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 > 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请谈谈你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大约300字)

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请谈谈你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大约300字)

民族音乐的研究

请谈谈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300字左右)。中国民族民歌历史悠久,主题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它们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乐的特征。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广泛地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有助于鼓励我们做得更多

对民族音乐的研究

民族音乐与民族的关系

狭义的中国民族音乐(Chinese national music)是指在这片中国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的各族人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中,从古至今创造的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广义而言,中国音乐是指世界上五种音调的音乐。 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中,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传统学科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开始将民族音乐学归类为音乐学的一门普通学科,旨在研究非艺术创作,尤其是非西方主流音乐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欧洲中心观逐渐被学术界抛弃。什么是民族音乐学?我认为,确切地说,民族音乐学是一个想法,一个想法和一个想法 民族音乐学以音乐为对象,从这个特殊的角度理解自己、自己的社会和自己创造的文化。 以这种方式理解和理解音乐的想法或想法在半个世纪前还没有出现过。 因为传统,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然后随意复制。老师没有看他们。她在报复我们。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首次发现了传统音乐的第一个分支。它分为五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歌剧和器乐。然而,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将歌舞音乐融入到民歌中,从而将其分为四大类:民歌、中国民歌,历史悠久、储存丰富、地域多样。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们在中华民族的艺术花园里争夺美丽和荣耀。特别是,一些民族的音乐更像异国情调的花朵,光彩夺目,给中华民族的服饰增添光彩。

请谈谈你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大约300字)

请谈谈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300字左右)。中国民族民歌历史悠久,主题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它们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乐的特征。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广泛地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有助于鼓励我们做得更多

对民族音乐的研究

民族音乐与民族的关系

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范文

民族音乐论文模式五:主题: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新视角:民族构成与混合音乐的变化摘要:今天,“民族音乐”这个话题又被提出来,因为新一代的教育与研究本身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更加陌生,面临着“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和“民族音乐”的变化。也就是说,原型种族未被实现或者由于中和而需要重建,新的种族不断涌现。混合音乐随着民族的变化而出现。因此,民族音乐教学需要确定对象和范围。民族音乐研究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课程标准。民族音乐研究需要关注民族身体、民族和音乐的变化。关键词:民族音乐;原生动物;新的种族群体;混合音乐;种族;关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许多学者发表了许多文学理论。2017年6月9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组织人们讨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和作曲家的培养。作者认为它在今天的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中所谓的“新观点”是指“民族”和“音乐”两个关键词含义的变化,希望引起注意。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本文的具体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也是作者承担的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混合音乐族群审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

