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652字硕士毕业论文从马克思需求理论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652字硕士毕业论文从马克思需求理论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652字
论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价值
论文概述:

本文是政治论文,本文以马克思需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把对该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转到内部因素。

论文正文:

第一章徐伦1.1背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和改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凸显了许多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效性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包括自身教育、满足个人需求和满足社会需求 大学生的需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注重自身教育及其对社会需求的满足,而较少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求。 人的需要是人性,是人类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基于此,笔者试图以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2研究有意义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需求作为人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满足、引导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角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学者早就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人类学习 “需要作为人性,是人类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需求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基础 第二,有助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更加合理。 从价值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实现,取决于其社会价值能否实现,个体价值能否实现。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盲目灌输,但对学生的需求重视不够,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因素,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性,而且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现实意义: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角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是“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新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其效果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从社会的角度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忽视学生的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脱离学生需求的外部灌输,其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其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进步。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学生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密切相关。正是学生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需求,肯定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和提升学生价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第二章马克思需求理论概述2.1需求范畴的内涵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需求的内涵,我们需要理解其他学科中需求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是主观意识,需求的内容和满足是客观的” 需求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的自觉反映。\" 首先,需求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这些对象“独立于人,客观存在”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的需要是客观的,是人的“内在必然”。 第二,人类的需求不同于动物的需求。 首先,从需求产生的角度来看,动物的需求只是本能的,没有发展可言,而人类的需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客观条件的动态反映。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需求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其次,从满足需求的方式来看,动物只能被动地被自然控制,而人是不同的。人们通过实际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使自己的需求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 2.2需求的特征2.2.1客观性人的需求是客观的,无论需求是否得到承认,都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作为一个需要主体的人,它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具有客观现实,是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需求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客观的。 “需要是由需要的主体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产生的。 “需求是人们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第三,目标是客观的。 人类需求的对象必须指向现实社会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最后,人们满足需求的方式——实践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物质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等。都是客观的。 2.2.2主动性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一个人需求的主动性。 首先,需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在大脑中的积极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依赖。 动物也依赖于自然,但是动物对自然的依赖仅仅是出于本能的需要,而本能的需要不能把它们自己和它们的活动区分开来。“人们使自己的生活活动成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生活活动。” 第二,人们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需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自己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也就是说,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最后,人们满足需求的方式——实践也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实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新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需求,这是无穷无尽的。 虽然动物的需求是不变的,但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它完全受制于自然,没有主动性,更不用说发展了 2.2.3人类需求层次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马克思把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 生存需求是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低级需求,享受需求是追求更高、更美的需求,发展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他认为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只是人们生活的手段,发展需求是生活的目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愿望,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个人和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谈到需求层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层次与马克思的需求层次相似。然而,马斯洛只是从个人的角度阐述人类的需求。马斯洛致力于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本质上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表现 第三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契合........19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193.1.1有效性的内涵............................19第四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及原因分析.........................264.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表现.............................................26第五章马克思需求理论视角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315.1关注学生的需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31第五章马克思需求理论视角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社会为基础,对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它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很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人文关怀,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实现二者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会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形成的内在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 因此,教育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开展深植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本质上说,结论的有效性属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而价值则属于客体能否满足主体某些需求的属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能够满足其主体、社会和个人的需求,构成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换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程度。 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和主体需求的满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其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也是辩证统一的。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注重自身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只是“外部灌输”,而对大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忽视了大学生的内部需求,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本文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因素,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人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需求出发,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满足合理需求,引导学生自觉调整不合理需求,形成科学合理的需求结构,实现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的跨越。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的同时,真正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终极目标,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