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导 >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阐述,辩论(辩论主题):新时代价值观的实际表达更加物质化...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阐述,辩论(辩论主题):新时代价值观的实际表达更加物质化...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阐述

辩论(辩论主题):新时代价值观的实际表达更加物质化...1.倡导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实信用是价值观。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阐述

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怎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青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其内涵和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仅供使用,建议参考大安大师的相关说明:当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各种选择时,我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如果你想知道中间的山路,你必须问来人,“不要胡思乱想,你必须征求圣人的意见和良好的知识。” 涅磐经还说:“我想做一个心的老师,而不是心。” 意思是,不要带着这种感觉,这里只有一所现代大学,没有“新一代大学”的概念。现代大学注重实用性,拥有高水平的教授(而不是根据他们是否有知识来判断他们的水平),并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学本身是独立的,不受政府控制。因此,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现代大学认为“人生的纽扣应该从一开始就扣上”。“学大、学简单、学生动”的比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深刻揭示了把握早期实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漫长人生的开始。 西方谚语说:生命开始就结束。 “第一个按钮”怎么样,乙只从乙公民的层面上说

辩论(辩论主题):新时代价值观的实际表达更加物质化...

辩论(辩论主题):新时代价值观的实际表达更加物质化...1.倡导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实信用是价值观。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阐述

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怎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阐述范文

摘要: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体现了人类的本质特征。劳动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行为,也是人类的主观目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可以从现实性和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现实价值反映劳动的物质财富价值,必然价值反映劳动的人文精神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劳动的真正价值是人们获得更多利益感的逻辑起点。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一个人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真正的劳动幸福体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抛弃异化劳动,重视幸福,实现劳动价值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的统一,是新时期劳动价值的时代阐释。

关键词:劳动;价值;真实价值;到期价值;幸福;

新时期劳动价值研究

孙艳中文娜陈亚男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摘要:

劳动作为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它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行为,也是人类的主观目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可以从应该和应该两个方面来理解。未来的价值体现了物质财富的价值,未来的价值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劳动的真正价值是人们获得更多意义的逻辑起点。幸福是人们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感受,真正的劳动幸福体现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扬弃异化劳动,重视幸福,实现劳动价值中的应该与应该的统一,是劳动价值新时代的时代阐释。

关键词:

劳动力;价值;未来的价值;应该成为的价值;幸福;

价值观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创造人类历史和社会文明。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调节、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化。”[1]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劳动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行为,也是人类的主观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反映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上。劳动价值是关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的状态和程度的一般和基本观点。[2]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3]本文从现实和必要性两个维度概括了“劳动”的价值。“现实”是对事实的判断,即事实的陈述;“应该”属于价值判断中的标准判断,即价值陈述。[4]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劳动的真实价值,即劳动在现实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价值状态,主要表现在劳动的物质财富价值上;二是劳动的自然价值,即劳动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状态,即劳动的精神文化价值。从劳动的实际价值和应有价值两个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探讨两种价值的关系及其转化机制,对于探索新时期劳动价值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真实价值:劳动力获取的基本内涵

(一)劳动的实际价值及其内涵

劳动的真正价值是反映在劳动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价值状态。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财富的价值,即维持生存、创造价值和获得的感觉。

劳动的首要价值是维持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生存,这是劳动行为存在的客观基础。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劳动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大自然只能提供原材料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必须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生产方式,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为了生存和生活,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如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和其他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因此,人类最初的活动是生产这些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商品和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种维持生存的活动一直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活动。

劳动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表明,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因为它能够满足劳动者的谋生需要。这种创造性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发挥了作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配合,浓缩了普通人对商品的抽象“活”劳动。从劳动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只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的消费,而是通过抽象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工具,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6]

劳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真正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指人类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后的满足和成就。成就感是幸福的前提。在影响和制约获得感的诸多因素中,劳动价值的确认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有更多的利益感”,主要是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感到更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7]

