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1.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弘扬过去、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也在同样的张力下继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这有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深深融入人民几千年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

正确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最低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强调“为正义牺牲生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确保人民自由生活权利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主义的内涵和以前一样。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1.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弘扬过去、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也在同样的张力下继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这有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深深融入人民几千年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范文

摘要

近年来,习近平秘书长在一些重大国际场合一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他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当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政策目标,并写进了第19份报告。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强烈的理论辐射。它不仅对外交工作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也有重要启示。它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扩大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正确理解和处理追求人类共同利益与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坚持中国立场与维护世界愿景的关系。本文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我国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初步探讨。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拓宽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理论视野

“全球化”和“爱国主义”之间始终存在着持久而复杂的内部矛盾。根据列宁的经典定义,“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各自祖国被孤立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刻的感情”,这表明爱国主义感情的形成和巩固与国家间孤立的前提密切相关。然而,“全球化”打破了国家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的“隔离”,对当代民族国家的民族内涵、权力性质和民族认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长期以来全球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积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是要化解现代民族国家,也不是要摧毁个人的“爱、忠诚、保护和建设祖国的生活情结”。它是为了使爱国主义理论能够合理地避免某些狭隘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增强理论视野和模式。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合作共赢的利益观,有助于解决经济层面的国际争端,促进实践中爱国主义的形成,坚持正确的正义和利益观。众所周知,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层面的全球化。依靠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技术和现代交通方式,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实现了全球化运作。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爱国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过程要比理论层面的演绎复杂得多。这个过程打破了国界,促进了人类的团结。与此同时,由于其赤裸裸的资本逻辑和不公平的生产交换,它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同时刺激和增强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爱国神经。[1]这种充满矛盾的复杂局面反映出,长期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领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做出更符合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目标的新选择。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交往过程中遵循的“义利观”。他指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我们不能只追求“少为我,多为他人”的原则,也不能让你输了又赢,让全家人都吃得饱饱的。只有考虑到正义和利益,正义和利益才能得到考虑,只有正义和利益得到平衡,正义和利益才能双赢。《[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上述正义与利益新概念在国际交流中的创造性实践。

尽管“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在大小、实力和发展方面都有参与区域和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涉及每个人的事情应该由所有国家共同讨论和处理。“[3]只有让世界所有国家在平等和积极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进程,分享全球化红利,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才能努力促进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平衡的全球经济结构, 它们能否有效化解在旧的不平等经济秩序下感到被剥夺和压迫的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仇恨和敌对的全球化情绪,使爱国主义实践能够坚持正确的利益和正义观念,从而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存和共存的价值,这有助于缓解政治层面的国际安全焦虑,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绑架爱国主义。尽管全球化进程深受经济因素的驱动,但它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结构性变化,全球化也对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并标志着非全球化时代以空之间的孤立为标志的地缘政治格局的结束。[4]一方面,这种近乎“无缝”的现代交流模式模糊了国家间情感立场上的“朋友或敌人”界限。另一方面,它也破坏了由于时间空的巨大孤立而在各国之间自然形成的安全感——现代国家不仅必须在主权和领土等传统的国家安全领域保持警惕,而且还必须在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生态保护等许多领域加强预防。可以说,在全球化时代,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说,“开放”的敌人已经消失,“隐藏”的敌人几乎无处不在。震惊全球的“英国退出欧盟事件”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制定的一系列移民限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焦虑的压力反应。包括原本被视为区域一体化典范的欧洲在内,面对频繁的恐怖袭击,政治上的极右势力也异常活跃,反映了全球化在政治领域积累的深刻矛盾,事实上,全球化推动了许多极右势力的复苏。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会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失去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了避免陷入这种困境,一个国家显然不可能仅仅依靠自我孤立和自我孤立。“全球挑战需要全球应对,合作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的利益和关切,讨论规则,建立机制,共同应对挑战。”[5]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同甘共苦、共赢”的价值是努力建设一个高度政治互信、价值互信的价值共同体,寻求国家间更深层次、持久、相互信任的合作与发展。

