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5字开题报告建筑设计理论论文开篇范文——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乡村建设策略与方法研究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5345字
论点:乡村,营建,研究
论文概述:
本文为建筑设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为例介绍了建筑设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农村建设策略与方法研究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在我国宏观调控的发展模式下,农村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通常被称为“新农村建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村发展就一直列在我国的重要议程上。改革开放后,随着1984年中央政府“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及中国工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历了一个发展重心从政治转向经济,再从经济转向综合的探索过程。根据熊凤水的“流变白话:移植?”消化?从1949年到1978年,为了稳定和调整农村社会状况,中国在农村土地、户籍管理和人口迁移、粮食收购和供应等方面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革。通过土地和户籍制度,农村人口被限制在城市以外,城市和村庄的区别在于户籍地位、就业权力和行动自由的政策。这一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和政府宏观调控特征。同时,这一阶段也初步限制了中国城乡的二元发展。从1979年到2000年,中国进入了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分别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通知》(1980年)和《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1982年)。实行土地国有化,发展承包生产责任制管理。在此期间,仍然对农村人口的移徙和就业实行相对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农村青年重返就业。例如,《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通知》(1981年)、《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流动的紧急通知》(1989年)、《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0年)、《关于招聘技术岗位人员的规定》(2000年)和各省市实施的地方劳动力管理办法。通过“三农”规划指标,限制农民工的总数和类型,建立职业资格门槛等。,限制农村人口外出,使村民可以“不离家”就业,城镇招工“先在城镇,后在农村”。在此期间,农村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村封闭性,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学科理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通常很难被单个专业人员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时,应注意该理论的普遍性和广泛接受性,并注意该理论在空之间的客体操作中的具体实施;定量研究需要相对大量的成员和复杂的计算程序。同时,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农村建设实际操作的不可预测性,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这样建立的农村建设体系也更便于广大规划者和设计者理解。少数人员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培训熟练使用该系统,以便进一步实践检验和理论体系调整。
村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村庄的发展是全面和综合的。因此,对象和实践的系统复杂性进一步强调了系统的系统性,涉及到村庄建设中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调整,强调村庄建设程序和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此外,具体的施工过程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与理想的实验操作和研究大相径庭。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下,也就是说,不是追求建立完善理想的理论方法,而是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调整。
空空间是由人创造和服务的,所以建筑中空空间的规划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与村庄的发展是一致的。这项发展旨在提高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是为村民服务,以村民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地方和民族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削弱。区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正面临着重大考验。与此同时,现代建筑理念由于忽视自然生态和人文传统,逐渐显现出过度工业化、过分强调技术和缺乏人文关怀的“千城一面”的弊端,并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和反思。由此空环境的塑造和改善应更好地反映该地区的多样化特征,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和协调。只有这样,地域建筑的概念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可。乡村建筑的地域性和乡土性是中国建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其发展不仅要追求高速现代化,还要在本土资源中寻找本土发展模式和设计语言。因此,本研究强调乡村建筑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本土化,并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许杰顺等人得出结论,20世纪22、30年代,在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团队开始形成,国内人类学家的研究也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农村建设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同时,它引发了农村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的大量成果,并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北平社会调查研究所以其对北平农村社会的研究而闻名。