(2)真实价值:劳动创造价值的经济基础

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种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是统一的,这表明使用价值是由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决定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商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人类社会劳动价值的结晶中。商品的价值或相对价格取决于社会认可的价值,即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每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在商品中消耗、体现和凝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相对价值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

商品中的浓缩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使得比较劳动者在生产不同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成为可能。人类劳动是多样化的,为了平等地交换劳动产品,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衡量劳动平等的工具,即“劳动产品等价客体的形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衡量人类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即人类的劳动消费。通过这个标准,劳动产品价值数量的形式就形成了。无论它代表什么样的商品或特定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的抽象劳动只要是在同一劳动时间单位内进行的,就应该被视为是相同的。由于商品的价值只代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因此,在一定的比例下,各种商品应该总是具有相同的价值[1]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创造的价值得到认可,为他们获得劳动报酬提供了合法性。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外部尺度。通过易货交换商品时,货币成为商品所有权交换商品价值的主要形式,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是通过商品价值的计算来确定的。从形式上看,资本家雇佣工人,工人支付一定的劳动量,资本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资本家平等对待所有工人。马克思指出,这种“同工同酬”的形式掩盖了资本家利润的本质,即资本家在支付劳动报酬后直接占有工人的剩余。资本家所拥有的劳动剩余是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即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所支付的劳动时间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看中了这种价值差异。……在这里,他是根据商品交换的永恒法则行事的。”[1]

(3)真实价值:

人们获得利益感的逻辑起点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让人民感觉更舒服”。党的第19次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要求,“让人们感觉更好、更快乐、更安全、更安全、更可持续。”[7][7]从语义理解的角度来看,“获得感”是指广大人民的收入稳步增加,在获得实际物质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公共服务。人民的获得感首先来自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获得,其次来自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以及社会发展成就,最后体现在人民实现自身价值和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会上。

关子说:“我以诚知礼,以食为荣,以衣为耻。”成就感是指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的能力。除了人民的劳动收入之外,还有各种具体的社会效益,直接回答了“人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能获得什么”、“人民通过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能满足什么需求”等问题。获得成就感的方向主要是保障和改革民生,强调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逐步实现全民共享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成果,提高社会供给对人民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获得感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幸福、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行路径。它还解决了人们对更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获得感”一词的引入正处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仍存在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二元分割严重、区域发展差异大等问题。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新标准,收益感不仅能够反映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所得,而且能够反映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总体情况。“让人民有更多的主人翁意识”表达了我们党积极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决心,体现了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强调政府责任的立场,与时俱进,了解时代的温度,增强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未来,成就感将成为人们评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效的重要指标,也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落地”的主要标准。

二。应有价值:劳动幸福的追求源泉

(一)劳动的自然价值及其内涵

劳动的自然价值不是反映劳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状态,而是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状态。与现实价值相比,自然价值是劳动的精神文化价值,它体现了劳动除了谋生以外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劳动的自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社会发展、追求幸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首先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几千年来,这种劳动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人类社会和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劳动使人类从无知的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现代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劳动的光荣和伟大的创造是人类文明和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依赖勤奋,但勤奋不依赖稀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创新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的创造,我们才有了历史的荣耀。这也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创造的劳动力。”[12]

人类幸福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是人类幸福的发源地。劳动不仅能满足劳动者谋生的需要,还能满足他们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的整体需求。生产劳动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并表达了他们所有的能力,即身体能力和智力[13]只有当生产劳动成为解放和发展人民的手段,而不是奴役、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手段时,生产劳动才会从劳动者的负担变成幸福和快乐,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幸福。

劳动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不再受到社会分工和相关职业、活动领域和活动结果的限制和操纵。人类能够真正控制自己的活动和结果,人类的基本力量能够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消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和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使劳动者获得体面工作和全面发展。”[12]

