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再阐释,朱Xi、孟子、王弼和韩愈没有贯彻孔子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再阐释,朱Xi、孟子、王弼和韩愈没有贯彻孔子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再阐释

朱Xi、孟子王弼、韩愈,谁没有读过孔子的思想...朱Xi。韩愈把孔子和王弼描写成玄学专家。孟子和孔子之间存在间接的师生关系。选择韩愈是错误的。王碧应该被选中。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再阐释

以下哪一位没有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过再阐释

子贡问:“有谁有一句话可以说一辈子吗?”孔子说:“我会原谅你的!不要做你不想对别人做的事。”——论语卫灵公是用自己的心去推动别人;你想怎么生活,想到别人也会想怎么生活;如果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希望我能在社会上站起来。

朱Xi、孟子、王弼和韩愈没有贯彻孔子思想...

朱Xi、孟子、王弼、韩愈,谁没有读过孔子的思想...朱Xi。韩愈把孔子和王弼描写成玄学专家。孟子和孔子之间存在间接的师生关系。选择韩愈是错误的。王碧应该被选中。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再阐释

以下哪一位没有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过再阐释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再阐释范文

摘要:李贽的音乐美学具有反封建、反礼的精神。与中国古代儒道传统音乐美学相比,李贽具有一定的进步民主精神。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批判和吸收,也是道家自然音乐理论的转化和整合。通过对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与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重新解读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从“爱、礼、无为、和平”到“爱、自然、人、心”。这也将为中国现当代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全新的视角。

:李志;音乐美学思想;儒家音乐美学;道家音乐美学;

摘要: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反封建、反封建的精神。与中国古代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相比,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审美思想不仅是对儒家精神和音乐思想的批判和吸收,也是道家自然音乐理论的转化和整合。通过对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与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重新解读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从“以情为始,以礼为终”和“无为而温柔”到“以情为本,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演变过程,为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李志;音乐美学思想;儒家音乐美学思想;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

一.提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把李治列为中华民族25大思想家之一。李贽,中国封建社会勇敢追求自由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当时封建传统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和言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理想的音乐童真和真情实感,摒弃虚伪和做作,倡导音乐主体情感的美学思想,尊重人的主体性,在当时的社会犹如晴天霹雳,引起了震耳欲聋的反响和冲击,始终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今天,我们在研究李贽音乐美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儒道两家对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超越,试图分析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先进性和民主性,从而进一步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以往对李贽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贽音乐思想的精髓上,以“童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是对李贽“童心论”的研究。王艳(2017)研究了李贽“童心论”对李贽哲学和文学理论构成的重要性,认为李贽的“童心论”对晚明思想启蒙和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陈乐乐(2017)论述了李贽“童心论”所倡导的自然本性,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概念基础加以推广。[2]

二是李贽音乐美学中人的主体价值研究。张建业(2017)全面分析了李贽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前瞻精神。[[3]音乐理论家蔡仲德(1987)早就详细论述了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包含的音乐主体性原则,探索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认为音乐应该为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服务。[4]

三是分析李贽的“诚与诚”音乐美学思想。吴静(1998)详细论述了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如绝对童心和童心,并从这一角度分析了李贽的音乐美学观。[5]王伟(2006)在李贽音乐美学中阐述了自己对钢琴与心灵关系的看法和研究。[6]胡建和张国华(2007)讨论分析了李贽童心所表达的“真声”音乐审美理想。[7]

以上对李贽音乐美学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理解李贽音乐美学提供了研究基础。与以往对李贽音乐美学的研究不同,本文以儒道音乐美学为背景,探讨李贽音乐美学的吸收、继承、批判和创新。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李贽音乐美学的重新阐释。通过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并进行创新研究,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全新的分析视角。

