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65589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对非洲的支持模式及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综述

65589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对非洲的支持模式及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综述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5589字
论点:援助,中国,非洲
论文概述:

本文是非洲经济论文,本研究认为对外援助并不是孤立的外交行为,而是与援助国国内的发展路径紧密相联的,受到其国内发展历程和发展现实的极大影响。本研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论证。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一、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国际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相比之下,在此期间,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所有新兴国家中,中国增长最快,最具代表性。2000年至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随着国内经济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逐渐改变。重要领域之一是外援。

2001年后,外援、反恐、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四个问题。在援助领域,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国家开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逐渐从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这已经成为国际援助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在世界所有受援国和区域中,非洲已经成为传统捐助国和新兴国家共同关心的大陆。过去60年来,非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量援助,但它未能摆脱贫困,实现增长。它在全球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21世纪初,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地区。西方国家甚至认为非洲“无望”。然而,近年来,非洲已成为援助国最关心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一方面,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和自然资源储量正在增加,资源已成为所有国家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与中国自1990年代末以来对非洲的大规模援助密切相关。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仅规模大、增长快,而且在援助政策和行为上与西方国家存在诸多差异,这不仅是对现有援助体系的补充,也对其提出了挑战。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吸引力。外援已经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了解或学习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将中国崛起与对外援助相结合,从中国自身发展路径的角度研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政策、行为、特点和影响,完善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国际援助体系的变化以及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研究对象、意义和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

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道路表明,中国并没有遵循西方国家倡导的在发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新自由主义,而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即“摸着石头过河”。这条道路使中国在许多方面非常成功。例如,在减贫方面,中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9年的3,59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0.7%至3.6%,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减少极端贫困人口的主要驱动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的成就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他们希望从中国经济崛起的道路上学习一些经验,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例如,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援助都大幅增加。同时,中国经济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

从非洲的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蔓延开来。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也持续了60年。然而,在21世纪,贫困、战争和疾病仍然困扰着非洲,非洲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不断被边缘化。2000年,《经济学人》认为非洲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大陆。然而,2000年后,非洲的形势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率急剧上升,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甚至在援助、投资和贸易等许多方面成为其他国家最具竞争力的地区。到2011年,它还是《经济学人》杂志,该杂志将非洲评为冉冉的一个崛起的大陆。2013年,《经济学人》进一步评价非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陆。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非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变得更加密切,外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60年里,非洲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最大受援国。由于中国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发援会)的成员,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传统援助国家在某些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对非洲援助存在很大争议。西方媒体对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一直持批评态度,学术界对中国援助的系统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因此,与西方国家的援助相比,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援助的了解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弄清楚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和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和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的框架下,以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为研究对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内部因素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进而影响了非洲的发展。

第二章对外援助的理论分析

对外援助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除了国际关系领域,外援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国内学者丁邵斌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大国的对外援助。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相辅相成,为对外援助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本研究在国际关系的框架内研究中国的对外援助。本章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国际关系中的外援理论,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国际关系中不同的理论范式有不同的分析视角和对援助的重视。本章主要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三种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倡导的国家利益理论主要阐述援助国的根本动机;国内因素外化理论将援助国的国内发展和援助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援助行为本身。在国际发展理论中,依赖理论侧重于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分析“援助-援助”关系以及援助对受援国发展的影响。这三种理论并不矛盾,共同分析了对外援助中涉及的三个因素:援助国、受援国和“受援国”关系。本研究的分析基于这三个理论。

此外,本章还将简要讨论国际援助体系中外援有效性理论的发展过程。援助实效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从经济、制度和其他方面研究援助如何促进受援国的发展。近年来,援助实效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本章通过梳理援助实效理论的发展,为理解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节国际关系和对外援助

一、现实范式下的国家利益理论

国际关系的现实观点强调,在无序的国际社会中,即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要理性行为者。该国的主要目标是自身的安全和生存,特别强调权力在确保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它们权力的比较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保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利益的工具。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外援也很重要。汉斯·摩根索专门讨论了外援问题。他将援助分为六种形式:人道主义援助、生存援助、军事援助、威望援助、贿赂和经济发展援助。国家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和军事利益。尽管援助的形式不同,但任何形式的援助的根本目标都是维护国家利益。尽管人道主义援助和生存援助似乎是道德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但它们的本质也是政治性的,最终它们仍然旨在维持该国在现有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此后,沃尔兹进一步解释了国家利益理论。他把外援视为大国称霸的工具。不同形式的援助都是用来建立或维持世界秩序的工具。冷战期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美国和苏联在采取各种措施互相压制的同时,也积极拉拢第三世界国家扩大阵营。其中,外援是双方争取其他国家常用的重要手段。为此,美国发起了“马歇尔计划”,苏联发起了“莫洛托夫计划”。提供援助的标准基于第三国阵营,这充分和直接反映了外国援助追求国家利益的实质。

