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9860字硕士毕业论文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效果综述

39860字硕士毕业论文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效果综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860字
论点:信息产业,电子,成都市
论文概述:

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理论做了充分的阐述,同时搜集了充分的资料对成都市的电子信息的现状有了了解,并根据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促进成都电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成都是四川省,也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都在一定程度上负责改善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成都需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承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良好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包括技术研发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因追求成本优化和拓展新市场而在空之间转移的机遇,通过相关公共政策进行各种形式的相关投资,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成都未来产业结构的改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本研究试图在充分分析成都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利弊的基础上,找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成都,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近年来,由于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对灾后重建的大力支持,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将目光投向成都。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越来越完整。成都有能力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然而,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的意义如下: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信息产业战略和功能部署区。作为成都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成都市政府和成都市委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虽然成都正在建设信息技术的“第四极”,但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1 .成都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地,其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2.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许多企业不愿在成都投资。3.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少,核心技术发展不明显,高端产品技术和档次竞争力不强,高端技术储备不足相当突出。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成都市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和构成没有统一的规范。尽管如此,国内外学者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定义和内涵、分类和特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本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在学术界有一点争议。2003年3月1日,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了《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产业,由许多操作过程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实现制作、处理、加工、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周伟(2008)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信息产业是开发、制造和销售设备和软件并提供信息媒体的产业。其核心是提供信息技术设备。韦嘉(2009)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分为信息设备、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信息设备电子信息产业是指面向信息存储、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分销和消费应用的信息载体产品、信息生产加工设备、信息采集设备、信息传输设备和信息终端设备的生产电子信息产业。

第二章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1.1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念
关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学术界仍有一点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3年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电子信息产业(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的集合,以实现制作、处理、加工、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电子信息产品包括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和软件产品。在传统行业,如手工艺品、服装、玩具和其他行业,劳动力被用来加工、转化和生产原材料。劳动力的数量和原材料的选择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原材料所拥有的价值和在产品中加工它的人工成本的表现。因此,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与传统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对劳动力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少。产品更多的是科技知识和高素质人才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主要生产要素是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因此,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技术和高人才。其劳动力主要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软件设计师等脑力劳动者组成,这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快速更新性和高附加值。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发展可以促进配套企业的发展。例如,它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此外,电子信息产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其集群发展也有助于内部教育培训和技术中介组织。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共享也可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空的聚集效应。大量专业化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在某个区域,灵活的劳动力很容易获得。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领域,劳动力可以共享,商品、服务、信息等市场或非市场可以在企业之间和各种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换。这种交流是一种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它将带来知识溢出效应,使企业增强自主生存能力,使企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即对市场上的新产品或变化的市场信号做出快速反应。此外,集群区域的企业和员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专业化和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相互信任、相互满足,需求成为该地区最有价值的资源。

第三章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26
3.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26
3.1.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态势........26
3.1.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分析........28
3.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29
3.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现状........35
第四章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及问题分析........38
4.1产业转移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贡献........38
4.1.1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要素注入效应分析........38 [/BR/] 4.1.2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效应分析........38 [/BR/] 4.1.3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效应分析........39 [/BR/] 4.1.4电子信息产业就业扩张的影响........39 [/BR/] 4.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难点........39
第五章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国外经验........47
5.1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47
5.2韩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47
5.3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48
5.4启示........49

结论

本文以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其次,分析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最后,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不足和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结果表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但在承接过程中仍存在产业支撑能力差、人力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就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而言,它具有竞争力提升效应、对外贸易发展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如制约当地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效应、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等。总的来说,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是正确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尽量减少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帮助相关企业和部门制定政策。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数据问题。一方面,很难获得电子信息产业更详细、更全面的数据;另一方面,《成都统计年鉴》有一个滞后期,相对较新的综合数据一般滞后两年。这使得我的研究在数据上有些过时。此外,我获得的一些数据标准并不统一,这也给我的比较分析带来了一些困难。
第二,产业转移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有许多影响因素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受我的研究水平和空间限制,我无法深入探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无法更全面、客观地研究产业转移问题。
第三,本文试图用产业转移理论来解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但这一切都集中在理论分析上。关于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过于抽象,空面广,定量分析较少,定性分析较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四,本文选取成都天府软件园和西部高新区的被调查者作为被调查者,被调查者比较单一,导致问卷的受欢迎程度不够,可能会导致调查中出现错误。这方面需要改进。

参考
[1]王小玲,彭云岩。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聚集研究[。当代经济,2005,(12): 53-54。
[2]黄水原大街。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社会科学评论》,2012 (6): 45-46。
[3]孙久文,胡安俊,陈林。中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12,(3): 175-178。
[4]陈伟。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 (1): 54-56。[/比尔/] [5]张婷。四川承接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及政策研究[。神州商贸。2009 (12): 60-61。
[6]邵春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困难[。中国科技投资,2006 (3): 48-50。
[7]雷志强。振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思考——全面推进“泛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接[。《经济和社会发展》,2005年。3 (12): 99-102。
[8]张琪。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互动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9(3): 47-51。
[9]李林,桂文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特征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 35-39。
[10]杨小兵李国平卢明华。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论坛,2004,(7):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