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8165字硕士毕业论文论农民生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58165字硕士毕业论文论农民生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8165字
论点:生计,农户,研究
论文概述:

本文是农业推广论文,本文通过青藏高原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调研实证,系统认识不同农业生态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手段进行定量化研究。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学术背景——人地耦合系统需要微观实证研究

在过去的20年里,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1)。在英国地质调查局和IHDP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共同推动下,GLP研究项目启动,并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界的行动指南。以“人”和“土地”为系统,试图加强对自然与人类边界的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基于界面过程的综合方法。GLP强调以下界面过程:人类因素如何导致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福祉,以及人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自然系统的变化。测量、模拟和理解人类环境亲和系统已成为该计划的目标。因此,探索人地系统的变化,加强自然人界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新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范式之一。

人类和自然系统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一份著名的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指出,社会科学家经常关注人类的互动,对环境影响了解不足。然而,生态学家只关注环境本身,并将人类视为外部和非主导方。把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研究分开是没有意义的,它要求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科学在人地平衡系统的研究中加强学科的整合。

事实上,人地关系区域系统一直是中国地理学,尤其是地表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不同区域类别中人地关系地位的变化。地表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和土地变化科学是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两个关键研究领域。对地表过程和模式的研究强调自然和人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系统中边界和过程的综合研究是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土地变化科学领域,构建人与环境相结合的土地利用系统理论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中国著名地理学家热衷于深化理论研究。吴传军院士强调,地理学应该关注地球表面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反馈。“人”和“土地”这两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内部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复杂的开放巨系统,以及一个在空之间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人地关系区域系统。吴传军院士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的七个研究内容。从形成机制、互动、系统演化、区域分化规律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研究方向,蔡云龙先生从哲学伦理思辨、全球论证、区域系统论证等方面探索了人地关系的研究范式。

近年来,为了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方法,自然与人类小尺度边界相互作用下的生计模式演变逐渐成为小尺度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视角。小规模土地效益变化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其英寸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和资源效应具有深远意义。农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位,在农村人地系统的微观机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农民的综合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埃利斯认为家庭是非常有用的研究单位。在这个规模上,资源集中,收入一起使用,家庭中的成年人一起做决定。生计研究的兴起源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小农贫困状况的持续关注。当今,农村发展与生计已被列为未来全球农业的优先研究领域之一。

1.2研究意义

显然,生计方式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在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深入研究农牧民生计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供给关系,明确生计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供给关系,量化其代表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没有传统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等不同的农业生态类型,农牧民生计与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理清不同生产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为国家科学合理地制定青藏高原农牧区发展政策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建议,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近年来,为了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方法,自然与人类小尺度界面互动下的生计模式演变逐渐成为小尺度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视角。大多数学者对生计的定义是指以能力、资产(包括储备、资源、债权和享有权)和活动为基础的谋生方式,包括资产(自然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活动以及获取上述资产或开展上述活动的方式和权利(制度、社会关系)。在人地系统中,人的生计决定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方式,从而驱动人地系统演化的方向,成为人地系统演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2.1国外研究进展

2.1.1生计如何影响土地使用

生计多样化是发展中国家居民采用的一项共同生计战略。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生计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研究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多样化生计的背景下,农业和非农业活动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相互竞争,影响土地利用。例如,克雷在卢旺达的研究发现,不断增加的非农业就业与作物生产竞争,作物生产中的劳动力和肥料投入持续下降。如同样表明,非农业收入降低了农业耕作活动的动机,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包括农民自己的粮食生产,从而使农民成为粮食购买者。由于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水土保护投资减少,土壤入侵增加,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对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科奇贝尔斯基(Koczberski)和其他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指出,在人口压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土地安全计划正在通过发展非农业收入、增加粮食生产、获取土地或进行社会迁移来制定生计战略,而迁移或土地获取战略取决于农民获得各种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和资本。李莉对乌干达农村生计和贫困的研究表明,贫困与土地、牲畜和减少农业机会的不安全非农业替代物的缺乏密切相关。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农业活动增加了农民的总收入,促使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增加土地投资的可能性更大,这有利于使用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和品种。Koczberski等人还发现,收入多样化,特别是非农业来源的收入多样化,有利于农业投资和创新。

2.1.2土地使用如何影响生计

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计资产。土地制度的改善和变化将改变该地区和农民的土地使用,并引发农民生计多样化的反应。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土地复垦计划增加了人口。农民通过追求非农业收入、增加粮食生产、获得新土地或移民,形成了新的生计战略。布拉德斯托克以南非某省实施土地改革后获得土地的8个受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民成功利用土地、将农业纳入生计的情况。Kassahun等人通过采访农民和土壤样本调查数据,评估了埃塞俄比亚两个牧区草地退化的现状和趋势,并分析了退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阿尔比纳斯等人通过对农民的调查发现,农业面积的扩大、河岸过度放牧、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森林和灌木的消失或破碎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使他们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2.2国内研究进展