民族音乐

1。再提一下民族音乐的当前意义[/S2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自然人已经改变了几代人,出现了各种“代沟”。就民族传统音乐而言,知识分子因代而异。中国大陆对民族音乐的看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下面的划分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第一个时期出现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高潮中。那时,中国成年人也可以在中西碰撞中体验传统音乐文化。它们分为国粹派、西方崇拜派和组合派,后者又分为西式和西式。最初,中国民族文化占据并生活在整个中国,没有受到挤压。历史上四个野蛮人的音乐像涓涓细流一样流入黄河,并没有改变黄河的颜色。在现代,正是因为西方强烈的蓝色海洋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它跟随强大的船只和枪支进入这个国家,一些海外学生自愿把它介绍到这个国家。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顽强地、艰难地生存在人们中间,处于自我毁灭的状态。一些学者注意到它的存活率与该地区的偏远程度成正比。然而,根据“传统音乐”的“3+1 (×5)”划分方法,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民歌、说唱、歌剧、歌舞和器乐)有不同的命运。当时,“新音乐”以传统音乐为创作资源(创作成果是中西文化的混合音乐),学者或音乐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开展相关活动。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一时期,“传统音乐”被排除在“封建迷信”之外,只有民间音乐的“健康”部分得以保留。“传统音乐”甚至等同于“民间音乐”(或“民间传统音乐”,这也是延安新传统的延伸)。在我看来,最精致、最先进的中国传统音乐是宫廷音乐,因为只有宫廷拥有最大的权力、财力、物力和人力,而皇帝本人也受过最好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不幸的是,迄今为止,生动的宫廷音乐仍然模糊地回响在想象中,尽管很少有专家试图恢复它们。当然,重新发现历史上的宫廷音乐并不是为了恢复今天的“宫廷”,而是作为历史研究的生活资料和审美资源。第三个时期发生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与“全球化-多元化”背景相吻合。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和90年代,第二次西学东渐。各种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趋势涌入。现代西方音乐和音乐理论在国外受到欢迎。结果,“新浪潮音乐”(新混合音乐)出现了。为了探索西方无调性噪声思维如何与中国传统音乐和新传统音乐相联系,民族音乐又一次尝试“起死回生”。21世纪初,他们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加入全球非遗产保护。在此期间,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对所有其他音乐学学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近年来,作者观察到一些民族音乐在作曲界的低潮。音乐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似乎并没有引起音乐创作民族化的新浪潮。“人格重于民族”的观念在国内外作文界悄然流行。从理论上讲,民族的确是一定范围的共性,只有比较不同的民族,才能体现出彼此的个性。早在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从普通写作转向个人写作时,个人人格就被进一步凸显,并经常超越国家人格。只有民族音乐学校保持艺术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之间的联系(导致混合类型的音乐)。如今,在新一代作曲家中,无论采用什么作曲技术,个性似乎比国籍更受关注。第四阶段是现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发表了“在文艺论坛上的讲话”。尽管全文版本仅在第二年发布,但主要精神已经传遍了全国。中国美学的精神、中国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中国的软实力等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此外,“一带一路”强调音乐艺术在民族文化情感纽带中的重要性,民族音乐在空之前再次受到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调查的结果并未公布,即20世纪50-60年代、70-80年代和90-21世纪初出生的各代人都在逐渐远离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出“逝去”的局面。因此,重提民族音乐就是拉近民族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距离。根据作者的观点,当前的呼吁和反响可以以第四次民族音乐复兴浪潮命名。这是政治家和音乐家“以同样的频率共鸣”的呼唤和回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及时组织专题讨论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第四波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愿景,需要讨论以下两个重要问题,即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和“混合生物化学”的双重转变。 2。“国籍”的双重变化 1。土著民族的弱化甚至消失使它变得虚幻,也就是说,它只存在于名义上,而不存在于现实中。如果要持续下去,就需要从自然状态到人工状态进行重建和替换。人种与原始音乐相对应,与股票和基因相关。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媒体和全国采用的新词“原生态音乐”的参考。学者们习惯于使用传统音乐这个词。根据国际学者的普遍共识,民族可以分为种族、民族和民族。由于移民、交流和混杂等多种原因,民族音乐文化的状况逐渐被打破。学者们更愿意以族群为基础讨论音乐文化。当人类进入农耕社会时,民族音乐文化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每个民族都位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如地理、气候等。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独特音乐文化。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跨境交流时有发生。族群之间的战争也时有发生。因此,民族的构成自古以来就一直在变化。然而,人类学、历史、考古学、社会学等。