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532字硕士毕业论文寻根文学思潮与陆源小说创作

23532字硕士毕业论文寻根文学思潮与陆源小说创作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532字
论点:寻根,文学,文化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尝试着将路远的小说创作放置在兴起于 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及其流脉中去考察,通过对路远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探讨,在努力把握其作品的地域

论文正文:

寻根文学思潮及其延续(1)寻根文学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热潮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起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第一,寻根文学与反思文学密切相关 在反思文学兴起之初,批评和反思主要集中在1957年以来甚至更早的历史阶段,但此时的“反思”仍然是从社会和政治层面进行的。 1979年前后,随着政治开放和思想解放,许多作家开始反思文学创作。 然而,随着反思的深入,一些作家感受到了单一政治和历史视角的狭隘性,从而将“反思”的视角深化到了文化领域。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从“文学反思”到“文学反思”的命题。文学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归文学本身成为作家的共同追求。 有些作家不满足于仅仅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他们走上了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深化“文学反思”和试图从广阔的历史深处揭露民族慢性病的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根文学的出现与这种“反思”的深化有关。其次,“文化热”推动了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思想学界掀起了持续近十年的文化讨论浪潮。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热”。它的出现是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国内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化热”兴起后,席卷社会各个领域:在文化传承方面,推动了“中国学复兴”和“孔子热”的趋势;在哲学上,“新儒学”、“新启蒙”和“新道家”理论应运而生。在文化艺术方面,“寻根”画派和“寻根”电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文学创作领域受到的影响最大。中国作家开始唤醒他们的文化意识,开始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文坛涌现出大量以“文化根源”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因为它注重观察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对促进寻根文学思潮的文化反思的信心和深度起到了作用。此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引入和借鉴也是寻根文学兴起的重要启示。 例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库斯因其代表作《百年孤独》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因此,自《百年孤独》以来,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现象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关注。大量拉美文学作品相继在中国出版发行,并风靡一时。 “西方现代主义打开了中国作家的艺术视野,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自我意识。“面对这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中国作家既兴奋又困惑 然而,许多作家受到现代主义“寻找”主题的启发,转向民族传统,从“现代主义”转向“寻根”;(2)发展..............................1984年12月,上海文学、西湖等杂志组织了一次以“新时期文学: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文学聚会。这次会议成为“寻根文学”趋势的酝酿会议 会后,“寻根”理论正式提出 1985年,韩少功带头高举“寻找文化根源”的旗帜。在一篇纲领性论文《文学的根》中,他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被誉为“寻根宣言” 后来,韩少功对“寻根”做了补充解释,说“寻根就是试图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优势...中国作家应该学习外国文化的精髓,学习自己的文化。” 这一观点为“寻根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此外,郑万龙的《我的根》、李航宇的《李依丽的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人》和郑毅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文章也讨论了各自对根的理解。 虽然他们的观点和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却表现出相似的强烈意图:为了让中国文学能够与世界“对话”,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探索中,应该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再探索来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新理解。 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他们创作的差异。 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讲述了他们祖先在高密东北乡生活的秘密历史,赞美了生活中的原始力量。有些人对传统文化表达了强烈的批评,如韩少功在中篇小说《爸爸》中揭露了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鸡头寨人的不良习惯。而更多的作家对传统文化持更加辩证的观点,如李航宇的《葛川江》系列和贾平凹的《商周》系列。他们不仅批评作品中的人物和一些民族的劣根性,还赞美一些优秀的文化品质,同时展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然而,抛开所有浮华的外表,深入“寻根”作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创作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此外,“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挖掘和分析我们人民的劣等素质,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元素,从文化背景中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风格的文学”,也是“寻根”作家的共同文学命题。 ..............................二.寻根文学思潮对陆源小说创作的影响(1)寻根文学创作浪潮中意义深远的小说创作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创作浪潮来临之际,声名鹊起。 陆源小说总体上符合“寻根”的追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探索草原文化的“根”地域文化特征是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外部特征,陆源的创作与这一特征相一致。他将自己的创作充分融入北方草原广阔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写出了富有浓郁草原气息的优秀作品。 一,“草原精神”的体现 1985年,韩少功带头高举“寻找文化根源”的旗帜。在他著名的《宣言》中,他说:“文学有根。文学的根基应该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学的土壤中。如果根不深,叶子就不会茂盛。” 他还引用了李航宇、贾平凹和吴哥图的创作为例,指出“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根源,并开始寻找自己的根源” 这可能不是因为廉价的怀旧和地方观念,不是一种肤浅的爱好,如两部分寓言谚语,而是对国家的新理解,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复兴,以及追求和把握世界无限和永恒意义的客观化表达。\" 同时,积极响应寻根文学的李航宇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国家的所有民族都能唱歌跳舞,而且充满浪漫的想象。从经济形式到风俗和心理,整个文化背景与自然高度和谐。” 