2.2.1不同类型农民的土地利用

张等人以漠河-西藏高原东部山区农牧区金川县克尔马村为例,研究了农民的生计多样化和耕地利用方式。研究表明,各种生计策略对土地利用有不同的影响,主要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水平。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可能是该地区可持续生计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严建中等人研究了重庆市涪陵区镇西镇典型村庄的土地利用与土地投入的差异。研究表明,除非农业用地外,纯农户、单户家庭和双户家庭的土地利用类型都比较密集。这为地区差异的比较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证案例。谭树豪等人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职行为等方面比较了农民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应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保护)的影响。欧阳晋亮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农民兼职、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生产规模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民在地块尺度上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2.2.2生计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迁,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农业利润下降,农地地租下降,土地利用出现边际化迹象。劳动力和资本的机会成本变化对农地收益的影响已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认可,但宏观层面的研究难以揭示农地经营者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现有的案例研究也难以解释区域差异下的特殊性。于君、陈瑜琉球和新梁杰等。弥补了微观层面的证据,他们的研究丰富了农业机会成本上升引起的农地利用变化的案例。然而,许多研究仍然把农业机会成本的变化作为解释农民规模上农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激励因素,很少考虑农业机会成本变化引起的农民生计资本的变化和生计策略的调整。农业机会成本的上升导致农民家庭生计资本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用地的利用。作为诱发因素的农业机会成本变化与农民生计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从农民规模的微观层面解释农地利用的变化。

第三章研究领域概述.........10

3.1典型农业区概述.........11

3.2典型半农半牧区概述.........11

3.3典型纯牧区概述........13

第四章典型农业区耕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7

4.1导言.........17

4.2数据和方法......17

第五章典型农业区农民生计资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29

5.1导言…… 29

第九章纯牧区典型定居牧民家庭放牧行为的影响因素

9.1导言

青藏高原游牧区被视为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异、雪灾、早期干旱等自然灾害是该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长期以来,周期性灾害一直保持着草地承载力与植被生长之间的平衡。在恶劣的环境下,牧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牧场和牲畜。牧民通常混合词语来饲养适应环境的不同品种的牲畜。牧场也分为季节性牧场,并根据多样化的管理和生产目标使用。牧民在长期积累畜牧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气候、草原质量等多种因素决定过渡间隔。建立在血缘和地理联系基础上的部落有利于牧民应对各种风险。

近年来,气候变暖、人口增加、过度放牧、鼠患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影响牧民的生计。为了应对草原退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推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主要措施是“四个配套制度”,即草原承包到户,补贴牧民修建房屋、棚子、围栏和人工草地。政府机构普遍认为,实行草原承包经营可以调动牧民管理草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草原保护意识。近年来,人们对草地承包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在内蒙古、川西、青海和西藏进行了一些调查。这些调查表明,草原承包确实提高了牧民保护草原的意识,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度使用和挖掘是可以控制的。一些牧民还自费在承包的草原上修建围栏和人工草地。同时,这些调查还发现,草地承包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草地分配不公平,一些牧民被分配到贫瘠的草地,冬季和春季由于海拔高而无法放牧。一些牧民被分配到缺水的草原,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提水。承包的草原很偏远,不能使用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越来越多的草原纠纷;一个家庭无法处理安全问题,例如偷牛和马。缺乏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劳动强度增加了,主要由妇女承担。此外,牧民定居后,放牧半径减小,牲畜无法大规模迁移,加剧了草原退化。

第十章结论

10.1结论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气候变化的“传感器”和“敏感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候变暖推迟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地的生长季节,缩短了它们的生长周期,这可能导致一年中几英寸的牧草短缺。此外,土壤发生了严重的蜡烛入侵和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和草质量下降。中高覆盖高寒草地和高覆盖高寒草甸草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退化严重。影响范围在空模式中很大,并持续很长时间。在对青藏高原不同农业生态区调查的基础上,系统了解了不同农业生态区农民生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为青藏高原十大农业生态区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引导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为青藏高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

(1)基于托比特和OLS估计方法,定量比较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典型地区农业区河谷和半山区耕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江市与中部地区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河谷地区都高于中部地区。影响流域与中部地区耕地利用强度差异的因素包括耕地承载颜色面积、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庭固定资产、距集镇距离、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农业劳动力、每年需要变动的岗位数量、人际关系支出等。耕地资源禀赋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是导致强度差异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或环境、家庭收入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在划分农户生计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模型定量分析了生计资产对生计战略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研究表明,不同生计策略的农民的生计资产存在明显差异。人力资产、自然资产和金融资产是生计战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总体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健康人口比例和人均现金收入为正,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畜数量和相同资产数量为负。当家庭整体劳动力和家庭人均收入上升时,纯农户和单户家庭的比例都将下降,而双户家庭和非农户家庭的比例将上升。平均教育水平和健康人口在一个家庭中的比例将会增加,一个家庭将会减少,非农业家庭将会增加。随着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庭牲畜数量和家庭固定资产比例的增加,纯农户和一次性农户的比例将会增加,而双农户和非农户的比例将会下降。

(2)在青藏高原东部半农半牧区,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生计风险及其风险认知差异,通过调查农牧民的生计过程和现有生计资产,深入了解农牧民在采取适应策略方面的区域差异。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草地退化、药材退化、粮食减产、牲畜死亡、疾病和高利贷。半农半牧区农牧民适应策略的选择大不相同。研究区农牧民的适应策略主要有自适应策略、非支持策略、国家规划适应策略和各种适应策略的组合。从青藏高原农牧民的生计过程和资产流动过程出发,认识农业风险影响下的灾情,并采取适应策略。在样带层面,为中国其他生态脆弱地区农民脆弱性评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