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 > 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如何理解绿色生态?

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如何理解绿色生态?

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绿色生态?绿色建筑的研究正进入深化阶段。早期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是传统的“适宜技术”学派还是强调技术普适性的高科技学派,都更多地关注技术层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技术上。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生态建筑的生态技术

原有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经济、低技术条件下,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生态化的目标。 然而,这类建筑的能效和可持续性并不理想,缺乏普遍性。 与此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 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 因此,应该认为现代生活,

如何理解绿色生态?

如何理解绿色生态?绿色建筑的研究正进入深化阶段。早期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是传统的“适宜技术”学派还是强调技术普适性的高科技学派,都更多地关注技术层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技术上。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生态建筑的生态技术

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范文

2.2。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本文目录导航:

[标题]生态技术在河南省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点击返回查看剩余6篇文章)

[1.1-1.3]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研究现状分析

【1.4-1.7】城市生态村建设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1)“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

[2.2]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2.3-2.4]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特点及意义

[3.1-3.3“城中村”改造现状及思路

[3.4]生态适宜技术落户豫北传统村落

[3.5]生态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机遇

[4.1-4.2]居住区规划中气候的利用与预防

[4.3“开放的态度”建筑单体设计

[4.4]土地和时间的“偶然性”设计

[4.5-4.6]传统材料和清洁能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结论和参考文献

2.2.1。生态适宜技术的理论演进

严格来说,生态适宜技术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技术理论和适宜技术理论。然而,在追求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技术理论和适宜技术理论有越来越多的交集,并趋于统一。生态适宜技术理论是生态技术理论和适宜技术理论的综合。

2.2.1.1,生态技术理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全球变暖、沙尘暴、烟雾和其他自然报复使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人类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达国家失控的经济发展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生了几起环境污染事件,使人类意识到自然报复的严重性。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为利用能源和控制环境污染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尝试。德国哲学家约翰内斯·斯特拉瑟(Johannes Straser)和克劳斯·特劳布(Klaus Traub)批评了只追求利益的现代技术,主张走生态技术之路。[21]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与发展问题被列为《21世纪条例》的重要议题,以就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生态技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股热潮。

生态技术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戴进认为,生态技术是一种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产技术。[22]吕燕和杨发明认为,生态技术是一种节约能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23]作者认为,生态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技术体系,其本质特征是减少生态破坏,优化整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学和现代科学的基础,是资源和能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2.2.1.2,适当技术理论

适宜技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许多学者的不断丰富,如表2-1所示,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合适的技术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时期和地区流行的技术理论,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心理和环境的要求。[24]并可适用于特定的使用环境,包括包括健康、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在内的物理环境,以及包括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经济、伦理和个人精神需求在内的社会环境。

表2-1适宜技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表 2-1 适宜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我国对适宜技术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北京宪章》中适当技术理论的理解涉及技术的多层次和复杂性。指出从技术的复杂性来看,低技术、轻技术和高技术各有特点。对于每一个不同的项目,都有必要选择一条合适的技术路线,寻求一种具体的集成方法,即根据当地情况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和创新各种技术。[26]

陈晓阳先生和钟德坤先生在探索当地建筑时,从环境、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了解了合适的技术。他们指出,适当技术的定义是针对特定目标的技术体系,能够与当时和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旨在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27]

吴梁勇先生在《广义建筑》中指出,“适用技术”是指符合国情并取得最大效益的各种技术体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应技术”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技术间”和改良的传统技术。[28]

徐志进先生更全面地定义了合适的技术。他认为,适当的技术可以适应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具体特点,表现出动态适应性,同时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体系。[29]

2.2.1.3,生态适宜技术理论

生态技术理论强调因地制宜的特点,以关注环境问题为目标,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技术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适宜技术理论是对技术与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各种矛盾的综合考虑,它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使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学”。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技术理论的重点是环境问题,强调发展是基于环境承受能力,而适当的技术理论主张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都应得到强调。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生态技术都是合适的,也不是说所有合适的技术都属于生态技术的范畴。然而,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代,两种技术理论越来越趋于统一。生态技术理论与适宜技术理论的综合是生态适宜技术理论形成的基础。它把“生态”作为技术的理想和目标,“适宜性”是实现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2.2.2。生态适宜技术的理论特征

生态适宜技术不是低技术和高技术之间的技术体系,也不是两者之间的折衷,而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与其他技术体系相比,据说能获得最佳综合效益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生态适宜技术的以下特点:

(1)绝对环境性质

生态适宜技术的提出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因此技术的选择应首先考虑保护当地环境。应用生态适宜技术也是为了追求保护生态环境的共同目标,促进人、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选择的经济

选择生态适宜的技术往往是挖掘当地和传统生态技术的潜力,并赋予它们新的技术表达形式。根据当地条件,选择符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低成本适宜技术反映了生态适宜技术的经济性。