第二节国际援助有效性的理论发展

在对外援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援助实效理论发挥了指导作用,并从不同方面探索了提高援助实效的途径。最早建立的理论是基于经济理论,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分析援助的作用,强调援助可以补充受援国的资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些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和大推力理论。这些理论首先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哈罗德·多马(Harold Domar)的经济增长模型明确指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G = S/V),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储蓄率低,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罗斯托的五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直接指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前提是投资率/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这是经济起飞的整个经济增长阶段中最关键的一步。在霍利斯·切尼里·艾伦·斯特劳特(Holis Chenery Alan Strout)提出的两缺口模型中,主要有四个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储蓄、投资、进出口。然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的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这些理论进一步提出,国际援助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本,从而提高受援国的资本积累水平,弥补储蓄和外汇缺口,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

尽管大推力理论与上述理论略有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贫困陷阱”:低收入导致低储蓄,低储蓄导致低投资,低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从而陷入“贫困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跳出这个陷阱,它们需要外部世界的“大力推动”。这一大推动的内容是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经济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增长,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社会的援助可以发挥“大力推动”的作用。

上述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时国际组织提供援助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理论都强调外国资本对受援国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受援国的资本积累增加,就能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增长。然而,在实际发展中,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非常有限的作用。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没有像这些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实现。20世纪70年代,外援有效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并开始强调再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中国援非形成的历史和政策...................23

第一部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23

一.国际环境..............................24

二.家庭环境……27

三.中国对非洲援助政策的形成...................29

第四章“中国模式”与对非洲的援助……39

第一节“中国模式”:中国的经济崛起........39

第二节中国崛起背景下对非洲援助的发展……45

第五章案例分析:中国援助非洲的“安哥拉模式”.........67

第一节“安哥拉模式”的背景...67

一、中国与安哥拉的历史联系.........67

二.安哥拉的经济发展水平.........68

第六章中国援助对非洲发展的影响

援助的有效性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传统的救助制度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在过去的50年里,西方已经投入了2.3万亿美元的援助,但是仍然不能有效地改善穷人的生活。非洲逐渐变得“无望”。与此同时,外援也进入了发展瓶颈。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非洲的大规模援助给非洲和国际援助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关于中国援助对非洲的影响有许多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章研究了中国援助对非洲发展的影响,即讨论了中国援助的“安哥拉模式”的有效性。

在开始内容分析之前,我们将简要讨论经济发展的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传统援助国,其援助目标都是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衡量援助实效的标准,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经济增长通常是以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衡量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更广泛、更丰富和难以量化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从这一概念出发,援助除了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之外,还旨在实现许多其他社会和政治目标。在此基础上,本章从经济增长、社会和政治发展三个方面,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进程和模式,分析了中国援助对非洲受援国的影响。然而,中国的援助在经济增长方面最为突出,而其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本章将从中国与传统援助国的差异角度分析中国援助对受援国的影响,并探讨中国援助的不同影响。此外,分析还将考虑到中国自身发展通过援助对受援国的实际影响,即基于国内因素外化理论理解中国援助对非洲影响的深层意义。

第七章结论:“安哥拉模式”的再思考

在上述分析中,本研究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置于中非关系史上,探讨了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概念、政策和行为特征,并以中国对安哥拉援助为例进一步理解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本研究在充分理解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政治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援助对非洲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进一步深化中国自身发展对中国援助非洲的影响,在“中国模式”和“安哥拉模式”之间建立深厚联系。其次,讨论了中国对非洲援助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援助国和其他新援助国的挑战,以及非洲内部和中国自身发展水平的挑战。最后,分析了中国对非洲援助与现有国际援助体系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国际援助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中国模式”和“安哥拉模式”

21世纪初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研究逐渐增多,现已成为国际社会最热门的问题之一。“中国模式”一词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华盛顿共识”背道而驰,代表着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的内涵有许多争议,对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也有无休止的争论。然而,在西方发展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自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行为本身的意义是公认的。在外援方面,中国也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作为国际援助领域的新援助国,中国没有进入传统的援助体系,而是根据自身发展和非洲受援国的实际情况提供援助,逐步形成了中国援助的“安哥拉模式”。因此,本研究认为,战略层面“安哥拉模式”的形成可以视为“中国模式”在外援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就对外援助目标而言,中国和传统的援助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援助行为和政策方面,中国与传统的援助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与双方对发展问题的不同理解密切相关。西方国家认为制度建设是优先事项,良好的制度(民主制度)是促进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西方国家的援助强调它们在非洲民主社会和机构建设方面的努力,并通过附加政治条件帮助它们改善机构建设。特别是“9·11”事件后,促进世界民主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标。相比之下,中国主张经济建设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制度建设是以实现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起,中国的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中心”至今没有动摇过。因此,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也侧重于在经济层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不积极干预非洲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