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书 >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政治经济学中以资本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政治经济学中以资本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

政治经济学中以资本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概括为“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经济学。《资本论》作为一部“历史书”,体现了“物质科学”的规定性。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历史书的“历史”在于确认描述的对象是“历史”——世界历史的生成规定性及其制约下的“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历史书的“书”是为了肯定学科工作的逻辑是“100”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简介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 1.《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基础、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发展趋势,从而从根本上澄清了资本主义。《资本论》第四卷关于逻辑问题的辩论突出了认知遗传学与历史和系统现象遗传学之间的工作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逻辑:史学2011-07《当代资本经济研究》第二卷逻辑:系统学2012-01《当代资本经济研究》第三卷逻辑:现象学。严格地说,资本是“十二史”:改造史一、改造史二和资本生产史;体育史一、体育史二、资本流通史;生活史一、生活史二和资本积累史;第一类历史、第二类历史和资本批评史 这表明马克思的航程是从“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 其内在方法与逻辑,《捍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纲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中“资本”第1卷的逻辑:历史成因,2011年7月《当代经济研究》中“资本”第2卷的逻辑:系统学,2012年1月《当代经济研究》中“资本”第3卷的逻辑:现象学,2012年经济评论。读完《资本论》后,我记得看到某个西方政治作家说过,集权和极权主义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专制,而极权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专制,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从内心认同这种专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资本统治的极权政权。

政治经济学中以资本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中以资本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概括为“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经济学。《资本论》作为一部“历史书”,体现了“物质科学”的规定性。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历史书的“历史”在于确认描述的对象是“历史”——世界历史的生成规定性及其制约下的“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历史书的“书”是为了肯定学科工作的逻辑是“100”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简介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范文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也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叫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的学术使命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堕落、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由此可见,《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也是一部哲学的著作,一部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意义的哲学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或“资本主义”应该是“什么”的逻辑视角来看,资本主义或资本逻辑不是资本正义的现实,而是资本异化正义的现实。从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理解的逻辑视角来看,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于能够满足剩余价值提取的资本逻辑。从“未来是什么”的唯物史观逻辑来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资本逻辑充分发展的现实。

关键词:首都;唯物史观;哲学逻辑;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以广泛的视角和丰富的描述来研究《资本论》。然而,到目前为止,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者仍然在问,为什么马克思突然从法哲学研究转向从基本哲学理论的角度研究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笔者认为,关注《资本论》的基本哲学问题,并不是否定或否定对《资本论》的其他观点,而是表现出学者对马克思原著的尊重,包括《资本论》,也就是说,不是有意无意地曲解马克思的原始思想。《资本论》不是从哲学研究(即历史唯物主义)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而是从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关联的角度深化了马克思的哲学研究(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资本论》中“资本或资本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和“未来是什么”的哲学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元问题。由此可见,带有政治哲学意蕴的《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资本论》。从对“资本或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理解来看,资本主义或资本逻辑不是对正义的现实实现,而是对非正义的历史书写。从对资本或资本主义“为什么是不公正的历史书写”的理解来看,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于从剩余价值中提取的资本逻辑。从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是什么”的理解来看,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资本逻辑的现实发展。

1。资本批判与资本逻辑的生命历程

在对《资本论》研究的诸多视角中,不仅有对《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且有许多理论观点可以表明《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苏联学者巴蒂什切夫在他的著作《资本论》(Das Kapital)中对《资本论》的哲学逻辑做了一个清晰的概述,这本书是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写成的。也就是说,巴蒂什切夫认为:“我们生活的历史条件...有越来越多的新特点。为了理解这些新特点,《资本论》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变得突出。它已经成为创造性思维辩证文化的源泉和新认知活动的范例。《资本论》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变得越来越有意义。”[2]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深化,即资本逻辑新特征的展现,资本哲学研究(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美国学者柯林斯和麦考夫斯基在他们的联合著作《发现社会》中指出:“马克思的哲学贯穿于他所有的其他著作。这种哲学以异化概念为中心,异化是人类历史的显著特征,共产主义是历史的终结和异化的解决办法。”[3]这种观点的逻辑非常清楚。《资本论》包含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就是说,《资本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消解资本逻辑的异化,证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简而言之,资本或资本主义是资本逻辑在特定领域的反应。换句话说,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资本逻辑,资本主义是资本逻辑的生活世界。

