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265478字博士毕业论文文学互文单位的翻译表征

265478字博士毕业论文文学互文单位的翻译表征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5478字
论点:文本,表征,翻译
论文概述:

研究以互文性理论和翻译表征理论为基础,借鉴语言学、文论、交际学、信息学、语言国情学等学科知识,主要以俄罗斯、苏联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

论文正文:

导言

互文性理论内涵丰富,互文性现象历史悠久。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普遍,人类生活的符码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符码的世界,这直接催生了互文性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保加利亚裔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有感于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杜撰的。其界定是,“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文本)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编。”(王瑾  2005:28)这样互文性概念代替了主体间性,用来指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指涉、映射的性质,因此也可被称作“文本间性”,“间文本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互文性理论不仅可以作为方法论来分析文学作品,描述文学存在的特点,也可以作为认知论来确定现代人对世界、自身的感知。该理论自创立之初至今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使得互文性内涵不断深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文本修辞学,文化学到语言学,符号学,篇章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的文本空间越来越大:不仅仅包括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还吸纳了各种“所谓的”文本,进入了文本间相互影响的全球化进程。当今该词已成为批评词汇中使用最广而又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著名的普希金研究者伊丽娜.苏拉特甚至称互文性是“时代的瘟疫”,在俄语界亦有学者戏称之为“互性性”。“任何一个概念,使用时一旦在外延上不断拓疆,就一定会出现无力控制局面的情形,犹如再强大的帝国也会边境不平,再强大的磁场能量也会从中心向边缘呈递减状态。互文性也是如此。”因此互文性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比如互文性实质问题,互文性术语体系问题,互文性翻译问题等。 众所周知,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俄罗斯语言学家卡拉乌洛夫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交际比作运作的机体,那么为了保证机体正常运作至少应该满足五种基本需求:能量需求、运输需求、安全需求、生产需求和信息需求。而互文本在某种程度上为满足上述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在交际过程中保障能量需求,通过文本间联系为此文本补充能量。其次,充当搬运工完成运输任务,在不同时空间穿梭,运输不同文本的语言、认知材料。再次,在新的背景下关注互文本的理解和再现体现了安全需求。又次,嵌入互文本材料创造此文本的事实体现了生产性。最后,在新的认知空间通过文本间联系保证了此文本信息-认知需求。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互文性对于作为交际手段的翻译的重要作用。  1.  论文研究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研究以互文性理论和翻译表征理论为基础,借鉴语言学、文论、交际学、信息学、语言国情学等学科知识,主要以俄罗斯、苏联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把翻译看做是译语在译语文化,译语语境中表征源文本最本质特征的过程及其最终产生的表征文本,即译文本对源文本的表征。表征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交际过程,在表征过程中会受到源于作者,译者,读者,文本,环境等各方面的干扰而导致所传递源文本信息量不足、冗余,进而导致交际信道不畅,这就需要译者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各种干扰,保障、恢复信道的畅通,实现源文本内容信息、意图信息、风格信息和修辞信息的传递,顺利完成交际。众所周知,互文性是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作者一定的意图性,利于此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是互文性的存在,使得文学文本具有一种语义模糊美,结构形体美,语音声响美,形象塑造美,个性创造美。但同时互文性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干扰,尤其是语义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而翻译表征理论立足于翻译中干扰的排除,本着抓大放小,抓主去次,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原则关注源文本的关键信息,强调作者意图性,为互文性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总之,正确认识互文性是实现文学作品翻译表征的必要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大大损害翻译作品的表征力度,乃至造成误译。而互文单位是互文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互文单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表征研究具有迫切性。  第 3 章  翻译表征与互文性 ...........59 3.1 翻译表征实质........... 59  3.2 翻译表征的优势............. 60 3.3 翻译表征理论与互文性的契合 .......... 62 3.4 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宏观指导原则 ............. 64 3.5  互文单位翻译表征微观参考要素 ............ 73 小结 ..........89 第 4 章  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传译及其补偿...........91 4.1  信息损失原因........... 92 4.2  互文单位信息传译方法 ............. 103 4.3  互文单位信息补偿 .......... 115 小结 ........122 结语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主要是由语言体系、互文百科知识差异、作者意图引起的。 对于语言体系和互文百科知识引起的损失,主要的补偿方法有注释和改写。语义层和元符号层的互文单位在文本范围内通过外显法无法进行传递时,可以注释或改写,必要时去互文联系传递主要语义,以整体和谐为重。但元元符号层互文单位无法传递时应采用注释法进行积极补偿。注释是补偿互文单位翻译表征的有效方法,但也不能滥用,因为注释过多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影响文本的整体艺术美。在能采用文内外显法时不用直译注释法。互文单位翻译表征的三个原则对注释依然具有指导作用。改写中的文化替换法和增译法虽然能为译文增色,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应该慎用。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翻译基本原则:翻译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文化色彩浓厚的译入语词汇进行对译,以避免伪互文性的形成。其次,从转译和回译的角度来考虑,这两种方法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不可否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考虑,两种方法不失为促进成功交际的翻译方法之一。进一步来说,在互文单位翻译表征过程中,互文单位信息损失不可避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本对源文本的表现力度。故而,从文本表征的整体效果来考虑,本着“此失彼偿”、“此消彼长”的原则,文化替代法和增译法也不失为对互文单位翻译表征进行补偿的方法之一。 对于由作者意图引起的信息损失只能通过提高译者自身的互文能力来补偿。 译者互文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是分不开的。译者应广泛进行源语和译入语经典作品阅读。互文联系主要是此文本在词汇-语法,情节-结构,主题,风格上与前文本发生联系。作者常以先例文本、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或现象为材料,或赞同,或否定,或戏谑,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1] Venuti L.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 Interpretation [J]. Romance Studies, 2009(3): 157-173.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巴赫金[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波尔蒂克.《牛津文学术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曹明伦.谈谈译文的注释[J].《中国翻译》,2005(1):88-89.   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J].《中国翻译》,1995(6):7-10.   陈为艳.互文性与“博尔赫斯”的双向阐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陈洁.《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