从1929年到1930年,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由陈汉米、王银生和薛慕桥领导,在无锡、江苏、保定、河北和广西的村庄进行了调查。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处于详细数据收集和初步独立研究阶段。社会调查尚未形成标准。20世纪30年代初,燕京大学引进了西方人类学社区研究理论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因此,研究进入了“民族志”时期。费孝通和林华钥先后在广西、江苏和福建开展了人类学田野调查。他们分别发表了《江村经济》、《许奕宗族研究》和《金庸》。这些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状况,提出了著名的“差异序列结构”和“均衡理论”体系23。在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中国动荡的政治局势的影响,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大大减少或取消。此外,研究领域大多随着大学和研究机构向西部和西南部转移。在此期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上。费孝通的《鲁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作品也在此期间完成出版。自20世纪末以来,外国人类学家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村庄。其中最著名的是1918年至1923年胡江大学美国社会学教授葛学普及其学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的田野工作。他在1925年出版的《中国南方农村生活》中详细描述了凤凰村的人文社会状况,为后来许多中国学者重新考察凤凰村提供了有价值的图形资料。1940年至1942年,日本对华北乡村的战前调查汇编成《中国乡村惯性调查》(China\'s Rural惰性survey),全面研究乡村的家庭、组织、宗教信仰和土地经济,试图解释乡村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性质。研究数据由美国的黄宗智、杜赞奇和马鲁蒙进行了后续研究。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研究背景,分别描述了农村建设中外力和内力引起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解释和判断。人们认为,由于双重独立的状态,内外力量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从而造成了农村建设的现状。整理相关研究,分别总结农村建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阐述了主要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梳理和阐述了主要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其他文化和反思自身文化方面的研究特点,从而改变内外力量的双重状态。通过主客体研究理论、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论、文化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实地考察视角、人文视角、优势视角、综合视角和互动视角构建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然后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人类学农村建设实践的分析和归纳,从中挖掘出对我国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第三章从农村“软件”建设的“文化状态”层面解读和阐述农村建设体系的建设。在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建设对象的现代化和多样性以及参与农村建设力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建设应建立建设内容全面、建设过程系统化、村民多参与的建设体系。它应该改变内部和外部的独立性,内容过于片面,方法相对单一。建设重点是软硬件建设的同步,以及具体实际操作的反馈和调整。这一层次主要促进农村内力的提升,引发外力调整,从而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互动基础。
第四章从“国家间”空层面阐述了农村建设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施工扩展到标识准备阶段、设计实施阶段、评估调整阶段和后续开发阶段。内力和外力在更大范围内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完成各自的调整,建立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的施工力。在完善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章和第六章利用遵义华润希望镇的具体建设案例,对农村建设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证操作和检验。从\"文化国家\"和\"空国家间\"措施的具体实践中,发现理想环境中建立的理论体系与复杂现实环境中的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对理论进行支持、检验和调整。
第七章总结和推进农村建设。认为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将有限的空建设项目发展成为无限潜力的农村家园。从制度、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研究的愿望和展望。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鸣谢6-7
概要7-8
摘要8-9
目录10-14
图14-19
目录19-20
1导言20-56
1.1研究背景20-37
1.1.1中国农村建设与发展20-23
1.1.2中国农村建设现状23-32
1.1.3两个农村建设问题的解读32-37
1.2研究现状37-46
1.2.1农村建筑研究38-40
1.2.2农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40-44
1.2.3农村研究的现状44-46
1.3研究对象和概念46-50
1.3.1研究对象和视角46-47
1.3.2相关原则和概念47-50
1.4研究目的和意义50-52
1.4.1研究目标50
1.4.2研究意义50-52
1.5研究框架52-56
1.5.1研究内容52-53
1.5.2研究方法53-54
1.5.3研究技术路线54
1.5.4研究创新点54-56
2农村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56-88
2.1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56-74
2.1.1主体与客体、存在研究视角和人文视角56-61
2.1.2文化相对性和主导视角61-65
2.1.3文化整体主义和系统视角65-68
2.1.4文化发展观和互动视角68-74
2.2国内外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农村建设实践74-86
2.2.1国外农村发展经验74-82
2.2.2国内农村发展经验82-86
2.3三个层面: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农村建设策略86-88
3“文化国家”:农村建设“软件”建设88-127
3.1建设“谁”:农村地位解读88-107
3.1.1具有多重复杂性的村庄的现状88-102
