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141610字博士毕业论文生态文化与民族生态意识塑造分析

141610字博士毕业论文生态文化与民族生态意识塑造分析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41610字
论点:生态,国民,意识
论文概述:

本文是在职博士研究生论文,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享有更好环境权益的根本要求,符合我国生态文明

论文正文:

导言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战争和社会动荡,人类对自然干预的规模和强度不断扩大和加深,使得最初的局部生态问题逐渐演变成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由于生态危机实际上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供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自然范围逐渐缩小,人类的实际活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根据现有的研究,人类本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不是工业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孤立问题。它们还与工业社会带来的一些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些文化和概念系统已经被科学技术放大,传播到全世界,成为流行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使得人类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人类缺乏对自然的生态意识。为了解决生态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概念和存在意识入手。
.........

2生态和文化生态转向

2.1文化视角下的生态
在自然基础上创造人类文化价值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人类活动不能破坏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自然界中许多价值观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这些价值观,人类就无法生存。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由植物光合作用引发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这个过程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的条件,是人类创造文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是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湿地、荒野和其他脆弱的生态系统表面上似乎对人类没有多大影响,但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已经达到了自然价值渗透到所有文化价值的程度,而所有人类文化价值的基础就是自然价值。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生态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消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必须建设一种新文化。

2.2生态价值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外部关系也有内部关系,而外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关系。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首先进行物质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是联系和自然最基本的纽带。人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只有当自然对象进入人类生产实践领域时,自然对象才有价值。例如,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实际关系的后果是,森林对人具有“经济价值”和“资源价值”。为了实现森林的这种价值,必须砍伐森林。只有这样,森林才能变成“木材”,进入生产领域,实现其经济价值。因此,生态的经济价值也可以说是一种“消费价值”。

3生态文化基础理论.......43
3.1生态文化概念.........43
3.2生态文化结构.........44
4民族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87
4.1民族生态意识的定义.......87
4.2民族生态意识现状……88
5民族生态意识塑造……99
5.1国家生态概念...99
5.2多维生态意识……107

6生态文化拓宽了国家生态意识的价值诉求塑造[/ Br/]
6.1塑造国家生态意识的目标
国家生态概念是以国家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为指导的生态文明的普遍而基本的观点。这是民族的深层生态意识。民族生态观包括生态道德观、生态美学观、生态法律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理念是个人生态素养和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体现。生态理念的确立有利于人们充分把握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激发人们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意愿,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前提。

6.2民族生态意识塑造的原则
民族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指明了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方向。然而,光有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生态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长期的过程,需要遵循某些原则。所谓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原则,是培育和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动态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内在生态学规律、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外在规律和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将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基本原则运用到生态教育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育原则。塑造民族生态意识的原则体现了民族生态教育的特点。坚持生态教育原则有助于协调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有助于协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助于实现生态教育的目标。
……

7生态文化取决于如何塑造[国家下的民族生态意识/br/]

最后,应不断加强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享有更好环境权益的根本要求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健全社会管理模式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制、制度和能力建设”环境非政府组织应该做好政府想做但还没有做好准备或没有精力做的事情,帮助政府解决一些与保护人民环境权益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关的重要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国际民间环保交流与合作,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良好经验,为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做出更大贡献。
……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