业,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拥有最高的自然资源租金。然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对其他类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位置分布有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对中国非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影响有限。尽管中国企业往往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东道国,但关联强度明显低于自然资源和市场规模这两个影响因素。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私营企业受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大,这与市场规模因素得出的结果相似。由于初级商品生产活动最直接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在非洲开展初级商品生产活动的企业比例相对较小,这一因素对区位分布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第三,东道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对中国在非企业中的区位分布有重大影响。无论是所有企业、不同投资领域的企业还是拥有不同控制权的企业,在与中国有着良好双边关系的国家中,它们的区位分布往往非常明显。具体而言,工程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和一般国有企业的区位分布更受双边关系的影响。非援助项目和建设协议的缔结需要以良好的双边关系为基础,而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利益和意愿,也离不开对双边关系的考虑。

第四,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非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央国有企业在政治分析较高的国家的分布的判断和解释,并没有得到本文相关分析结果的支持。一方面,相关系数小且不显著;另一方面,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与私营企业有类似的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资源企业更多地分布在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资源型企业在选择直接投资地点时应特别科学谨慎,以确保非投资的安全性和中国资源供给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