(二)自然价值:追求幸福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认为幸福不是预先确定的存在,也不是由空创造的,而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劳动创造的,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真实感觉。人类通过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创造人类世界,以证明人类的本质特征。人类劳动不仅是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超越外部限制的手段。“动物只根据它们所属物种的规模和需要来构建,而人们知道如何根据任何物种的规模来生产,以及如何将固有的规模应用于任何地方的物体。因此,人也是根据美的规律来构建的。”[15]

一般来说,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进而获得身心愉悦。这种经历被称为“劳动幸福”,它体现了努力工作与追求幸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16]劳动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主要手段。劳动幸福不仅包括个人感知的幸福,还包括实现人性的快乐。劳动本身带来了许多乐趣,例如收获的喜悦、认可结果的喜悦、尊重劳动的骄傲、和谐工作关系的喜悦等。这些认知是个人获得精神幸福的基础,这些认知是个人获得劳动幸福的组成基础。在劳动过程中,个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自己的存在。在这方面,马克思非常同意黑格尔的观点:“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的生产,或者是作为外化的人自己的生产。”[15]

实现人民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想和目标。用“幸福”来评价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福利,一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幸福”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和心理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用主观的“幸福”感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主观感受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当福利水平上升到一定水平时,物质生活的平等改善所带来的幸福就会越来越少。因此,在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后,有必要引入新的评价标准——“获得感”,以完善国民幸福感的评价体系。

(三)自然价值: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

劳动作为人类独特的创造活动,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劳动幸福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独特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本质表现,也是人们生活需要满足的源泉,是人们身心愉悦和幸福的源泉。马克思认为,阻碍人类通过劳动获得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异化劳动”,它扭曲了劳动的本质。只有扬弃这种错误的劳动形式,劳动才能成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表现,从而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社会认同和幸福生活的现实途径。

当资本支配劳动时,工资劳动反映了一种狭隘的劳动价值。工人只能获得劳动的基本物质价值,而失去劳动的享受和发展价值。资本主义劳动模式下的工人通常不认为劳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他会认为劳动只是谋生的必要手段。对这些工人来说,“生活从他坐在餐桌旁,站在酒店柜台前,睡在床上开始。”[15]因此,独立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和现实前提,也就是说,生产劳动是在有意识和自愿认知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在外部条件下被迫或强制进行的劳动或在生活压力下必须进行的劳动。只有在自愿自觉的劳动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社会价值,真正实现劳动的快乐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有赖于努力工作,而外部世界是人类劳动的重要对象,是人类改造世界、证明人的本质力量、证明人的本质特征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在劳动过程中,人类通过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特征来获得幸福。在劳动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异化劳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享受独立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幸福的最高境界。谈论没有劳动、自愿劳动和获得的感觉的幸福,幸福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劳动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一个人的身心可以充分自由地发展。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发掘自己的潜能,是为了体验生活的意义,获得自己的精神追求,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幸福。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多样化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诞生和演变过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现实世界是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础和基本要素。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感受幸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实际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劳动价值的时代解释

(一)“异化劳动”的扬弃:新时期劳动价值的必然选择

劳动,作为身体能力的消耗和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一种需要努力工作的活动,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把报酬看作工人劳动的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劳动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劳动已经成为对资本的依赖,并逐渐演变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本质是资本家利用雇佣关系强迫工人工作。

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异化劳动不尊重劳动,剥夺劳动者的尊严。异化劳动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社会后果。一是工人被迫无尊严地工作。在资本主导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中,工人必须出售劳动力以维持生计,并为资本家工作以换取劳动报酬。劳动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活动。恩格斯认为:“如果自愿生产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享受,那么强迫劳动就是最残酷和最侮辱人的酷刑。”[15]

二是工人对劳动的理解和厌恶劳动的变化。由于劳动者无法获得应有的劳动尊严,他们厌恶劳动,甚至憎恨或逃避劳动,认为劳动是一种低级活动,认为劳动者是社会的底层。对劳动的厌恶进一步异化了人们的劳动观念和观念,“强调资本胜于劳动”例如,在《1857-1858年资本与经济手稿》中,马克思分析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基本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只是谋生的手段,资本是积累财富、享受社会地位和获得社会认同的捷径。基于这一劳动概念的社会关系将偏离人性的轨道,从而将整个社会置于危险的境地。