资本或资本主义是《资本论》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的问题意识。从对资本或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理解来看,《资本论》的回答是,资本或资本主义不是一种公正的实践,而是资本逻辑的不公正的生命历程。当然,一些学者不支持这一判断。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艾伦·伍德(Alan Wood)在马克思的《正义批判》中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描述给我们一种强烈的不公正感,这种描述本身似乎包含着不公正。”[4]在《正义论》中,约翰·罗尔斯在第一章论证什么是正义或正义的内在逻辑应该是什么时,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正义就是公平”的论断。罗尔斯认为,正义必须是公平的,也就是说,只有公平才能实现正义。罗尔斯的逻辑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是一致的,即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论》中工人在生产和生存中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准确地将《资本论》描述为一部批判资本逻辑不公正的作品。一些学者把对资本逻辑的不公正批判理解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我们认为,对资本逻辑的不公正批判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也是《资本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写的资本逻辑的不公正本质。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刻画证明了资本主义或资本逻辑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不公正,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资本论》表面上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通过对生产过程、资本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逻辑分析,揭示和批判了资本或资本主义运行背后的不公正,深刻揭示了经济背后的政治逻辑。基于此,资本逻辑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是经济逻辑,也是政治逻辑和文化逻辑。本文所描述的“资本逻辑”是指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即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资本运作逻辑。

基于《资本论》的资本主义逻辑研究

《资本论》之所以被视为批判资本逻辑不公正的著作,是因为《资本论》至少已经取得了三个理论综述。首先,从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逻辑前提的角度来看,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逻辑。就资本主义的理解而言,马克思认为:“所有新的和额外的劳动,只要它创造的价值不归结为工资,就将被表示为利润——利润在这里被理解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价值,资本主义不需要花费任何金钱,因此当然没有必要预先补偿资本主义的任何东西和任何资本。”[5]961马克思的观点非常明确,资本家将新增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归于他们的利润,而没有再增加工资,也就是说,这种新增劳动创造的“利润”被资本家自由占有,这种支配和占有工人自由劳动显然是不公正的行为。资本逻辑的营利性质是指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采取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等资本措施,尽可能地攫取剩余价值,以达到资本积累和扩张的目的。马克思指出“劳动剥削的程度、剩余劳动力的占有和剩余价值将会增加,特别是由于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的强化”[5]258,这缺乏正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李嘉图从未考虑过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有正确的直觉,他们知道对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一爆炸性问题研究得太深入是非常危险的。”[6]590马克思认为,不是像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这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知道剩余价值的秘密,而是他们尽可能避免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就是说,他们不能让绝大多数工人知道剩余价值的真相。第二,从资本逻辑和工人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看,工人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自由只能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从物理自由的角度来看,资本逻辑的营利性质只能将工人视为机器的一部分,即工人不能获得真正的物理自由或有权控制自己的身体。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是“资本,因为它盲目地无限制地追求剩余劳动,像狼一样迎接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界限,而且也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界限”[6]306。从自由逻辑的角度来看,资本逻辑的营利性质违背了基本的正义逻辑。约翰·罗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平等公民的自由权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7]4。我们可以将此视为正义的基本逻辑,因此在资本逻辑下审视工人工作日的延长,不难发现工作日的延长本质上使工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甚至无法控制更新和恢复活力所需的基本时间,从而使“人类劳动力由于被剥夺了正常的道德和身体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还使劳动本身过早和过早死亡”[6]307,即人们的自由在资本逻辑的规则下不能得到保障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罗尔斯的主张,即民事正义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逻辑。第三,从资本逻辑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来看,资本逻辑中的分配是不公平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所谓分配关系是适应和产生于历史上在生产过程中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人们在人类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处的关系。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从这一认识出发,资本逻辑控制下的收入分配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本质。也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生产在资本逻辑运行下所凸显的不平等也决定了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收入分配的性质也是不平等的。正如罗尔斯所认为的,“虽然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不需要平等,但它必须对每个人都有利”[7]67,也就是说,收入分配的绝对平等只能是理论上的。根据罗尔斯对这种逻辑的理解,资本逻辑的规则仍然是不公正的,因为在这种资本逻辑的规则下,工资作为工人的收入,实际上不能完全补偿工人自身体力的完全更新和恢复,也就是说,这种“不平等分配”并没有达到罗尔斯所谓的“人人受益”的目的,而是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形成的“不平等”。

