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什么是政治正确的?

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什么是政治正确的?

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

什么是政治正确的?政治正确性是现代思想政治研究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广义而言,它指的是在言论和行为方面迎合主流价值观、道德和舆论的有序方向,而不管客观事实如何。这意味着有一定的秩序,也就是说,规则和我

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

结合儒学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启示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客观理解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政治正确的?

什么是政治正确的?政治正确性是现代思想政治研究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广义而言,它指的是在言论和行为方面迎合主流价值观、道德和舆论的有序方向,而不管客观事实如何。这意味着有一定的秩序,也就是说,规则和我

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

结合儒学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启示

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范文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必须发挥引领时尚、育人、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强调自强不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更加鲜明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探索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契合点,推广深刻的理论,使之得到广泛认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儒家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智慧和才能。现代人本思想继承了儒家人本思想,同时又紧密结合时代的新特点和现实要求进行创新。这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思想源于夏树、伍兹《尚书》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五子之歌》中写道:“皇帝的祖先有四川,人民彼此接近,不能往下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基础是和平的”。这是迄今为止先秦典籍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道学者都提出了“重民轻君”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在民本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孔子,完善于孟子,而荀子理论上完成了儒家民本思想与封建专制的有机结合。春秋时期,孔子编纂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理论。他把伦理与政治结合起来,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以德治教为基础,德治互补,宽严相济。孔子认为,只有对人民实行善治,关注民生,珍惜人民权力,赢得人民的心,稳定人民感情,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才能实现长期统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良政思想,提出了“重民尊君轻民”的思想荀子用船和水来比较君主和人民的关系。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强调了人的权力的双重性。

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曾经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有许多局限性:第一,它被称为民本,实际上是君主的基础。儒家民本思想虽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民本”,它始终把维护封建统治作为自己的责任,是一种以执政为中心的行政战略和手段。梁启超指出:“儒家仁政民主思想的最大缺点是只为君主,不为人民”。二是用“德治”来拒绝“法治”。儒家民本思想把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础,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修身养性,重视礼仪教育。同时,统治者需要“修身养性”,提倡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实施只能由贤惠的君主和高尚的人民来实现。这表明这既不现实,也不是长期稳定的方法。第三,儒家民本思想中的“人”是主体和人,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全世界,莫非王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将人民视为国家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同等的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依靠群众,一切为群众,来源于群众,走向群众”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在1992年对南方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的满意或不满、人民的幸福或不幸福、人民的赞成或反对作为制定各项原则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追求崇高理想和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一切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吸收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人文观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世界物质统一的基本观点以及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渗透到社会发展理论中,突出人在自然中的决定性力量以及人对自身的理解和改造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国家、政府和社会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需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尊严,以确立人民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这些执政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民本思想的缩影。只有“重视人民”、“爱人民”,党才能永远保持活力,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二,坚持儒家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儒家和谐思想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它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家和谐文化总是试图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结构稳定。它主张平衡解决矛盾,寻求和谐,使家庭和一切繁荣,国家和和平。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儒家和谐。

儒家对和谐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和谐是最重要的”的和谐价值取向、“人与物和谐”的和谐生态意识和“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始终把握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社会各阶层关系。为了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我们必须始终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和平第一”的和谐价值取向。“礼貌的运用,和谐是珍贵的”(《论语·学与1.12》)。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儒家强调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身心的和谐。儒家思想认为,要实现心理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正义、理性、自我群体、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这样君主才能热爱金钱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他应该合理地选择欲望,控制欲望,少欲望,去欲望,甚至没有欲望。在追求正当利益和满足合理欲望的过程中,他应该妥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为一个人的安定生活找到基础。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儒家所说的“和平是最重要的”,绝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儒家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应该“和谐但不同”(论语鲁兹,13.23),尊重长辈、上级和权威,而不仅仅是“上级”,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第二,要“和而不流”(“礼与中庸”),尊重群众,尊重老百姓,尊重大多数人,但不要“违背世俗”。必须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品质,不要陷入“集体平庸”。要看到良性的四气,充分体现主体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实现“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倡导消除一切社会差异。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和而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和谐”,又要尊重“差异”。然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一个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诚实与博爱、活力、稳定与秩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2)“人与物和谐”的和谐生态意识。儒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张乐山音乐与水融合的精神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孟子曾经说过:“不违反农事,就不能在山谷里赢得食物。如果鱼和乌龟数完之后不能进入游泳池,它们就不能赢得食物。斧斤要时间进山,木头不能用。山谷、鱼和乌龟不能吃,木头不能用,是让人们健康哀悼无悔。保持健康和失去生命是无悔的,王道的开端也是”(惠亮王上1.3)。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还应解决外部环境的和谐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与和谐。

儒家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和“实现两个目标”的和谐思维模式上。儒家和谐思维不仅强调整体系统思维,而且强调思考问题时的动态平衡思维。按照整体系统思维,探索问题需要“研究天地,研究天地”,“接管人事”,“准备皇帝王之道”(淮南子,尧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天、地、人的因素,积极运用和有效利用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使世界万物尽其所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始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只有充分调整各种利益冲突,我们才能实现大发展。(1)“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系统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思想家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统一的,人和天堂一起构成了宇宙的统一整体。孔子说:

“天堂的话是什么?四的单词是什么?万物之词是什么?万物之道是什么?”“天”不仅是自然,而且天的基本功能是四季和万物的生长。“性”肯定了自然生命的意义。人和天空密切相关,密不可分。人类应该像对待天空一样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需要把握好和谐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和谐包括社会和谐、生态和谐和心理和谐。社会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心理和谐是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在这三个方面,社会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和谐观,发展正确的和谐思维,培养和谐精神;另一方面,在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问题时,要把和谐的概念付诸实践,把对和谐的理解转化为和谐的行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身心之间的和谐,建立和谐的自我、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和和谐的宇宙。(2)“实现两个目的”的和谐思维方式。《礼记·中庸》中有句谚语:“世界的伟大基础是实现和谐。天堂的地位是什么?万物皆有滋养。程颐说:“当你不偏不倚时,平庸是不容易的。中国人,世界的正确道路,平庸,世界的定理。朱Xi说:“中国人,不偏不倚,没有超越一切界限的名声,平庸、平凡、超越一切界限,而平凡的原则是命运的问题。”。儒家思想认为,人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应该有一个适度的点,也应该有一个适当的限度来满足所有人的欲望。人们应该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和儒家“实事求是”的主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文化的“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提出理解事物来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孔子在教导学生时,进一步提出了“知是知,知不是知,知也是知”的思想。他强调,他应该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避免一种不知道的虚妄气氛。毛泽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一步阐释了“实事求是”的传统命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次明确确立“实事求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并通过对毛泽东和历代领导人的阐释赋予这一命题新的思想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丰富和发展。客观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实事求是”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领导人民进行不懈探索和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否则,理论将失去其生命力和生命力,失去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而且汲取了各国文化的长处,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互补共生,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继续取得胜利。因此,研究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契合点,普及深厚的理论,赋予它们传统文化的语言色彩,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保持活力。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水平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薛龚雪。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6]江青。儒家思想的时间价值[。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