在当前原教旨主义抬头、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国际社会缓解安全焦虑、寻求共同价值观、弥合利益冲突、实现共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制衡各种极端势力,防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爱国主义受到狭隘民族主义的限制和绑架。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追求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情感观点,这有助于促进文化层面的国际交流,并为爱国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保存国家文化载体。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意味着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这不仅包括物质和技术交流,还包括情感和精神共鸣。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孤立状态被所有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依存所取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已经成为公共财产。国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此世界文学是由多种民族和地方文学组成的。”[6]一个更普遍的观点是,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正是由于一些“国际通用”原则、规范、标准、习惯等。全球化使跨文化、跨国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形式和方法上变得更加可能。

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全球化本身造成的“全球化文化”对国家间相互理解和信任造成的意识形态障碍。埃及学者巴哈·丁认为这种“全球化文化”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文化,它提倡消费,为暴力铺平道路,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私,蔑视美国输出的众多社会价值观”。[7]这种文化以利益竞争为基础,以竞争取代合作,以霸权取代平等,以实力和输赢来评价成败。它缺乏意识形态来源的“人情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文化在“全球化”高速列车上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那些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达但国力薄弱的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入侵,使其原有的文化传统难以为继。

毕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它丢失了,它将切断精神生命线。”[8]因此,一旦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的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其形成和发展的精神载体,使整个国家陷入思想的真理空和历史的虚无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使用了“命运”这个词,它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揭示了世界上构成共同体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联系,即生与死、荣辱与共、团结一致。[9]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它是试图构建一种强调更多人文关怀、追求情感共鸣、促进国家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文化模式。只有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全球化文化”的指导下,世界各国才能积极融入全球化建设,同时充分保留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特色,从而为形成理性、和平的爱国情怀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

中国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但是爱国主义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古代封建社会的“忠君报国”,到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救亡图存”,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追求的“改革与发展”,都反映出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它展示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新节点,代表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新政治要求,极大地丰富和丰富了中国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拓宽了“中国梦”的国际视野,揭示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时代主题的国际主义内涵。对当代中国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中国梦”的核心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之中,是关于“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发展理想。同时,“中国梦”具有“内在的国际导向,其核心是国际主义甚至世界主义”[10]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只是对“中国梦”中固有的国际主义材料的确认。这种“确认”主要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进了“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有机统一。

具体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梦”既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不能在封闭的内部环境中实现。它必须在一定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它不仅需要与自己的历史发展水平进行纵向比较,还必须在横向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寻求最大限度的“国际认同”。因此,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国际场合都提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俄罗斯梦”、“美国梦”、“法国梦”、“亚太梦”和“中国梦”。在2013年访问非洲期间,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与国际社会合作,促进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想,并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这一观点的原因是为了澄清,“中国梦”不仅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梦一样现实合理,而且是全人类社会追求的“世界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关系。它使“中国梦”不仅具有增强自身实力、为人民服务的特殊性,而且具有寻求世界共识、为全人类发展服务的普遍性。它清楚地显示了“中国梦”的国际主义成分。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理性核心,深化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时代主题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强国,当代中国“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毕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并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微妙的影响。”[12]特别是在国家治理方面,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理论的基础是探索人际关系,而假定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化敌为友’的方法,而不是‘区分敌友’的知识。因此,中国的政治理论始终是伦理的同时,因为只有伦理的方法被认为最终解决政治困难。”

受这种高度整合的政治/伦理意识形态的影响,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家庭、国家、世界”三位一体的“血缘、文化、政治”统一体,通过分封制和忠诚的层次形成,[14]并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政治治理模式:即在积极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始终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虽然“道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和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的观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这一悠久的美德和政治传统密切相关——一方面,它打破了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主权等方面的客观限制。,从整个“人类”的角度重新定义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在精神气质上与中国古代倡导的超越家庭、种族和王朝限制的“以世界观世界”的政治哲学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生与死、互惠互利的突出伦理属性,又是互为特征的,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崇尚和谐共处、追求世界公共利益的政治治理目标。

“人类文明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有机、极具特色的内在联系,是当代中国政治领域深化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体现。“中国梦”在深化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凸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新。更重要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的高度伦理价值核心表明,在处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当今世界上的每个“民族国家”都不应该让国家成为一个没有内在价值优于个人的政治统治工具,而应该成为一个兼具伦理意蕴和人文关怀的民族文明共同体。在这个社区里,“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但它不是家,一个国家不是工具,也不是新的精神...它属于所有公民,并被视为每个人命运的一部分。”