仍然可以勾勒出历史上许多族群的演变和分布情况空。在今天的历史部分,各种族及其音乐文化被描绘成一幅“音乐的多元文化生态”的图画。世界民族音乐也分为9或11个“颜色区”。每个颜色区域进一步被分成多个子颜色区域(2)。国家概念中的族群由几个族群或民族组成。例如,今天的“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国内民族音乐学研究或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大多集中于这些民族。像汉族这样的大民族群体按地区、音乐和事件来定义话语领域。但是,“中西关系”和“未来发展”中的“民族”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国家层面)。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民族”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新民族特征和新音乐的新民族。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原虫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逐渐中和。(3)相关问题是原生动物的名称保持不变,但其外延或内涵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的自然更替,在新人类的新时代,无论是全球化、西化、现代化还是中和化,原生动物种族的种族正在衰落,或者原始种族正在弱化甚至消失,这意味着每一个原生动物种族往往只是名存实亡。通常,民族音乐的变化是由于环境和民族的变化。环境变化是原因,而种族变化是原因。变异的原因和组合导致了音乐种类的变异。族群性存在于族群成员的身心之中,表现在音乐观念、音乐行为和声音的表达上。归根结底,民族差异是民族音乐差异的根本原因。民族差异导致民族音乐选择的变化。其中,音乐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导致民族音乐的变化。另一方面,民族音乐的变异巩固或加强了新民族的应用,塑造了新一代的民族。需要澄清的是种族和民族的遗传变异和杂交变异的两种不同情况。遗传变异通常不会导致基因的质的变化,原生动物保持原始状态。杂交突变基因已经改变,新的种族和民族已经出现。只要民族传统音乐的变异在自然传承中没有质的变化,它仍然是原始音乐。一旦与外国音乐混合,它就会改变基因,变成混合音乐。在命名方面,新的族群仍然采用原族群的名称,新音乐属于只存在于名称中的原族群。例如,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新文化塑造下,现代中国人仍然采用“中华民族”的称谓。新音乐仍然属于“中华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改变或者事情会改变。事实上,不可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种族,所以在重建过程中只能尽可能恢复原来的种族。希望不仅仅是捡起原始种族的碎片,并把它们镶嵌在新种族中作为点缀。我们还需要处理好“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和“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族裔重建应仔细审查以下族裔权重群体和新族裔群体的诞生。第二,在中和过程中对原有的民族进行了重组,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成为当今社会群体的实体。除了上述原生动物种族的名称和现实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到新种族的出现。一方面,原生动物分裂重组,另一方面,一种全新的原生动物出现了。原生动物分裂和重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宗教群体组成的变化。每一种原始宗教最初都属于原始族群或特定地区的族群。现在,每一种宗教都越来越脱离原始族群,并“凌驾”原始族群,成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在宗教归化的过程中,这些来自不同本土族群的人培养了一种新的族群认同,即信徒的共同思想及其表现形式,并重组为一个新的族群。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古柏杜丽娜的身份是正统的。她说,问我为什么我的音乐是这样的,因为我属于东正教。(4)随着社会的“文明”,原始人的“正常”性取向是异性恋,而其他人则是古怪的。如今,不同性取向的人在一些领域逐渐得到平等对待,而在其他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容忍”。这样,性取向就成了一个种族,不同的“性种族”也重组了。这些族裔群体也由不同土著族裔群体的成员组成。在音乐选择上,不同的性别群体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都是在“社会性别”的背景下表达的。例如,西方的一群同性恋男子喜欢通过歌剧女主角,甚至“跨性别认同”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从而将自己“同化”成女主角。因此,这个群体被称为“歌剧皇后”。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有许多族群生活在一起。如今,在现代化、西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已成为中立的地方和熔炉,融入其中的族群成员也不同程度地被去族裔化和中立化。与此同时,社会团体被重新划分以形成新的团体。如“上班族”、“白领”、“蓝领”、“白领”、“农民工”和“移民”。这些重组的氏族都被原氏族分裂和重组。他们有自己的音乐选择。相对而言,新的和新的人类构成了一个新的种族,并且有了一个新的种族。典型的例子是“第五届空的“网络国家”和“电子人”。他们的音乐选择包括在线歌曲、披头士、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音乐等。此外,可以划分更多类型的新部族。例如,在殖民主义背景下,有\"西方人\"、\"东方人\"、\"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和\"山药人\"。在后殖民批评的语境中,有迎合西方人东方想象的“某某人”和“传统音乐”,也有迎合城市人乡村想象的“某某人”和“传统音乐”。(6)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有“全球”和“本地人”,对此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赘述。在文化身份上,有“世界公民”和“地球村里的村民”,即解散或放弃原有种族的中立人。在音乐领域,一些作曲家不仅放弃了自己的本土国籍,还放弃了“西部/东部”的纠结,认同非中非西部(中立国)的文化身份,如陈其钢等。或者认同地球村民的文化身份,如高卫杰等。(7)虽然有些作曲家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身份,但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不带民族属性的中性特征,揭示了作曲家的中性本质。