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67588字博士毕业论文东亚货币合作研究

67588字博士毕业论文东亚货币合作研究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7588字
论点:东亚,货币,合作
论文概述:

本文是银行货币学论文,本文采用大量数据对东亚货币合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其自身特点,为构建东亚汇率机制和选择东亚货币合作方式提供依据。

论文正文:

第一章前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主题选择的背景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合作作为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桥梁,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和优化金融要素,充分发挥区域整体资金筹集和分配功能,已成为一种上升趋势。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潜在的机遇。然而,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和不利影响。只有加强经济合作,特别是货币合作,发展中国家才能改变这种不利地位。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在东亚迅速蔓延,给东亚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历危机后,东亚国家普遍认识到,单靠一个国家或地区无法抵御这样的危机。缺乏协调的汇率安排和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不稳定的根源,通过货币合作加强金融市场的稳定非常必要。危机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开始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和货币安排,协调成员国的汇率和货币政策,稳定汇率,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维护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增长。1999年1月1日,欧洲正式推出欧元,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为区域货币合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欧洲货币联盟货币合作的理论探讨和欧洲统一货币的实践都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欧洲货币合作的成功鼓励东亚国家加快货币合作的步伐。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东亚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启动了多层次的政府对话,使之制度化,并建立了亚洲债券基金,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东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逐渐趋同。但是,货币合作的基础仍然相对薄弱,不能完全达到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东亚货币合作也应遵循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东亚经济体应根据东亚现实,制定一个可行的、符合所有国家利益的长期货币合作框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通过总结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并试图找到一条更适合东亚具体情况的货币合作路径,建立合理的货币合作机制。

1.2相关概念的定义

1.2.1东亚

东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区域概念。它是东亚进入现代世界体系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走上国际舞台后产生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东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区域概念都是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旗帜下形成的。同样,东亚的概念也基于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共有的一些共同经济或文化基础。顾名思义,东亚是指亚洲的东部地区。传统地理被用来将亚洲分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西伯利亚,俄罗斯亚洲的一部分)。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东亚”一词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并趋向于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过去,人们使用“东亚”这个词就好像它有一个传统的范围——指的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东亚”一词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范围越来越大。

世界银行1993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将东亚的范围界定为“包括所有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泰国以东的中低收入国家,以及中国和泰国”。事实上,他们的研究只覆盖了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即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杨贵延等人认为,东亚应该是一个以地理位置为基础、以经济和文化相似性为纽带的地区。具体范围应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无论采用何种标准,这八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相似性方面都应该是东亚的核心。

罗荣渠称东亚为“太平洋亚洲”,指欧亚大陆太平洋海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包括亚洲大陆东部的大陆、半岛和岛屿。狭义的东亚是指中国大陆、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台湾岛等。广义而言,东亚包括东南亚,即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如果进一步扩大,它甚至可以包括南亚国家,即印度半岛。就东亚的重新崛起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朝鲜、韩国和前东盟五个国家。这基本上是受汉字文化圈影响的地区。另一方面,陈冯军认为东亚概念的内涵与“小亚太”概念基本相同。他指出,“小亚太”是指东亚,即大亚太和中亚太的核心部分。“小亚太”经常与东亚同时使用。它通常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日本和东盟国家。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3,其面积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10,其总经济产值约占世界经济产值的1/5。

第二章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货币合作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国际货币合作实践也不断深化。世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给国际货币合作带来了内在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合作开始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货币合作逐渐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焦点和热点。在人们对国际货币合作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从蒙代尔等人到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和欧元的诞生,今天许多理论家和实践者都在努力完善和发展货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

本章首先阐述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总结了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加入货币区的收入和成本分析方法以及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并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这为以后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本文考察了欧洲货币合作和拉美国家美元化这两种货币合作模式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货币合作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2.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2.1.1早期最优货币区理论

OCA理论是研究区域货币合作和汇率协调安排的理论。它从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利弊之争开始。20世纪5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领导的学者高度赞扬浮动汇率制度,认为固定汇率制度最终会失败。1961年,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发表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这意味着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有一个最佳的区域边界,这将世界分成几个货币区。各地区实行共同货币或固定汇率制度,不同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它是由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维尔莱特、陶尔和哈贝勒等经济学家发展和完善的。形成了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即通过单指标分析判断货币区的最优性。

2.1.1.1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

蒙代尔认为,最优货币区的主要优势是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降低国家间相对价格的不确定性。最优货币区的缺陷是,当经济遇到不确定的冲击时,需要降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此时将会出现大量失业。为了克服这些冲击,蒙代尔强调了劳动力高度流动的重要性。蒙代尔认为,最佳货币区的选择应该基于高度的要素流动。这种流动性取代了汇率变化,成为解决需求转移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的监管机制。

