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4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工程教育产业化体系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424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工程教育产业化体系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400字
论点:工程,工业化,课程体系
论文概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化的不断升级,传统工业化发展进Ifn促使自身从本质上发生转变Ifn进入新兴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

论文正文:

高等工程教育产业化体系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导读: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专业理论,而且要能进行技术创新;既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迫切需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适应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1.1
1.1.1研究项目背景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在全面总结国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后,提出的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优化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确保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战略资源。

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专业理论,而且要能进行技术创新。既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迫切需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适应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的融合。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型工业化对其培养的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主动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占据十个核心位置,决定着高等工程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1.1.2项目研究目的
高等工程教育通过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工程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质量。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按照苏联模式构建的,并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本土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传统工业化推向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化背景下建立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相应调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系统调整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先进性。
一方面,本文通过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提炼出新型工业化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查阅大量中外关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文献,梳理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最后,结合这些具体要求,借鉴国外先进课程体系的共性,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具体框架。

参考
[1]李岳云。论新型工业化。南京社会科学,2003,(3)。
[2]董娜。基于[十大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苏州大学,2006。
[3]卢福祥,涂裴旻。产业创新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2): 7-13。
[4]国家教育委员会工程教育代表团。《回报项目,多样化,宏观管理——美国调查报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7-15。
[17]联合版主委员会(JBM)英国。“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在欧洲国家的注册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承认”[。
[18]阿奇尔J &埃斯兰G(编辑)。教育培训和工作的未来[。http://sblunwen.com/gclw/·伦敦:路-利奇,1999
[19]阿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与实践范例[·M】。2005年
[20]库斯曼《从远处看:当你有下行链路时谁需要校园》。[通用语。1996年11月,6(7)
[21]迪特·斯佩思,欧文·鲁夫。德国[《工程师改革的设想》。2004,(6)绿色。[的教学活动。纽约:麦格劳,1971年
[22]米贝利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和美国[的行动]。教室里的机器[。1992年12月7日至4日(4)
[24]威尔士,赫尔加。《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倡导和课程[》,2009年张光义窦,河北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硕士”。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摘要5-6
摘要6-7
导言11-16
1.1背景, 目的和意义11-13
1.1.1背景11
1.1.2目的11-12
1.1.3课题研究的意义12-1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1.2.1国内研究现状13-14
1.2.2国外研究现状14-15
1.3研究 2.1.2心理基础17-18
2.1.3社会学基础18-19
2.2工程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含义19
2.2.1工程的含义19
2.2.2高等工程教育的含义19 [/br/ ] 2.3课程体系的概念19-21
2.3.1基础课20
2.3.2专业课20-21 2.4.3新型工业化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23
2.5本章第23-24小节
第3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和特点24-31
3.1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24-26
3.1.1核心课程体系24-25
3.1.2专业课程体系25
3.1.3免费选修课程体系25-1 3.2.2知识交叉融合的特征27
3.2.3拓宽知识领域的特征27-28
3.2.4突出工程训练的特征28-29
3.2.5人文社会教育融合的特征29-30
3.2.6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特征30
3.3本章总结30-31
第4章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4.1.2专业主导课程体系31-32
4.1.3综合课程体系32-33
4.2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33-36
4.2.1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33-34
4.2.2松散的课程结构34
4.2.3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34
4.2.4知识 第五章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37-48
5.1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37-39
5.1.1基本原则37
5.1.2综合原则37-38 [/BR/] 5.1.3原则38 [/BR/] 5.1.4原则38-39 [/BR/] 5.2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39-42
5.3课程运行保障体系42-47
5.3.1课程结构的优化43-44
5.3.2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44-47
5.4本章概要47-48
结论48-49
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48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48-49
参考文献49-52
鸣谢52-53
学位研究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张光义斗。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年。(3): 7-10。
您可能对工程教育人才的硕士论文有购买需求。请登陆工程教育硕士论文频道李伯聪。努力开拓工程哲学领域的“j”。2002年7月18日(7) :36-39。
[8]杨赵佶。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学科“j”的后续研究。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6-98。[/比尔/] [9]朱高枫。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3-8。
[10]刘英。改革考试方法,适应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6。(2):141-14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指导,柏文[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84。
[12]施明贤。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2。(1o>:38-40。
[13]李小强、孔韩冰、图裴旻。树立新世纪工程教育的愿景——美国2020年工程师愿景报告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7-11。
[14]刘绍学。21世纪工程素质教育的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8): 111-114。
[15]吴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1-6。
[16]赵婷婷,雷庆。课程整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38-42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