二,“资本”与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界,血液和脏东西从头到脚滴在每个毛孔里。”[6]87这表明《资本论》阐述了资本逻辑缺乏正义的哲学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它是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来实现的。在马克思之前,不仅没有人能够发现剩余价值的规律——深刻揭示资本的本质,也没有人能够将资本提升到资本逻辑的哲学高度来理解资本,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通过分析商品、货币、工资、价值等概念和原则的政治经济手段,科学准确地解释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资本论》的诞生过程来看,《资本论》可以成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象征,这与马克思以前的两次精神经历密切相关。第一个主要的心理过程是马克思在年轻时树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17岁时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表达了他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的愿望。“价值理论是政治哲学的基础。价值是我们追求的。它指导我或我们做什么。指导“我应该做什么”的是个人价值,而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是政治价值“[8”。据此,马克思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并且应该把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作为他的政治价值和追求。第二个主要的心理过程是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不公正本质。面对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中的政治不公平,如莱茵省的森林盗窃案,马克思深刻地感到,他著名的资本主义法律知识不能确定农民在森林中拾柴的行为为非盗窃行为。各种社会现实迫使马克思从法哲学研究转向经济学领域,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发现资本主义的不公正逻辑。马克思发现,尽管“资产阶级在其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前几代人创造的所有生产力,甚至更大”[9]405,资本逻辑的不公正注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逻辑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马克思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的生产和流通,然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揭示始于对商品的分析。首先,《资本论》揭示了商品开发的秘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正是这种商品世界的完整形式——货币形式,它涵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私人劳动者与事物形式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揭示它们。”[6]93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解释了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秘密,即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条件是商品世界的性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被它完整的形式——货币——完全掩盖了。当然,如上所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未能揭开资本剥削的面纱,也未能对资本和资本主义进行最本质的分析和披露。不应该是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没有能力发现资本逻辑开发的秘密,而是那些经济学家不愿意揭示它们。第二,《资本论》揭示了工资剥削的秘密。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将第十七章的标题命名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这直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种判断的原因是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和劳动的区别,即劳动不等于劳动。在日常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看到的是,买方(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一定的钱购买卖方(工人)的劳动,也就是说,人们经常看到资本家平等地雇佣工人——花钱购买工人的劳动,而工人通过把自己的劳动卖给资本家而获得报酬,就像市场上常见的商品交换一样。这就预先假定了通过工资剥削工人的逻辑前提——工人出售劳动而不是劳动,因为劳动能力似乎不能以劳动以外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们只能看到工人的劳动。混淆劳动和劳动的后果是工资自然地被表达为劳动的价格。当然,工人经常在下班后得到报酬这一事实也很容易导致这样一种错觉,即工人通过出售他们的工作得到报酬,而工资是工人应该通过出售他们的工作得到的报酬。此外,工人通过加班延长工作时间或提高工作水平可以获得更多工资的事实也混淆了人们的判断,即人们被误导认为只有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是正义的原则。事实上,工资剥削的秘密在于“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和为一定数量的劳动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6]613。事实上,资本家只支付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第三,《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即马克思在论证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体过程中指出,资本的本质必然会促进资本的不断流通和扩张(再生产),即不断追求从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利润。换句话说,为了追求资本剩余价值的成果,资本家将不可避免地通过看似等价的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然后不断降低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或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此之后,继续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然后再把利润投入生产和交换,一个又一个循环。在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时,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运行机制和资本分配原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的相对过剩。例如,一些农民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降低牛奶价格,以破坏“剩余”产品。这不仅是驱动资本家贪婪的资本逻辑,也是追逐更多剩余价值的驱动力。1929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资本理论的正确性。施特劳斯在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总结了哲学逻辑,也就是说,他认为:“如果人们把获得关于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知识作为他们明确的目标,政治哲学就会出现。”[10、《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运行机制的不公平,即实现一个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因此,《资本论》必然是一本解释哲学的书,也是一本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书。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至今已有150多年了。自资本诞生以来的150年间,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资本自由竞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再到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巨大变革。这表明《资本论》中讨论的资本和资本逻辑发生了许多变化。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也引入了资本,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不再按照资本逻辑运行。为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剥削性质不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过时”和“资本论过时”的概念一度成为资产阶级学者的热门学术话题。资产阶级学者不断证明资本主义将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地。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已经摆脱了不可避免的毁灭的历史命运。那么,当代世界的这些变化能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吗?为此,中国学术界又掀起了一股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如南京大学“第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暨纪念《资本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中国特色的《资本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纪念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学术研讨会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南开大学《资本论与当代经济》。这些学术会议的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和其他观点。会议主题包括“21世纪的资本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等多个维度。这些会议讨论的主题、内容和结论都向人们传达了一个基本信息——资本并没有过时,中国的社会发展也需要借鉴资本的基本逻辑。因为《资本论》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著作,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扩张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正因为资本主义外部形态的变化,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断言《资本论》是过时的、武断的和不科学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再次强烈冲击了《资本论》的“过时理论”。出于这个原因,阅读《资本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甚至一些西方学者也试图找到解决资本实物资本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总之,《资本论》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逻辑,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它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掩盖通过工资购买劳动力、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等事实。也就是说,《资本论》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和揭示资本剥削秘密的著作,或者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资本论》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就不能过时。

