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232字硕士毕业论文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研究

35232字硕士毕业论文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232字
论点:中亚,经济合作,区域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

论文正文:

1.1研究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自由主义的传播,各国对外开放水平有所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1993年欧洲联盟的诞生和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生效将世界上所有国家推向了不同的经济合作领域。与此同时,它们证明,跨界经济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并将其纳入世界经济的全球趋势。 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很难实现像欧洲联盟那样的一体化经济水平。因此,在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经济合作现象——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关税优惠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相对较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相比,基于地理优势的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其建设中受阻碍最小的模式,具有合作范围广、合作机制非正式、较低层次经济互补性的特点。它已应用于澜沧江-湄公河和图们江等落后和偏远地区,以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目标,使这些落后地区积极融入世界全球化趋势。 西北五省(区)在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极大地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局面,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此外,他们先天的资源禀赋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出口规模,逐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然而,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外向性和内部经济水平的提高相比,西北地区仍处于落后状态。 现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西北地区提升对外经济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就是说,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西北五省(区)将与沿线其他国家相互联系,借此机会扩大交流,融入全球化。 毗邻我国西北的五个中亚国家(1)已成为促进其对外发展的核心地区。 西北和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建设区域。他们都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这两个地区的双赢合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西北五省(区)作为我国的内陆地区,通过建立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深化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不断扩大与中亚国家在交通、能源、贸易等地方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但是,由于中国西北五省(自治区)和中亚五国发展阶段不同,存在经济政策、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差异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难以协调等诸多问题和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目前不具备建立多边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增进经济相互依存。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也可以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更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发展进程的路径选择和转型战略。它不仅可以作为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试点地区,还可以通过这种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分散政治经济风险。 但是,由于中国西北五省(自治区)与中亚五国之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由于国界的存在,两个地区在政权、文化、经济和社会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边界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从而影响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1.2研究目的和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 主要包括:分析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其边界效应的影响因素,应用基于引力模型的边界效应模型确定这一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的动态变化状态以及相关因素对边界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边界效应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一是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探讨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 将国际贸易、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应用到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以西北五省(自治区)与中亚五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前人关于边界效应的研究文献,结合西北五省(自治区)与中亚国家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此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效应,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在研究西北五省(自治区)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时,是通过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边境效应两个方面进行的,为研究和促进西北五省(自治区)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友好合作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区域角度来看,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消除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的贫困,促进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这两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从国家角度看,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的边境安全。同时,对出口过剩的国内产能,优化国内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次区域合作的角度来看,发挥边界调解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削弱边界屏蔽效应,将有助于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更好地开展本地区的各项活动,对扩大经贸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看,突破边界效应,促进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规模区域合作大战略的试验区。 ..............................2理论基础2.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趋于自由流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的地理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这主要表现在地理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此具有适应性 2.1.1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性理论。1950年雅各布·维纳的著作《关税同盟问题》的出版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 以前,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应该促进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因为自由贸易可以增加世界的经济福利。然而,Viner反对关税同盟可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但他们也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贸易保护,因此这并不意味着增加世界的净福利。 因此,他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用部分均衡的方法考察了关税同盟对贸易流动的影响。结论是关税同盟的效应是贸易创造收益与贸易转移损失之间的差异所获得的实际利益。 然而,这一理论忽略了关税同盟形成后产生的动态效应。后来的经济学家金德伯格和林德特在《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一书中认为,竞争刺激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刺激效应是关税同盟形成后产生的动态效应,揭开了关税同盟理论的新篇章。 2.1.2自由贸易区理论目前,自由贸易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实现中国经济贸易战略的重要途径,典型的是东盟自由贸易区。 J.