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36850字博士毕业论文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及其结构主义研究的反思

36850字博士毕业论文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及其结构主义研究的反思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850字
论点:语言学,翻译,研究
论文概述: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90%以上的生活语言都因为“语言偏差问题”而被语言学界弃之不用(Ukoff1982)。创造性强的文学语言更是被看作语言偏差现象一一人们认为文学创作的世界毫无客观性可言,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相对于其他一些途径的现代译学研究而言,翻译的语言学途径研究‘在国内更早广为人知。上世纪80年代,EugeneNida等语言学派译论家的思想引入我国译学界,使人们在中国传统译论之外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促进了当时中国译学研究向理论化发展。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更多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引入,人们对该途径研究的关注和探讨不比当年,该途径的价值和作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个中原因复杂,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国内对西方语言学途径目前的研究状况认识不足或存在误解。这种情况使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语言学途径的学术价值,不利于我们把握正在发展的翻译学学科概貌,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在翻译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争论。 1.2相关研究的回顾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内译学界没有学者关注到西方语言学途径新发展。李运兴在《语言学途径的语篇转向和发展》(2005)一文简要梳理和分析了十几年来语言学导向译学研究状况,认为“语言学途径没有终结,因为它自身已有积蓄,源头仍有活水”(李运兴2005:74一76)。但因该文刊登在香港的《翻译季刊》专刊上,影响有限,未能为广大国内读者知晓。而有鉴于国内学界对该途径发展认识不足的现象,《外语研究》编辑部曾在2005年第3期上刊登《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一文(莫娜·贝克尔2005:52·56,节选并译自MonaBaker为《翻译研究国际百科全书》。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语言学途径介绍只能零星地从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文章以及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论著中得以瞥见。国内一些学者对国外语料库研究进行了及时的介绍,并有反思和自己的创新应用,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见柯飞2002;王克非2002,2004等)。许多学者也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开展了应用性翻译研究(如袁文彬2004;黄国文2004;张美芳2002,2005;司显柱2005等),其中的文献回顾部分涉及不少国外语言学背景学者的最新成果。不过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多局限于语料库研究领域本身的问题研究或仅对Halliday功能语言学、语用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展开探讨,无法使读者对语言学导向的译学研究有整体上的把握。 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以前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所谓学派或流派,一般指具有共同理论背景或者理论方法特征相似的若干研究者所形成的群体学派名称,它是在某种具有特征的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走向消亡时出现,体现一定的谱系特征。而一门学科内不同学派或流派的此消彼长、或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往往形成这门学科发展史的主要脉络。翻译学学科也不例外。由于根基的一部分深埋于语言学中,译学研究总是在自己跨学科的话语中不断使用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几十年来,译坛派系林立、百家争鸣,理论研究多元发展。在此期间,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或者本文所说的语言学派走过风风雨雨,在翻译学学科发展史上驻留了自己重要的印记。 2.1什么是语言学派? 什么是语言学派?从目前的资料看,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其都没有清楚的定义。在谈到流派或研究途径的时候,人们往往直接提到语言学派,似乎不必定义。相比之下,倒是其他流派,如文化学途径(文化学派)、目的功能途径(目的派)都有较为清楚的界定。对语言学派很难界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学途径本身的多元化。一方面,翻译现象复杂多元,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不完全一样。另一方面,作为其主要理论源流的现代语言学也并非单一性学科,其研究并非限于一个主题,甚至也没有一套完全一致的分析工具。几十年来,语言学不断跨学科化发展,因研究侧重不同产生了不少流派和研究导向,学者们甚至在一些根本看法上都存在分歧,如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对象究竟是ungue(语言,抽象的语言系统)还是Parole(言语,语言的实际表现)?而这种根本看法却与翻译的研究紧密相关,并导致语言学途径的译学研究事实上的内部分流:传统的语言学途径研究没有把语言和言语分开处理。一些学者虽然看到了真实翻译活动中的语言问题,但却又回到抽象的系统层面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法;而后来兴起的翻译话语分析研究却及其注重言语(实际语言使用)的研究,等等。为了区别于传统对比语言学模式的翻译研究,一些语言学背景的译学理论家甚至不认同自己的研究是“语言学”模式,并对其提出严厉的批评。 2.2现代译学理论的诞生:20世纪50一70年代崛起的科学派 2.2.1语言学途径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 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成因。二战后整个西方处于经济复苏时代,商业、科技高速发展,外交事物活跃,外交领域语言单一性(法语)被打破,工作语言呈多元化趋势,这都使得翻译成为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二战后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说20世纪前半叶,西方翻译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翻译活动和产品数量上,那么二战后西方翻译己经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翻译内容开始发生巨大变化。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并驾齐驱,甚至超过文学翻译的规模,这间接导致了译论研究的结构性变化:以往古典译论主要建立于文学翻译(包括宗教、典籍翻译)基础上,而二战后出现的现代译论多以非文学翻译为基础,强调翻译中语言研究的“科学性”。从以上因素来看,语言学研究途径的出现是时代和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2.2.2语言学途径的开启 二战后许多翻译研究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语言学理论去阐释翻译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如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系统功能理论等等。他们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给传统翻译研究注入活力,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史的理论层面,为后来翻译独立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理论因此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在60、70年代达到鼎盛状态。一般认为《论翻译的语言学层面》(1959)一文奠定了翻译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有学者,如德国认为翻译语言学理论发韧于1947年Nida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而Catfold、Nida等人提出的翻译理论成功地将“科学”的概念引入译学研究。Jackobson是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奠基人。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发现他的思想对语言学派理论研究乃至整个翻译研究影响深远:他在《结束语:语言学和诗学》(1960)里提出的著名的六要素及其六功能理论有力推动了研究语言的功能论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文本类型论、JulianeHouse的质量评估模式;而在《语言的两个层面和失语症的两种干扰类型》(1956)一文中他对人类言语中语言选择和合并两个基本层面的研究则启发了Maria介moczko创建翻译元换喻学理论。 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以前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132.1什么是语言学派?...........132.2现代译学理论的诞生:20世纪50一70年代崛起的科学派...........15第三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363.1语篇分析研究...........36第四章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转变的动因...........954.1语言学领域的发展:从“语言”研究到“言语”、“话语”的研究...........954.1.1语言学领域的语境转向...........97 结论 使一门学科所以成为该学科的本质性规定是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影响学科本质规定的还应包括该学科的研究方式。翻译研究领域中两大主流研究途径,即文化学途径和语言学途径,发展到今天,已在翻译定义、翻译规范、译本的规则格式、翻译伦理等地方达成不少共识,但在理论的重合之处并非完全相同,因为各自的理论来源和方法论视角是不大相同的。尽管如此,在采取批判的态度来研究翻译现象的立场上,语言学途径与文化翻译研究越来越倾向于一致。一些具有强烈当代意识的翻译课题被不同途径的学者共同讨论和关注,臂如意识形态、翻译伦理等问题。这些或许表明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某种合流的趋势。无论今后译学研究发展是否如此,我们都应该关注译学界不同研究途径之间的对话和争论,并由此考察翻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2.戴锦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代前言).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三联书店,2003.3.丁树德.浅谈西方翻译语料库研究[z].外国语2001(5):61一66·4.丁信善.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zl.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1):4一125.范样涛.描写译学中的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zl.外国语,2004(’):60一67.6.费多益.话语心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6):14-19.7.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顾钢.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可以对话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1一4.9.顾曰国.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当代语言学,1999(3):3-14.10.管音频.从发生学角度看语用学[J].外语学刊,2007(l):99一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