一些年轻作曲家的电子音乐作品表现出更典型的中和特征,也反映出他们相应的气质。原始族群的族群变迁和新族群的出现有着相应的音乐行为和结果。这些都是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变化。 3,“民族音乐”是混合的生化就像今天没有纯种的民族,也没有纯种的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原始物种”的隐喻。除了原始音乐传承的自然变异之外,不同文化的音乐杂交现象也很普遍。混合的结果是混合音乐。从根源上讲,有来自袁爽的混合音乐,如融合中西文化的“新音乐”,也有来自多个来源的混合音乐,如吉普赛人的印度、阿拉伯和西班牙犹太文化的混合音乐弗拉门戈。有混合音乐,如殖民地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结合,又有混合音乐,如爵士乐(在非洲和美国混合)和巴赫的“摇摆巴赫”(swing Bach)又混合了。由于空间的限制,下面将仅以中国的“新音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它属于袁爽混合音乐的范畴。20世纪以来,与“中华民族”同名但现实不同的族群相对应,出现了“新音乐”。“新”意味着不同于传统音乐;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中西音乐的混合。这是新文化和新音乐运动的双重结果。以中华民族名义出现的新一代已经用新文化取代了传统文化,塑造了自己的新种族。新《中国儿女》在国粹派、崇拜派和组合派的对抗中选择了后者和新音乐。一般来说,今天用民族乐器(乐队)演奏的中式音乐属于“中国风格与西方风格”,而用西方乐器(乐队)演奏的中式音乐属于“西方风格与西方风格与中国风格”。真正的问题是新音乐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成为官方音乐的主流和主要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本身就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新音乐。它是中国人创作的,曲调有一定的五声音阶特征(例如,在分解三和弦的曲调中加入“六大”。然而,旋转方法符合欧洲大小音调系统的功能和谐,并且确实与这种和谐相匹配。它由西方军乐队演奏,带有西方进行曲等节奏。一些学者指出,新音乐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或中国风格的西方音乐。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混合音乐的民族归属。多年前,香港学者刘敬之在几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引用了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羊人的短笛》。他指出,这部作品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的,乐器、形式和复调也是西方的(西方和声已经民族化,如功能弱化),只有五种曲调是中国的。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中国作品,或者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西方作品。多年后,在2015年11月28日于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后现代主义与民族音乐学”会议上,吴国栋对《牧羊人短笛》进行了“民族性”分析,指出了其在各个方面的传统音乐因素,包括旋律结构等。事后,作者问道:这些是作曲家自己的想法吗?答:没有找到作曲家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是分析和相关思考的结果。显然,混合音乐的民族归属仍需进一步考虑。从源头上说,校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原创风格。它是由李叔同和其他在东方国家学习的人组成的,他们从日本引进了西方曲调,并填充了中国歌词。当时,人们试图选择具有明显五声音阶特征的曲调,如《永别了》。由于新的和不同的风格造成的轮换和和谐,许多人从全国各地涌向上海,新的音乐中心,以“赶上新鲜”。那些动荡的岁月创造了新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新的音乐文化和新的传统。今天,许多学者有意识地在新旧传统的背景下看待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建构。(8)多年来,因为我们处于我们自己的新文化传统和新音乐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把新音乐视为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发达的民族音乐)。我们没有具体讨论或彻底研究其民族特征和归属。我们甚至没有提出像刘敬之那样的问题,也没有回答刘敬之的问题。需要问的是,作为混合音乐,新音乐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它是如何体现这种民族的?简而言之,民族指的是民族的特征,包括共同的思想及其表现形式。头脑是精神的核心。族群与文化的性格是“一体的两面”:文化内化为性格,性格外化为文化。固有的种族可以通过显性文化来揭示。内在本质大致包括“内在观”、“内在情感”和“内在知识”。显性文化大致体现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有物质载体),或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地方观”是民族音乐学中的关键词之一,指的是族群成员的概念。就音乐而言,它指的是音乐概念(包括概念)。也就是梅里亚姆“概念、行为和声音”的第一项。不同的国家对音乐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伊斯兰民族认为“宗教音乐”不是音乐。(9)“乡土情怀”是作者提出的,是指少数民族成员特有的音乐感受。与“地方性知识”相比,它可以称为“地方性音乐感”。这种音乐感觉体现在民族音乐的感性特征或韵味上。“局内人”也是作者提出的,指的是少数民族成员在身份上的感受和态度。一些内部人士对当地音乐有很好的看法和感觉,可以为拾荒者提供丰富的当地音乐知识和精湛的当地音乐表演。然而,他们并不一定热爱自己国家的音乐文化,也不一定隐藏他们“向上流动”(10)的意愿,当他们遇到机会时就会逃跑。因此,该局的内部信息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非常重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来源。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在外部表现为“新文化”,在内部表现为新的民族精神。中西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新的民族特征。新族群的“所在地”不是自然地理的所在地,而是新社会空或社会关系和社会交流空。歌手的粉丝可以组成一个团体空,在这个团体中,人们有相同或相似的音乐偏好、选择和行为。