三、《资本》与资本主义必然死亡的书写

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毁灭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9]413,这属于对意识形态和价值理想的追求。然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正是现代工业经历的周期变化使实际的资产阶级最深刻地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这种变化的顶点是普遍危机“[11”,它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论证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理解,16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大发展,必将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这个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是“人人自由发展是人人自由发展的条件”[9]422共产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频繁发生。就经济危机而言,危机经常发生在1900年、1907年、1920-1921年和1929-1933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了1964-1969年等世界经济危机外,各国都发生了各种经济危机等。经济危机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生产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也严重影响了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望。在进一步加剧社会冲突的同时,它也加剧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资本论》对此有一个前提论证,即资本哲学意蕴的概述——“资本已经成为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因为所有社会生产力的劳动似乎都不属于劳动本身,而是属于资本,而资本似乎是一种从资本本身发展起来的力量”[12。这也可以延伸到意味着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根源于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疾和不治之症。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一基本矛盾就不会消失,经济危机也会不断变化。

《资本论》被理解为一部蕴涵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不仅因为它解释了资本逻辑的不公正,而且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于压榨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灭亡的历史命运。1886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写道:“在大陆,《资本论》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6]34《资本论》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这表明了《资本论》对工人阶级的重要性。《资本论》之所以对工人阶级重要,不仅在于它的科学革命思想内容,还在于它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影响。从思想内容上理解,《资本论》是一个科学的革命理论。《资本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资本逻辑为中心,遵循唯物史观逻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体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等。《资本论》的革命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从不回避的阶级性上,还体现在马克思为实践自己的理论而积极参与工人运动上。自《资本论》出版以来,它刺激了工人阶级的觉醒,甚至推动了中国等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这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良,试图掩盖资本逻辑剥削的秘密,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步伐。从思想传播的角度来看,《资本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正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而且在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越来越认为这些结论是他们自己处境和期望的真实表现。“[13]德国汉堡出版的34版《资本论》不仅对德国的工人阶级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瑞士、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工人阶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资本论》不仅在[广为流传,而且在时间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写于19世纪中期的《资本论》是19世纪的精华,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其科学理性的思想内容,无力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它已经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空并且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它在20世纪甚至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资本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揭开了资本主义政治虚伪的面纱,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而且使其成为无产阶级打败资产阶级、帮助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哲学是思想反映的时代内容。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时代,发挥作用。在《资本论》的写作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一个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完成了它的原始积累,所以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时期已经成熟。马克思写了《资本论》,并断言:“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外壳是不相容的。这个壳要爆炸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即将敲响。被剥夺者将被剥夺。”[13]874这表明,《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描写资本主义灭亡的哲学著作。马克思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资本的秘密,科学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即将敲响,被剥夺者将被剥夺”的著名论断,准确地展示了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在科学分析商品及其性质、货币及其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分析了资本的积累过程。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讨论是第一卷乃至整本书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资本论》阐述了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资本开发的秘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者自由占有工人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只是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一种手段。其次,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稳定、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进一步公开化,被剥夺者将从独立劳动者转变为剥削许多劳动者的资本家。除了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因素,“资本的垄断已成为生产方式的枷锁,这种生产方式与这种垄断一起繁荣并在这种垄断下”[13]874,这时,“被剥夺者将被剥夺”。最后,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经济危机到一定时期和程度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资本形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在短时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人断言资本是过时的、不合理的、不精确的。这一点,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说过:“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一切生产力发挥作用之前,它永远不会消亡。然而,一种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将永远不会出现,直到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子宫里成熟为止。”[14]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通常需要很长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过程,即使是反复出现。然而,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摆脱不了资本逻辑产生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从而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灭亡。

参考:

[1]曹殿顺,卞薇薇。中国道路实践中的中国政治经济与中国特色经济逻辑——进一步探讨政治经济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理论讨论,2017,(6) :62-67。

[2]《资本论》哲学与现代[。孙月升,深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39-40。

[3][美国]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1-72。

[4]彭富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06。

[5][·德]马克思。资本: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德国]马克思。资本: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美国]约翰罗尔斯。[正义理论】。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91。

[8]姚大支。什么是政治哲学[。光明日报,2013年9月24日。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美国]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米】。李诗祥等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3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