2.2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

2.2.1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践

2.2.1.1欧洲货币合作的演变

第一阶段是欧洲货币合作的准备阶段(1951-1969)。这一阶段始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结束于海牙首脑会议上的“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联盟条约》(以下简称《巴黎条约》)。该条约于1952年7月25日生效,煤钢合资结构于同年8月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建设从此开始。1957年3月25日,六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是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实现共同体的均衡增长。共同体将取消工业关税和数量配额,实行共同关税汇率和共同贸易政策。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统一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对国外征收进口差别税,设立共同农业基金。在交通、能源、渔业、社会领域发展和研发领域,不同程度地制定和执行共同政策。总体目标是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的自由流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迅速加强了欧洲内部的经济联盟,并增强了其成员国的竞争力。在货币问题上,成立了一个货币委员会,以解决与促进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有关的货币问题。货币委员会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然而,该条约没有对成员国的货币和金融条件作出有约束力的规定。它没有为货币合作制定具体措施和长期目标。这只是松散的政策协调。

共同体成员国中央银行委员会成立于1964年5月8日。一年后,这六个国家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该条约规定,从1967年7月开始,煤钢协会、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这三个机构将并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成立一个统一的部长理事会和共同体执行委员会。

美元危机的爆发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1968年至1969年,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的汇率波动很大,影响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六个成员国的货币稳定和在共同农业政策下建立的共同价格体系。这加强了各国之间协调经济政策和货币合作的要求。

第二阶段是欧洲货币合作的提议阶段(1969-1978年)。这一阶段始于欧洲共同体海牙首脑会议,最后是欧洲货币体系计划的出台。

1971年1月,卢森堡首相韦勒宣布了一项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它为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提供了十年过渡期,该过渡期分为三个阶段来实现欧盟的目标。基本思路是首先加强国家间汇率的协调,缩小汇率波动范围。进而实现各国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同,进一步稳定汇率。最后,将建立一个超级中央银行来发行统一的货币,以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三章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因素分析……39

3.1东亚货币合作背景……39

3.1.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39

3.1.2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44

第四章: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70

4.1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70

4.1.1东亚货币合作监管机制..............................70

4.1.2东亚货币合作互助机制...................73

4.1.3东亚货币合作的近期进展...................74

第五章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84

5.1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理论分析...................84

5.1.1传统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利弊……85

5.1.2汇率目标区理论...................87

第六章:东亚货币合作趋势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影响世界经济;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在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是东亚的经济大国,与东亚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并与其他东亚国家合作,在东亚建立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这对东亚国家和中国都有利。中国一直积极支持东亚货币合作。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有利也有弊。然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利大于弊。因此,中国应从长远角度出发,根据东亚货币合作的各个阶段制定战略战略,积极参与并努力推动东亚货币合作。

首先,本章对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指出从长期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收益肯定会大于损失。然后,分析了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过程和障碍,以及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战略对策。

6.1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

6.1.1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

首先,我们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需要与其他东亚国家的汇率相对固定,与其他东亚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一致,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人民币的流通不能只根据国内情况来决定,而应该根据货币合作成员的数量和经济规模来决定。即使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外部平衡而放弃内部平衡,而当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有很大的赤字,不能随意用人民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汇率工具来调整。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特别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明显加剧。广泛的金融危机和快速的国际传播的特点使得各国金融稳定的联系日益明显。一个国家很难单独处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所造成的问题。加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和劳动力的频繁流动,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目前东亚汇率制度与美元实际挂钩的内在不稳定性,加强东亚货币和金融合作是必要和紧迫的。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相关标准,在总结和回顾欧元区和拉美国家美元化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分析和论证,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初步分析了可能的货币合作模式,给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安排,并提出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趋势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本文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东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从单一指标来看,东亚已经具备了货币合作的部分经济基础,如东亚经济体之间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的逐步增加、不低于欧洲的贸易一体化程度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步协调。从参与货币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来看,东亚国家在参与货币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从整个东亚地区来看,货币一体化的长期收益高于短期成本。当然,东亚货币合作仍有许多障碍,例如东亚国家之间缺乏坚实的政治合作基础,东亚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东亚货币一体化缺乏一个中心国家,以及美国的阻挠。从东亚国家经济冲击的相关性来看,现阶段充分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有两个密切相关的次区域: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中国和香港以及台湾。在这两个次区域,可以首先开展小规模货币合作。货币合作的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实施。时机成熟时,两个子区域可以合并吸收更多的成员国,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货币一体化进程。

2.通过比较国际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单一货币联盟模式、主导货币联盟模式和多货币联盟模式的不同特点,结合东亚当前的经济发展,指出单一货币联盟模式和主导货币联盟模式不适合东亚货币合作,多货币联盟模式是东亚的现实选择。东亚多货币联盟模式的选择表明东亚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过程。因此,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东亚货币合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最近建立东亚信息共享和监测机制的安排;建立东亚汇率稳定机制的中期安排;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的长期安排。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