3.1.2农村发展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102-103
3.1.3农村发展机会103-107
3.2建设“谁”:整合农村建设综合力量107-118
3.2.1三位一体:注重内生动力,引进外援,中间桥梁积极有效108-111
3.2.2平台功能:农村建设内外动力理念的调整111-116
3.2.3现实与现实的结合:潜在的概念影响-人员流动、文化交流和媒体宣传116-118
3.3如何建设:全面系统建设118-127
3.3.1农村建设内容:地方空建设促进各地区全面协调发展118-122
3.3.2农村建设方式:系统建设过程与村民多元参与122-127
4 \"空国家间:农村建设战略和方法127-167
4.1农村建设的战略和原则127-129
4.1.1施工策略127-128
4.1.2施工原则128-129
4.2空国家间:农村建设的“硬件”建设129-167
4.2.1识别准备阶段:集成交互130-133
4.2.2设计和实施阶段:因素133-158的同地借用和参与借用
4.2.3评估和调整阶段:消化和吸收158-161
4.2.4后续发展阶段:选择创新161-164
4.2.5概述164-167
5实证研究:以贵州遵义华润希望镇为例167-238
5.1案例选择和研究视角167-173
5.1.1案例选择的背景167-171
5.1.2建设目标171-172
5.1.3基于文化人类学的农村建设方法172-173
5.2文化:城镇建设的“软件”建设173-188
5.2.1建设目标:希望镇173-181现状解读
5.2.2施工成员的整合:城镇建设中各种施工力量的组织181-187
5.2.3施工方法:确立希望镇187-188的综合施工内容和目标
5.3空国家间:传统优势和现代适宜因素借鉴的农村建设模式188-236
5.3.1识别准备阶段:内部和外部主要相互作用以及提取和归纳本地特征和需求188-197
5.3.2设计与实施阶段:城镇优势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197-236
5.4实践总结和调整236-238
结论238-248
6.1总结和推广238-241
6.1.1从群众到群众:可操作性和不可量化的社会效益238
6.1.2已完成和未完成:同等重视阶段和持久性238-239
6.1.3模式和调整:目标和普遍性239
6.1.4追求对等:内部和外部互动,而不是上下二元性239-240
6.1.5把握村庄的本质:从象征形态到本质表征的传统传承240-241
6.1.6身份的转变:从建筑师的主观表现到当地需求表达241
6.2农村建设的延伸:内外需求一体化社会支持241-245
6.2.1从短期空行为到长期宅基地经营:制度与民意平行242-243
6.2.2从有限空建设活动到无限资源共享: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243-245
6.3问题和不足245-246
6.3.1有限样本量245-246
6.3.2理论的应用少于246
6.3.3定量研究不足246
6.4愿望和前景246-248
6.4.1扩展实践246-247
6.4.2广泛参与247-248
参考文献248-263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余空见、李迪华和刘海龙。“反规划”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黄平编辑。乡土中国与文化意识。生活?看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唐晓峰。人文地理学论文。生活。阅读。新知识联合出版,2005
[[4]张玉国译。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的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创意多样性报告。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广东人民出版社。教科文组织出版,2006年
[5]赵传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文化分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6]费孝通。中国农村(男)。北京出版社,2005
[7](美国)罗冰淇。南忠良,总编辑。家——中国形象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8]王诺。系统思维循环。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9]陈肖剑,亮亮。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0](奥地利)。作者:蓝飞。由秋桐和袁家鑫翻译。一般系统论。1987
[11]朱郭、薛大元、杜洪诗。景观生态规划与评价空(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2]戴代新,戴余凯。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
[13](英语)凯瑟琳·蒂莉。Trans。袁海北。风景园林的形式与肌理:图式导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4]余虞丘。钱海燕地图。历史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5]吴良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6]黄蔡邕,主编。姚铁军等。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7]黄永林主编。关于国鑫,钟朱正。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王运才编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9]肖建中。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0]龚文健。《希望的领域: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1]余晓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2]王沪宁。当代中国乡村家庭文化:中国社会现代化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3]鲁傅莹等杨建华主编。体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例。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4]桑国源。文化人类学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含义。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13
[[25]许杰顺和刘炳清著。由杨红峰编辑。农村人类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2
[26](美国)孔德拉。菲利普·科塔克。黄建波、方文婧译,《人类学——人类多样性探索》(第12版)(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7]李培林。村庄的尽头阳城村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8]秦鸿正。农村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农村建设研究(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9]冯建。农村发展:模式与创新。商务印书馆。2012
[30]王新亮。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征地补偿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