(3)开发的适宜性

生态适宜技术侧重于挖掘传统技术的潜力和整合现代技术的成就。我们对传统技术的研究和理解正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无疑也在发展。当地的环境条件并不固定。很难将适当的技术定义为特定的技术。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体系。

(4)辨证的普遍性

生态适宜技术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最为协调。这是一项成熟且被广泛接受的技术,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同时,对于不同的区域,适当的技术有特定的区域。因此,“适宜性”通常适用于特定条件。

(5)升华的人性

生态适宜技术适用的具体区域条件包括自然和人类环境条件。生态适宜技术的应用不仅应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应满足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需求和能够适应当地习俗和习惯的空形式。此时,生态适宜技术已经从技术角度升华到人文角度。考虑到社会和人文的需求,生态适宜技术将有助于解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社区环境无特色、人际关系冷漠、忽视老人和儿童、人际交往越来越少等。[30]

2.2.3生态适宜技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生态适宜技术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技术,也是追求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综合理论体系。生态适宜技术体系的构建从自然、气候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2.2.3.1,《制度建设与自然》

伊恩·麦克哈格在《与自然结合的设计》中完善了生态规划的设计方法,称之为“白千层模型”。主要目的是分析场地相关内容的组成和分布,确定场地环境承载力,合理规划和利用场地,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留有空空间。我们应该把人类和建筑视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大自然蕴含的潜力。同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视对自然的破坏,把自然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础。

2.2.3.2,系统建设与气候

1963年,v . ogoya在他的著作《设计与气候相结合:建筑地域性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规划与设计应该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注重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规划和设计应首先满足人类舒适的需求。建筑作为人类和气候之前的“过滤器”,是人类与外部气候相处得更好的产物。正如g .布罗德彭特所说:建造房屋的基本原因是改变大自然赋予的气候,方便舒适地进行所有人类活动。所有建筑都必须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人类需求和特定地理气候之间的和谐。[31]

拉尔夫·厄斯金说:“如果没有气候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结合气候构建系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气候的变化,构建应急建筑理论和设计策略,研究建筑如何动态适应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塑造建筑,可以说是建筑中气候的创造性表达。哈桑·法西(Hassan Fassi)提出了干热气候下建筑对气候影响的七个方面。瑞典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采用球体、厚壁和封闭结构,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寒冷气候对建筑的影响。简而言之,制度建设与气候的结合是气候有利因素的“利用”或气候不利因素的“预防”。

2.2.3.3,制度建设与语境

生态适宜技术的特点是根据当地条件调整措施,其中\"土地\"不仅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还包括对当地环境的继承。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筑空的继承和再利用,传统建筑空的生态效益,以及建筑空作为承载习俗和习惯的舞台的作用,例如科里亚建筑中的“对空空;第二,继承、完善和表达了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施工方法。例如,哈桑·法西(Hassan Fassi)从当地埃及文化中寻求灵感,通过重叠的方法开发穹顶建筑技术。第三,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再表达,建筑材料的外部性能可以满足当地特色的审美需求,如王澍的《瓦窑墙》。

2.2.4生态适宜技术的理论应用

实施生态适宜技术可以使建筑活动与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分析生态适宜技术的应用实践,对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以下是生态适宜技术在住宅区和单体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2.2.4.1及居住区的应用实践

(1)东京石头沟区深泽环境共生居住区

环境共生居住区设计的初衷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能源危机所做的尝试。如图2-1所示,东京石天沟区深泽环境共生居住区是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社区活力建设方面的经验为今后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

在居住区规划之初,确定了保护和重建该地区原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理念和态度。居住区应考虑在周围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在保护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同时,应通过建设生态走廊,建立居住区与周边水域和公园绿化的联系,为周边生物提供持续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来看,北侧相对封闭,以减少秋冬季西北风对建筑群的影响,南侧稀疏布置,以缓解夏季向南盛行的风。在自然利用方面,通过住宅区道路和建筑单元通风井的布置,可以有效促进建筑群体和建筑单元的自然通风。积极利用太阳能为当地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能源;通过雨水储存灌溉和地面材料的选择收集雨水用于再利用;对于废物的处置,一方面考虑分类处理,另一方面考虑回收利用。同时,鼓励居民参与住宅小区的整个建设过程,不仅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图 2-1 东京世田谷区深泽环境共生住宅区

图2-1东京石头沟区深泽环境共生居住区

(2)延安枣园村绿色住宅区

Xi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主持了“黄土高原新窑址建筑”项目。通过总结传统窑洞民居的生态经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结合的生态适宜技术为工具,构建了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型绿色窑洞民居建筑体系,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原有村民的居住环境。