如此纯净多彩,它直接而完整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这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一种简单的文化和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民族的精髓仍然更多地在中原的规范之外...规范之外的是我们需要的“根”,因为它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深深植根于人民肥沃的土壤中。\" 此外,视自己为寻根文学“边缘人”的贾平凹也认为,“对山、河、地貌、地理习俗的描写,只要是有意携带“寻根”思想,就一定是“寻根”的结果,从而表现出中国的意境、情调、中国人对世界、生活、观念等审美范畴。” 从这些寻根作家的创作思想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从非标准文化中寻找所谓的“根”,并重新发现散落在偏远边境地区和标准之外的山村的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在此基础上,陆源也选择了草原文化这一非标准文化,来寻找自己文学创作的“根”。 寻根文学主张从民族文化的“优根”中寻找文学的“根” 陆源从北方草原文化中找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根”,即“草原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根”。 “草原精神”(Prairie Spirit)特指信仰和重视正义、开拓进取、奉献牺牲、自由奔放、勇气和力量、宽容大度、崇尚自然的精神。 寻根文学更注重文化的过去,而不是现在,但道路是不同的。 他一直试图从当代草原人身上挖掘传统的“草原精神”,证明传统的“草原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这是陆源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 ..............................(2)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引用陆源小说中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引用主要有两种:寓言式写作和魔幻现实主义 这些技巧在被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后,与小说中的“寻根”主题相结合,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1.新时期以来的寓言写作风格及其内涵文学创作呈现出普遍的寓言化倾向,其中寻根文学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种寓言写作风格的运用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初,肖像画的写作风格陷入尴尬境地,很少有人关注。中国作家渴望新的文学艺术方法在创作上取得突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寓言写作风格开始流行。 中国作家运用寓言的方法,充分调动想象力,虚构生活,重构、重写甚至消解传统现实主义,从而强化作品的深度和意蕴,强化历史或现实生活的荒诞、扭曲和扭曲。 寓言写作是指将寓言的分离性、寓意性、多义性和倒伏性等特征融入文学创作。 文本中的“异化效应”是通过陌生化、虚拟化等艺术手段实现的。同时,它使用大量的图像、符号和隐喻来达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远离现实的状态。这是一门抽象艺术。 像大多数“寻根”作家一样,寓言化是20世纪80年代陆源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这种写作寓言化使他的作品不仅拓宽了思想力量,增加了理性色彩,而且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超越,甚至使文本充满了作者的形而上学思维。 他的寓言作品的寓意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和现代草原人命运和人类生存的终极探究。 ................................三、................................25 (1)民间立场的选择................................251.民间话语与艺术的吸收……272.民间底层人物的书写..............................294、陆源寻根意图的独特性及其启示............................33 (1)唯一性..............................33 (2)启示..............................344、陆源寻根意图的独特性和启示(1)独特性陆源寻根意图的独特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启蒙意识贯穿始终 寻根文学秉承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和开拓性实验,强烈批判民族文化的“坏根”,呼吁启蒙无知。 陆源小说在寻根文学创作浪潮中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他在展示民族文化的“优根”——草原精神的同时,也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劣根”——狭义的“复仇” 80年代末以来,后寻根文学抛弃了寻根文学的启蒙意识和先锋色彩,文本变得更加大众化和民间化。 后寻根文学主张放弃启蒙意识的原因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废除文学中“封建主义”的任务早已被现代化进程所取代,启蒙意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然而,陆源不同。他将启蒙思想延续至今。 例如,崔武岳在《天堂》中的人物塑造 他是民国时期宝源县第七任县长,是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典型代表。反映在他身上的老知识分子特有的无知、怯懦和酸涩的味道,让人开怀大笑,深思。 ”崔武岳说崔吴冶,性情随和,性格诚实 他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他有儒家思想。他对人友善,在政府中廉洁奉公。无论他做什么,他总是以“仁”这个词为标准。 ”因此,即使在入侵的日本军官面前,他仍然保持着自豪的表情,并以傲慢的态度与他们进行了礼貌的外交对话。 崔吴冶试图用仁慈来影响野蛮的东方人。在对话过程中,他说话像本书,最后他受到了日本人的一记耳光。 虽然这一巴掌很不光彩,但他没有勇气用手捂住脸,更没有勇气用这一巴掌扇日本船长。 作者说,“在崔吴冶的高度耐心中,儒家的深刻风范和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善良得到了凝聚...这一记响亮的耳光被后人记在县志上,这似乎是对中华民国县长在国家即将失去权力的国难期间所表现出的高尚风度的杰出证明。”这篇文章极具讽刺意味,批评了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主义、无知和麻木。 ................................结语在寻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陆源完成了许多具有文化寻根意识的优秀作品。 纵观他迄今为止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陆源从未公开倡导或认同“寻根”的创作理念,但他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许多作品仍然无意识地、暗暗地认同“寻根”的主要目的,这种“寻根”的意图一直延续到今天。他的创作贯穿于寻根文学的发展过程。 因此,将陆源归类为寻根作家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从寻根文学的阶段来看,陆源小说也明显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他从非标准草原文化的“优根”中探寻文学的“根”。 在寻找牧师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文学的“根”,即草原精神。 陆源在赞美草原精神的同时,也批判了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具有鲜明的启蒙意识。 然而,与寻根文学不同,陆源对当前的文化状态表现出强烈的关注。 虽然作品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仍然达到了“寻根”的目的。后期小说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前期。陆源拓宽了地域写作和文化探索的范围,更加关注小说文本的民间性,从民间的角度还原民间。 与寻根文学不同,陆源并没有因为民间立场的写作风格而放弃启蒙意识,而是表现出对过去文化状态的关注。 在批判传统文化弊端的同时,也赞美其积极的一面,深化了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 陆源的小说不仅符合“寻根”的主题,而且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性。 尽管他的作品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小说有时脱离现实生活,人物心理刻画不够细致和娴熟。 然而,陆源小说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虽然他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并不突出,但他的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内蒙古当代作家的后起之秀,他也为寻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