这种超越无限制的国家理性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国家伦理观,不仅有助于解决国家间交流中的矛盾,促进国家间的合作,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在个人与国家的交往中,追求一种以中华文明为特征的中国式的团结国家,即“独立与团结,自由制裁,利己与爱他人”这将有助于中国人民形成一种深刻而理性的“人民爱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将极大地丰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重塑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实践模式

吉登斯在讨论全球化引起的人类社会“结构性变化”时指出,“全球化创造了具有更多反思性思维的公民,人们更加积极,能够反思他们所生活的世界。”[4]随着个人反思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爱国主义不仅触及“人民热爱祖国的河山、锦绣山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骨肉同胞和祖先的爱”的实证和事实层面,也触及对当前国家制度、政治文明、治理模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理性和价值认同和信任层面。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不统一、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我们所呼吁和倡导的爱国情感必须是一个既热爱“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又热爱“政治中国”的深刻、丰富、完整的情感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其强大的理论张力有助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摆脱其由来已久的历史烙印,实现新时代、新条件下实践模式的重塑和完善。

具体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这也有助于加快中国爱国主义基本模式从激情爱国主义向理性爱国主义的转变。作为一个近代遭受战争和殖民侵略的国家,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的过程中,历史上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传统。这种爱国模式充满强烈的危机感和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具有深刻而强大的情感能量。在“亡国灭族”的现代困境中,它为统一战线的形成、共同防御外来侵略和实现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由于这一爱国传统源于反侵略的历史任务,它在作为一个“受害国”出现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性和怨恨,因此,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任何涉及国家尊严或国家利益的小规模外部刺激都会很快激起广大人民的爱国神经,甚至变成非理性的暴力行为。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虽然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个民族或整个中国并没有真正走出近代的“弱国心态”。面对西方国家从物质到精神方面的强大包围,当代中国一方面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寻求其他国家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缺乏足够的发言权,它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国际秩序,并产生了一定的民族自卑感。因此,我们一直呼吁“理性爱国主义”,但事实上,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保证,理性与和平的爱国主义只能是不可能的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当代中国综合实力上升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当代中国已经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弱国心态,开始寻求更高水平的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过去西方文明主导的“零和博弈”思想,倡导“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交流新理念。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自觉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积极努力。它突出了“与中国一起看世界”的自信态度和进取精神,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的计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所说:“世界如此之大,问题如此之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计划。中国不能缺席。”这种态度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被动融入世界秩序到主动布局,我们将把自己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更深刻理解全球化变化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塑造理想世界秩序的可能性。”[18]这一事实直接反映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已经逐渐摆脱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悲剧模式,走向了更加理性、和平和自信的方向。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当代中国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这也是深刻理解新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发展要求的思想结晶。它固有地包含一种“世界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突破了种族、宗教、国界等的限制。它有助于避免狭隘、极端和封闭的民族主义内容对爱国主义的限制,从宏观上增强爱国主义理论的视野和模式。同时,它也反映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被动一体化到积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性转变,并积极为“中国计划”做出贡献。这表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在时代主题和实践模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科学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多重影响,使未来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实践更加适应时代和历史的新变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爱国主义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命题之一。

参考

[1]刘建军。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学与研究,2012 (4)。

[2]习近平。创造中韩合作的未来,为亚洲的振兴和繁荣做出贡献——在[首尔国立大学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7-5 (02)。

[3]习近平。走向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创造新的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3-29 (02)。

[4][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环球时报》中的民族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习近平。中国发展的新起点和全球增长的新蓝图——在杭州[2016年20国集团商务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6]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埃及]侯赛因卡米尔巴哈·丁。《未知世界中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Trans。朱伟烈和王尤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暨国际儒家协会第五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25 (02)。

[9]汪泽英。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本质和价值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9)。

[10]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中国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国际观察》,2014年(3)。

[11]习近平。永远做一个可靠的朋友和真诚的伙伴——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电子商务/其他]。

[12]习近平。青年应该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5-5 (02)。

[13]赵杨婷。《世界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徐吉林。现代中国的家庭、国家、世界和自我认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2015 (5)。

[15]徐吉林。家庭与国家:近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6]陈书良。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7]吴陶谦,杨凌俊。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大学理论前沿,2011 (10)。

[18]修远基金会。新全球化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201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