其中,延安枣园村绿色住区实践中,总体布局运用整体理念和动态思维对整体环境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如图2-2所示,施工队位于北侧山坡上,南侧四川土地用于耕作和土地有效利用。尊重传统生活方式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建设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功能分区;通过不同群体的合理布局,形成了丰富的群体窑居外部形态。它为住在新窑里的村民提供了更方便的生活条件。

图 2-2 枣园村断面示意图

图2-2枣园村剖面示意图

单体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适宜技术,从人体热感觉、窑洞热环境、空空间与平面、结构与材料等方面,使新窑洞建筑以较小的能耗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达到生态视野下传统窑建筑的再生。如图2-3所示,通过窑房平面功能布局的重新整合,不同平面房屋空在阳光侧采用直接或间接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从改善窑房空不利的采光通风条件入手,在建筑设计中引入通风竖井,合理组织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改善住宅空的通风照明条件;建立室内外物理环境监测系统,有效调节窑室热环境。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在庭院里挖一个地窖,与室内墙壁上的排气扇相连。地热和地热冷却技术用于调节室内温度环境。

图 2-3 新型窑洞建筑设计原理图

图2-3新窑洞建筑设计示意图

建筑大师在2.2.4.2和住宅层面的应用实践

(1)哈桑·法西注重传统生态适宜技术的再表达

Fassi以改善人类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主张用较少的投资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适用性的建筑作品。他的设计摒弃了国际建筑的一贯风格,沉淀并升华了传统建筑文化。致力于探索传统伊斯兰埃及建筑的设计特色,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创造符合当代美学的本土建筑词汇。在建筑设计中混合和重建这些元素,创造出一个具有埃及特色的现代建筑,易于识别。它的住宅设计也是如此。

图 2-4 通风冷却装置的应用

图2-4通风冷却装置的应用

传统生态技术的挖掘、改造和应用一直贯穿于法赛的建筑实践。他提倡自然通风、使用当地建筑材料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法赛改造后,埃及传统住宅中的风塔通风效果更好。如图2-4所示,改造后的风塔上部通风口适应主要风向。风吹进风塔后,通道中的湿木炭被冷却,并进入房间排出室内热量空。

Fassi一直在努力发现和使用当地的材料。他重申了土坯砖的价值,并利用土坯墙强大的蓄热能力建造了符合埃及干热环境的建筑。他用泥土和稻草做轻质砖,用廉价灰泥做土坯建筑。并通过优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如木窗帘、防风窗、拱顶、穹顶等。,它们在住宅中的生态性能就可以发挥出来。

(2)科雷亚生态适宜技术空

在印度建筑发展的道路上,查尔斯·科雷亚一直致力于将印度建筑推向世界。他结合印度的气候条件,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从印度的当地文化出发,向印度带回了新思想、新想法和新方法,诠释了富有诗意的印度新建筑。在生态适宜技术的应用方面,在住宅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以下表现形式空。

图 2-5 管式住宅剖面

图2-5管式住宅剖面图

图 2-6:帕勒柯住宅

图2-6:帕莱科大厦

a)管状外壳空

管状住宅的概念源于对封闭基础环境的解释和对场地气候条件的考虑。如图2-5所示,管式住宅采用两块低成本剪力墙作为承重结构,通过屋顶天窗、高侧窗、内庭院、两层跨度空空改善室内环境。新鲜的冷空空气通过可调百叶窗从建筑物底部吹入,室内的热空空气沿着倾斜的屋顶爬升,并通过天窗排出房间,从而在连续循环中改善室内气候条件和室内舒适度。

在管状住宅空概念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发展了倒金字塔形截面结构,如图2-6所示的帕莱科住宅。住宅设计为南北方向的三个相邻隔间,室内空在夏季设计为金字塔形截面,以增强烟囱效应的通风效果,减少室内空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相反,室内空房间在冬季设计为倒金字塔形截面,以扩大建筑空房间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接触面积,并有效利用太阳辐射能量。

b)介于空空

在印度传统建筑的设计和与湿热地区的斗争中,它对空空具有重要意义。在科雷亚的住宅设计中,房间空空,无论是南可乐马住宅的小庭院房间空还是塔拉集体住宅的公共交换房间空都被赋予了新的高度。空空之间的气候调节不仅增加空气流和调节湿度,还诠释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反映印度传统空的价值。

c)温跃层空

在多层或高层住宅建筑中,高架跃层空房间作为花园平台引入,是室内空房间的延续,也是室外客厅。跳楼空房间特别适合高温高湿的印度。如图2-7所示,赣城张家公寓二层阳台扩大了室内视野,增加了建筑的采光面积。高度差用于定义空,这减少了用于定义空,并有利于室内空的循环。同时,在高层建筑中,温跃层空充当室内和室外气候空之间的缓冲,并通过自身的缓冲功能降低室内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从而增加建筑的应变能力。

