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65741字硕士毕业论文农民工社会资本、城市整合与城市规划管理

65741字硕士毕业论文农民工社会资本、城市整合与城市规划管理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5741字
论点:社会,农民工,城市
论文概述:

本文是城市社会学论文,由于历史积累的种种矛盾与现实的社会、制度条件,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转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约束。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决定的城市化模式的大量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率先进入全球生产体系。在国际资本大量流动的背景下,中国实施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廉价劳动力成为全球生产的“世界工厂”。实施这一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城镇廉价劳动力与资本的结合,这是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跨区域流向城市的城市化模式的重要动力。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和待遇却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延续,是通过吸收农业剩余和“内向积累”实现的。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地位导致农民工收入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与城市吸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突出矛盾等历史因素,使得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从而实现市民转型。截至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63亿人,其中农民工1.63亿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1)。农民工现象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也凸显了中国发展的公平正义。
……

第二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2.1社会资本的内涵
布尔迪厄基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定义是后来社会学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但是对这项研究更有启发性的是罗伯特?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在他的文章《独自保龄球——美国社会中不断下降的社会资本》中,他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中公众细节的变化:独自保龄球的美国人的比例在增加,家长教师协会、妇女俱乐部、红十字会和其他团体的成员数量在下降,[39]。他认为,过去20年来,社会资本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美国的民主混乱和社会信任的下降。结合分析,他提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征,如信任、标准化、网络化等。这是富有成效的,可以通过促进合作提高社会效率。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的主体描述为整个美国社会。他运用社会资本存量的概念,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网络联系起来,认为社会资本存量是影响社会集体行为和长期原则的重要因素。基于普特南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与普特南所描述的公民参与相比,与整个社会为主体相对应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的在于社会资本对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融合的作用和意义。导致社会分化的重要因素是资源配置规则。因此,本文提出社会资本是资源社会化网络的表现,是社会化网络资源配置的逻辑结果。

2.2关系社会中社会资本的含义
牢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兰诺维特的“弱联合优势”[42]过于强调由弱关系带来的社交网络的广度以及在这一广度上的资源和信息的丰富性。然而,他忽略了社会行为的重要成本——中国语境中的“强关系”。牢固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网络中通过私人渠道交流资源的重要前提,而“人知道如何做好事”的思想贯穿于社会文化之中。在许多情况下,“彼此不熟悉的人”需要利用可能作为强大关系的中介力量而存在的“熟人”来完成社会资源的交换过程。在中国关系社会背景下,关系社会资本是农民工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成本之一。它在农民工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缺乏有效的社交网络。农民工通常需要比城市居民支付更高的费用来完成他们的社会行为。因此,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研究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第三章城市规划管理与农民工社会资本逐一生活........25

3.1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结构.........25

3.2“立足基地”的兴衰与重建——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城中村”...26

第四章城市规划管理与农民工社会资本就业.........43

4.1核心矛盾——农民工就业的非正式特征与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43

第五章城市规划管理与农民工社会资本——公共服务.........57

5.1城市规划管理视野中的盲点……575

5.2“间隙”和“错位”……59

第5章城市规划管理和移徙工人的社会资本-公共服务

5.1城市规划管理盲点
城市规划中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安排的制度和标准均以相关技术标准、法规和规范为依据。现行的技术法规和规范都是针对城市居民,特别是具有正式城市户籍的公民制定的。例如,根据《城市土地分类标准》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标的计算以常住人口统计为基础。《标准》规定,常住人口是指登记人口和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前者以城市居民为目标,而后者仅包括半年以上在城市登记的流动人口,而流动性较高的农民工基本上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农民工的具体公共服务需求没有任何描述和规定,使得城市管理部门难以有针对性地考虑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和农民工公共服务设施的安排。

5.2“差距”和“错位”
随着我国市场化和社会分化的发展,一些专家指出,一种新的“二元结构”正在城市内部形成,即农民工、城市贫民和一般公众之间的分化和结构关系。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我们也看到这种“双重结构”正在逼近。由于有形或无形的社会排斥和制度排斥,农民工与普通公民在物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消费存在明显差异。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上,也存在着突出的社会结构差异。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名义上为城市现有人口服务,但由于收入低、排斥城市利益群体和城市人文环境等因素,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例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图书馆,特别是在大的省市图书馆,流动工人很少。这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材料与移徙工人需求之间的关系、开放时间与移徙工人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等。,但图书馆通常是“优雅的”,庄严肃穆的。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结论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通过社会资本的利用、培育和发展,城市农民工可以成功实现城市转型,这是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摩擦和成本、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健康稳定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但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历史任务是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和空资源配置和城市空布局,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空关系和条件,促进农民工顺利的城市转型。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城市规划需要进一步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和建设。首先,现阶段农民工问题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农村历史上的“内卷化”发展,中国近代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过度吸收农业剩余,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都构成了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进程,是建立在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基础上的。农民工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由于历史上积累的各种矛盾和现实的社会制度条件,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公民的转型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

建议
1。适应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变。推进城市规划从经济建设向社会建设转变,推进城市规划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鉴于多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和代价,已经努力促进社会复兴和社会重建。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公平分配城市土地和空资源,给予农民工特殊利益补偿,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利益更能惠及农民。第二,改变城市治理模式和城市规划。从单一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到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合作与共同治理模式。改变单一的国家视角、理性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的规划管理理念,强化规划的“人民视角”和社会包容性,实施“包容性管理”。促进有效监督和制约权力资本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机制。
……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