在第五空时期,锡伯族可以从连接全世界的网络中获得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并对其进行干预,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反映自己的民族。简而言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混合音乐。混合音乐体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特征。中西音乐相结合的“新音乐”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基因”,呈现出混合的感性特征。从所有东方国家和地区的新音乐来看,它们都有西方大小调系统音乐的基因。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本民族音乐文化基因的呈现。这正是东方国家将混合新音乐视为自己音乐的基础。问题是许多“新潮音乐”中本土民族音乐的成分不明显甚至无法识别,或者情感上无效,只有通过乐谱分析才能找到民族音乐的痕迹。因此,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中性的。这需要特殊的研究,在这里并不是多余的。四。结论首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氏族及其传统音乐上。现在我们应该关注再生氏族和新氏族,调查研究它们相应的音乐。在研究本土音乐文化时,我们应该避免将“传统音乐”等同于“民间音乐”。其次,从混合音乐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新音乐、新潮音乐和新民音乐的民族特征,讨论了它们的民族归属,包括不同民族名称的存在、新的民族特征及其音乐表现形式。第三,注意混合音乐的民族特征的感性效果,避免只做乐谱分析的“纸上谈兵”。借助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外化的“知觉恒常性”的限度。这里最困难的事情是掌握畸形神不变的“文化气质”的感受尺度。第四,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应区分两种“变体”。教科文组织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国加入这一行动时,对于如何在“继承/保护”和“发展/创新”之间进行选择存在争议。两种“变奏”——历史上传统音乐的变奏和20世纪以来新文化、新音乐的变奏——也存在着困惑和困惑。有人指出“传统是一条河”,传统本身也在改变,所以现在我们仍然要走新音乐的混合音乐之路,继续向西方音乐文化学习,发展我们的音乐文化。本文认为,历史上传统音乐的变异属于文化基因的“遗传变异”,没有质的变化,近代西学东渐中出现的新音乐变异属于遗传变异的“混合变异”。在当代中国音乐生活中,有西方音乐、传统音乐、新音乐(包括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包括新民间音乐)。新音乐是西方艺术音乐中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混合物,新潮音乐是西方艺术音乐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混合物,流行音乐本身是多种来源的混合物,新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第二种混合物。从各种音乐生存的真实情况来看,传统音乐处于最糟糕的境地,其中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所以“非物质遗产”应该保护或拯救的是传统音乐。从全球公认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保护每一美元是首要任务。显然,与新音乐相比,传统音乐更远离西方音乐,两者的分辨率更高。当然,保护是为了分享和繁荣全球多元文化音乐生态。1 2017年12月11日,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主办的“新时期中国音乐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中国基地学术委员会2017年年会”上,袁方静教授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划分为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后的不同时期,这与本文的划分大致相同。2陈志明:“世界民族音乐世界音乐资源共享研究——在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音乐》,2006年,第2期,第17页。3晋松:《中和:后西方时代的趋势(导言)——多元文化音乐新模式的预测》,《交响乐》,2006年第3期,第45 -58页。4古柏杜丽娜在2012年10月中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周的演讲。5[·美国]露丝·索利(Ruth Solly),谢忠浩译:《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性别与性别》,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75页。6晋松:《从农村角度看城市音乐》,《音乐艺术》,2013年第1期,第76-84页,第6页。7晋松:《民族与文化认同/当代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第二次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2-68页。8例如,2017年11月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上,任房兵的演讲主题是“双重传统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其他学者的演讲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涉及古今双重传统或双重视野。9埃克哈德·纽鲍尔,维罗妮卡·杜拜,《伊斯兰宗教音乐》,斯坦利·赛迪(编辑)。),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第2版,第12卷,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599.10页,美国[]布鲁斯·罗宾斯,译。许小文:《全球化留下的知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民族音乐论文范本第六篇导航:[/s2/]第一篇:民族音乐论文二:多元化信息传播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式及其影响第三篇: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与传承第四篇:汉唐民族音乐“冲突”与“融合”的原因与表现第五篇:民族音乐研究第六篇:民族音乐传承与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