图 2-7 干城章嘉公寓局部剖面

图2-7赣城张家公寓局部剖面图

d)增长空

科雷亚在他的设计中广泛使用了生长空的概念,即先确定一个基本的组成单元,然后将庭院周围的组成单元排列成一个建筑组,然后将更高层庭院周围的建筑组组合成一个区域。这为建筑和群体提供了增长的可能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复合建筑空如私人、半私人、半开放、开放空房间,增加了建筑空之间的等级感。这一设计理念已应用于贝拉布尔和泰坦新城的低收入住宅小区规划中(图2-8)。

图 2-8 提坦新城规划总平面

图2-8泰坦新城总体规划

科雷亚一直致力于将传统和现代融合到持续创作中。他毕生致力于设计适合印度气候的生态建筑、符合印度传统的现代建筑和具有印度特色的世界建筑。他挖掘了传统生态技术的潜力,在现代设计中再次表达出来,创造了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形式。这种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在“城中村”改造中借鉴。

(3)生态适宜技术在杨经生物气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杨景文试图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在住宅设计中,首先考虑生物气候的优先性,遵循低能耗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尽量减少建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杨景文住宅设计实践中,对于热带地区,应用生态适宜技术的设计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气候缓冲区的建设、庭院绿化系统的设计和通风系统的设计。

创建气候缓冲区

由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杨景文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功能区创建了气候缓冲区,以减少周围环境对建筑的直接影响。

尽可能将底层对外开放,以适应基地的自然通风需求。将服务区放置在建筑物空周围,尤其是建筑物的东侧和西侧;注意建筑第五立面的设计。为解决屋面吸热问题,屋面设计为双层结构体系,杨景文自住双屋面设计如图2-9所示。

图 2-9 杨经文自宅

图2-9杨景文的家

b)庭院绿化系统

注重庭院绿化系统的设计,为用户提供公共通信室空,促进空空气流通,降低建筑能耗。在充分发挥植被美学、生态学等方面价值的同时,城市也考虑到建筑的绿化意义,影响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小气候,通过绿化系统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自然通风系统

无论是“双层皮”外墙的设计,可调阀通风管、挡风板等元素的应用,还是翼墙和通风开口的设计来引导气流,目的都是将自然风引入建筑内部,通过自然通风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小气候,给建筑使用者带来更舒适的感受,促进建筑、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尽管杨景文的生态适宜技术战略具有特定的地域特征,但他的生态设计思想是普遍的。他的努力向我们表明,生态设计不是教条主义,不是某种风格或流派,但确实是可操作的。其他山的石头可以用来攻击玉。通过杨景文的设计实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适合本土的现代生态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4)谢英俊的地方生态适宜技术实践

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谢映军及其工作组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从环境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日益突出的矛盾的角度,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实践,探索了适合中国农村矛盾现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他们的工作暂时搁置了形式上的推测,消除了美学上的障碍,专注于当地常见材料的建筑研究,如木材、石头、土壤、草、稻草等。协调当地建筑技术,通过简化设计和施工方法,使普通劳动者能够完成施工。[32]

地方生态适宜技术的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倡导“开放”建筑的设计理念。“开放式”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可改变的支撑系统,通常是木结构或轻钢结构;另一部分是可变填充系统,可由土壤、石头、木材、稻草、麦秸等组成。“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开放性可以与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很好地联系起来,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充分表达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特征,实现结构、材料、空、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和谐统一;第二,通过填充系统的弹性调整,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适应各种空变化的可能性,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个方面是共同建造房屋,反映生态适宜技术的普遍性。顾名思义,一起建房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人一起建房。建筑师掌握总的方向;熟练的工匠完成特殊的工艺方法;助教和学生帮助建立、学习和推广知识。建筑工人可以是当地村民、失业青年或有社会问题的人。总之,一起建房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并教会他们生存技能。这种施工方法非常适合在“城中村”改造中推广。

2.2.4.3应用实践和生态适宜技术对“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义

生态适宜技术在居住区和单体居住建筑中的应用与实践,对“城中村”改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城中村”改造的最终形式是居住区。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居住区和个体居住建筑的角度考虑“城中村”改造与环境的关系。其指导意义有几个方面。

在思想层面上,在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城中村”改造应考虑新建社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环境层面上,“城中村”改造中的新建社区应考虑保护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还应考虑与周边生态系统建立有效联系,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规划层面,“城中村”改造应认真研究选址条件。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建筑群体和绿化系统,有效利用场地环境条件,避免不利影响。

在个体层面,城中村改造中的个体建筑建设应采用自然通风、缓冲层建设等合理的生态技术。,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在资源层面,可再生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雨水等。,以尽可能减少施工和运营期间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在材料方面,应注意挖掘当地传统材料的生态和美学潜力,并根据当地条件和回收利用原则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在建设层面,鼓励居民参与整个过程,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新社区,同时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