米德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布森(Robson)认为,这种形式主要旨在消除该地区的贸易壁垒,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但在该地区之外实施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 其实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谈判达成了取消关税和贸易限制的协议。 FTZ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其成员生产的商品在贸易区享有免税优惠待遇。第二,成员有权独立决定非成员各种进出口商品的税率,即不执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第三是实施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或主要产自该地区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 其中,原产地规则是最重要的。米德(1953)指出,由于FTZ的每个成员国决定自己的关税率,每个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是不同的。FTZ以外的制造商可以利用每个成员的高关税水平和低关税水平之间的差异,从关税率最低的成员进口货物,并出售给其他成员。 也就是说,没有原产地规则的自由贸易区实际上是一个关税同盟,其共同对外关税等于其所有成员国中的最低关税。 ..............................s 2.2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2.2.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即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 它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租金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区位理论,吸收了杜安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拉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 二是现代区位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沃尔特·伊萨德(Walter Isard)的“区位和空与贝克曼(M.J.Beckman)的“区位理论”之间的经济为标志,并不断延伸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领域,即经济学家建立了新的模型,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经典区位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改进,使区域理论更接近客观事实,如反映市场和定居点之间空分配的中心区位理论。 这时,公共投资区位决策、宏观区位问题等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融合的问题已经成为区位理论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从区位条件(如劳动力、市场、原材料、资本、交通等)等多个角度研究区位理论。)和区位因素,并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不同意见,形成了各种理论基础。 如何分析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具体情况和区域关系?针对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如建设生产性地缘经济区等)。),如何选择特定的领域以实现理想的效益和成本节约?区位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2.2.2区域分工理论在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方面因地区而异。这些因素不能完全在区域内流动,从而使区域分工成为区域接触与合作的主要方式。 而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以满足各地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区域关系中,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最具优势的行业来发展。 这样,区域内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形成,不仅会提高生产经营效果,还会增加各区域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效果。 论区域分工理论,包括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区域分工理论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分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史密斯认为,每个地区或国家都可以在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进行专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然而,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任何商品生产中没有绝对优势,就不能进行地区(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绝对优势,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都会与另一个国家存在相对差异,即相对优势,并利用参与地区(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3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173.1贸易合作领域..............................173.2投资合作领域............................234中国西北五省(区)影响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的因素..............................,304.2区域互补产业结构..............................,...................315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选择和解释..............................365.2中的变量..............................365.1经验模型;中国西北375个省(区)与中亚五国边界效应的实证分析 其中,西北省(自治区)对中亚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来自海关总署。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通过将社会消费品乘以一定的权重而获得的,该权重被设定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该省对其他省市的出口量是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乘以其他省市的权重得出的(李李赣,2012) 西北各省(自治区)与中亚国家之间从省会到首都的贸易距离为空,从省会到省会的省际贸易距离为空,均以Googleearth计量 在该模型中,中亚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用于统一货币单位的汇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的官方网站,而西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中国统计局的官方网站。 Z变量涉及的人口、对外贸易依存度、专利量和铁路运营里程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官方网站、西北各省2010-2015年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5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西北五省(区)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等变量是从上述数据库获得的数据中计算出来的。中亚五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是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总和。 ..............................6促进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转化的对策6.1促进经济区建设,促进协调发展为促进西北发展,国家批准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宁夏黄河沿岸经济区等。每个经济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侧重于不同的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思路是“建设大Xi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即实现西盐一体化,带动大关中城市群发展,辐射陕南、陕北、陇南、陇东地区,最终带动甘、青、宁、疆地区发展 天山北坡经济带已形成以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为核心城市的格局。依靠能源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 形成以甜菜、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为基础的加工基地和以棉花种植为基础的棉纺工业基地。 兰州-西宁经济区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属于经济沉陷区。其功能定位为国家循环经济重要示范区、新能源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种农产品加工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业物流中心、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基地。 黄河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商业和物流中心。 目前,各经济区定位明确,目标明确,但总体定位以工业为主,其次是农业,服务业相对落后。因此,要积极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实现区内外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做好区内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打造特色产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先进制造基地,增强出口贸易产品竞争优势,提升教育、科技服务能力,共同实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最终辐射西北,带动西北五省(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在建设过程中,将有效利用中亚国家的能源和资源,扩大经贸合作,使中亚国家需要更多的地区产品,从而有效降低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边境屏蔽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