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9334字硕士毕业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及对策

29334字硕士毕业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及对策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9334字
论点:倦怠,教师职业,职业
论文概述:

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但他们的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且尚未见对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问卷调查

论文正文:

引言: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十分一致,也没有关于高校中医教师职业倦怠的任何报道。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了解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师基本情况问卷和马斯拉克MBI量表对南京中医药大学22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中心组织的SPSS16.0进行了统计分析。
第一章
“工作倦怠”的序言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普鲁登贝和马斯拉赫等人提出的,普鲁登贝格认为,工作倦怠是指[对职业环境中长期情绪压力源的压力反应的综合身心反应。马斯拉赫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由三个层次组成的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首先,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nstion)是疲惫的个体压力的一个维度,表明个体情绪和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当这种疲劳感越来越强烈时,情感资源就像枯竭了一样,个人不能像以前那样给予他人关怀和情感;第二,人格解体是人际关系中一个枯竭的维度,它表明个人以消极、消极、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周围的人。他们不同情别人,甚至玩世不恭,把别人当成无生命的物体。第三,个人成就感的降低(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i),这是自我评价的一个枯竭维度,表现在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满意度降低,自我效能的降低,这往往使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无法感受到成就感,从而丧失了工作热情,不再努力参考资料:
[1]马斯拉赫c,杰克森se . mbi:maslast bornout inventory . palotato,ca: 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1981 .:45-53。

[2]弗罗伊登伯格,H. J .工作人员倦怠。社会问题杂志,1974,30 (1) :159-165。[/比尔/][/比尔/][3]马斯拉赫,谢弗利·韦布,莱特·M·p .工作倦怠。心理学年度评论,2001,52 :397-422。

内容:
中文摘要7-9
英文摘要9-10
第一章前言11-21
1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11-12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12-19
2.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分析12-16[/ Br/] 2.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16-19
3未来研究方向19 [ 2研究工具22-23
3研究目的23
4研究假设23
5研究步骤23-24
第3章研究结果24-37
1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24
2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比较24-25
3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比较25-26
4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5不同儿童状况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27-31
6不同工作性质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31
7不同课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31-32
8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32-33
9不同职称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33-34
10不同工作年限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34-37
第四章分析 1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分析与探讨37
2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分析37
3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分析37-38
4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分析38
5不同儿童状况教师职业倦怠分析38-39
6不同性质教师职业倦怠分析39
7不同课程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39
8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39
9不同职称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39
10不同工作年限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39-41
第五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41-43[/ Br/] 1全家齐心协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41
2更加重视学历较低教师的发展41
3更加重视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41-43
第6章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附录47-50
学术成就50-51
谢谢51舒特。托普宁。s,Kalimo。马斯拉赫职业倦怠量表——跨职业群体和国家的一般调查(MBI-一般事务)的因子效度。职业和组织心理学杂志,2000,73: 53-66。

您可能对医学教育论文有购买要求,请到医学教育论文频道选择:张小姐。金文吉。《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大连大学学报,2006,(03)。

[6]王立平,王婷婷。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玛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所学报,2006,(04)。

[8]刘新荣。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研究[。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所学报,2007。(04)。

[9]赵玉芳。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大学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04)。

[10]李书环、王燕、刘凤阁、宋会君。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11]李国强,金元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分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12]姚斌。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13]郑洁。南京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4]曹玉平,李怀祖。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江苏高等教育,2005。(05)。

[15]彭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职业倦怠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出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与效果,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一般职业倦怠相似。“厌倦教学工作,对学生态度冷漠,教学事故频发,如不按时上课,旷课,与周围人群疏远,与领导对立,辞职倾向或行为,甚至长期吸毒等。L4”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明显标志。
高校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研究发现,工作倦怠主要发生在脑力劳动者身上,尤其是那些从事人际关系工作的人。因为这些职业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这就是情感工作。人际压力有许多来源。经过多年的精力流失,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导致对人的冷漠态度和对工作消极态度的症状。高校教师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复杂脑力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它需要高度的投入和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教师的工作往往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进行的。这种专业特点很容易使教师在长期的奉献中消耗过多的心理能量,导致情绪衰竭,进而导致工作倦怠[#]。
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多,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很多。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和概括。
1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包括组织因素(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专业特征。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特点如下:首先,从教师职业发展、不同类型学校、性别差异和教育背景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等多方面考察其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尤其是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到不同类型学校,尤其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二是本土化趋势,包括测量工具的本土化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化。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学者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找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具体影响因素,并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一部分是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的理论分析,另一部分是对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2.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分析
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理论分析认为,一些外部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有较大影响,可以归纳如下。
专业特点。Maslach等人(2001年)发现,工作倦怠主要发生在脑力劳动者身上,尤其是那些从事人际关系工作的人。因为这些职业经常与人打交道,属于情绪化工作,有更多的人际压力源,多年的精力流失,对工作的热情很容易消退,然后对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并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5]。柯有丰等人(2006)认为,大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大学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高校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培养人才的脑力劳动,需要很高的投入和奉献精神。它也主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进行。这种专业特点容易使教师在长期的奉献过程中消耗过多的心理能量,导致情绪衰竭,进而导致工作倦怠。角色冲突。曹玉平(2005)认为,大学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一套“角色”(多重角色),包括教师、同事、父母、科技创造者、团队决策者等角色。当大学教师面对各种冲突的角色情景,期望做出不同的角色行为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导致工作倦怠。
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赵玉芳(2005)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巨大的身心资源。这种过度劳累会导致情绪衰竭。此外,他们的工作成果不会立即显示出来,这种延迟会损害大学教师[的成就感。曹跃质量(2005)认为,在高校不断扩招和任期、晋升条件等各种刚性指标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在苦苦挣扎,工作量普遍在增加。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具有典型的职业倦怠特征[6]。刘桂娥(2007)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如来自教学、科研、学历和教学评价的压力,以及社会因素,如来自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压力和来自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高期望的压力,[8]。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