当资本支配劳动时,劳动被视为谋生的手段,当劳动者拥有劳动自主权时,劳动不仅是劳动者的生存手段,也是生活的目的。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仅把自己的价值观浓缩成商品,而且把自己的精神元素注入商品。这种精神因素取决于工人自身的认知能力,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因此,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观应该扬弃异化劳动,把劳动者的劳动从谋生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让经济社会发展获得现实感。

(二)重视“劳动幸福”:新时期劳动价值的本质取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获得劳动幸福的途径,使他们处于剥削地位。劳动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方式,因而造成了痛苦的社会民生现实。针对扭曲的“异化劳动”劳动形式,马克思指出:“克服这一障碍本身就是实现自由,...这种自由在活动中看到的恰恰是劳动。”[20]在劳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是劳动的真正含义。马克思认为,实现幸福的途径是消除私有制,使工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放弃异化劳动的工人是自由的。工人对幸福的追求只能通过劳动解放来实现。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逻辑可以概括为“自愿劳动——劳动尊严——劳动幸福”。[16]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事业,特别是人的“劳动解放”,扬弃异化劳动,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扭曲的劳动模式转变为人的自愿、自觉、独立的活动,使劳动成为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认可、感受生活幸福的主要手段,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人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人们更多地参与劳动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这时,劳动价值已经从谋生阶段进入体面工作阶段。所有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得到充分尊重。不管劳动的性质和结果如何,承认和认可都意味着劳动是有价值的。只有得到社会认可和他人认可的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是来自天堂,梦想也不会自动实现。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永远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依靠努力工作、诚实工作和创造性工作。”[3]新时期劳动价值观中的“幸福”意味着人民的真正幸福。这突出了幸福的主观特征,即更高层次的集体群众的幸福,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劳动价值观。从眼睛的角度来看,实现劳动的幸福,就是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最现实、最迫切、最迫切的需要。从长远来看,要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制约人民幸福的制度问题,全面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真正有幸福感,有安全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真实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新时期劳动价值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劳动价值观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形成的关于劳动的本质、目的、意义和态度的基本观点和观点。一方面,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反映了劳动者的坚定信念,即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他们可以生产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评估,以满足他人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劳动价值体现在社会对劳动者个人劳动努力及其数量、规模、质量等的一种价值评价中。劳动力贡献。其目的是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至上、劳动伟大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在新时代,“劳动价值”也应该从现实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来理解。就实际价值而言,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财富)的主要本质,而价值仍然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也来自工人的创造性工作,而不是资本的运作和增值。他们充分了解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呼吁工人通过努力工作、诚实工作和创造性工作实现解放。在自然价值方面,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方式和本质规律,扬弃异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体验身心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存在。劳动的解放和自由本质上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舒适工作、体面工作、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劳动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汇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光荣劳动、伟大创造”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结束了,新时代也结束了.\"[23]就中国而言,新时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仍需要一个过程。努力工作、诚实工作和创造性工作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实践基础,也使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参考

[1] [8][9][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208;89;59;255-256。

[2]郭海龙,刘英。邓小平劳动价值观的起源、内涵及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 (6) :48-53。

[3] [22]习近平。在由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参加的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

韩东平。施然,冉莹,柯然——休谟问题的新思考。江汉论坛。2003 (11) :57-6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6]马克思。资本: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

[7][11]习近平。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赢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 [14]习近平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5-04-28) [2018-10-12]。111512074.htm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

[15] [17][18][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205;716;432.

[16][21]何云峰。从人性角度看劳动幸福[。江汉论坛,2017 (8) :49-53。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23]习近平。习近平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模范本科班的答复[。人民日报,201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