2。从“以情为本,以礼为本”到“以情为本,以自然为本”:儒家礼乐思想吸收和批判

(一)儒家音乐美学的主要代表

1.儒家传统音乐美学

儒家音乐美学注重提高和培养人的个体道德,尊重伦理道德,使之在音乐中完善和发展,重视和强调音乐在社会、政治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儒家音乐美学出现的原因是春秋末期,西周贵族制度的瓦解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混乱局面,礼仪崩溃,音乐变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从“仁”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长期影响人们的礼乐思想。他首先提出了音乐中“音乐与心”的关系,强调音乐应该跟随人的心。然后他提出了以下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停止自己的礼仪和正义”,“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卖淫,表达自己的悲伤而不伤害自己的感情”,并把音乐视为黄金法则,禁止自己的真实感情自由表达。儒家音乐思想是通过音乐在孔子心中创造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事实上,在儒家音乐美学的萌芽时期,情感是一种自由的观点。在孔子的影响下,后来通过孔子的继任者孟子和荀子的实践,他们不断探索礼乐的客观规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美学,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孔子的音乐美学

孔子始终认为音乐既要有高的艺术品质,又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兼具娱乐和教育功能。他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提倡“礼”。他相信音乐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治理国家,使世界变得公平。音乐和礼仪的协调也维持了等级制度。因此,他理想的音乐境界是“乐无淫,悲无伤”,主张用“礼”、“仁”、“中庸”来达到“平和”的审美境界。就音乐的审美标准而言,孔子说:“邵氏尽可能美,邵氏也尽可能好。”他提出了“完美”的审美理想。在音乐表达方面,孔子要求抑制音乐中的“情感”,用“礼乐”来限制情感的自由表达。他的音乐美学和音乐审美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季乐的音乐美学

《季乐》是一部融合儒家礼乐思想的重要音乐理论著作。《季乐》对“音乐与事物”、“音乐与政治”和“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其中,“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生人心的老百姓也是如此。感觉在中间移动,所以形状在声音中...健全的方式是与政府相协调的”。这强调了音乐与政治及其社会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指出音乐会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有一定的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微妙的影响(罗天全,2010)。[8《季乐》总结了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观点。因此,它对我国古代音乐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季乐过分强调伦理和社会政治对音乐的影响,从而限制了音乐的自由发展和独立地位(蔡忠德,2003)。[9]258

(二)李贽对儒家音乐美学的吸收和批判

李贽始终对儒家音乐思想中的情感表达持积极态度,并积极融入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应该是感性的。没有情感的音乐不能打动人的心,强调音乐中“情感”的影响。他继承并吸收了儒家关于礼义内化为情感的观点,融入了自己的音乐思想。李贽认为音乐中的情感应该是“真情”,真实自然。儒家倡导的“礼”也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情感。他的这一观点在《燃烧和阅读皮肤定律理论》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一种情况,有一种语气,所有的情感都是自然的。”李贽认为,情与礼是自然人性的统一,礼不能强加于情。此外,李贽还自觉继承了儒家“以学为乐”的传统。从肯定人性、追求自由的角度出发,李贽接受和吸收了儒家倡导的音乐境界,要求音乐创作应在“娱乐”的自由氛围中升华创作者的精神,净化其人格。同时,他还强调音乐是用来反映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氛围的,这与季乐对“音乐与政治”关系的描述是一致的。因此,他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李贽批评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消极方面。李贽针对儒家音乐形式“正义以平等为基础”、“五色不乱写、八风以法为基础不失信、百度以数为常”提出“法律以法为基础,规则不以法为基础”的理念,强调“表达源于情感,依赖自然”。他认为音乐的发展不应受所有封建教条和习俗的束缚。它应该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和内容的需要。他强调尊重自然,反对儒家礼义对人性和音乐的束缚(胡煜清,2007)。[10]在《燃烧书籍、阅读法则和皮肤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涵盖了自己的情感、情感、情感和本性……还有所谓的超越情感的本性。”这段话有三层含义:第一,感性表达是在人的情感和自然中自然产生的,它可以满足但不能获得。如果是被迫的,它将失去感官表达的真正本质。其次,声音只有包含真实和纯洁的自然,才能到达自然,符合情感、礼仪和正义。第三,我们所说的礼仪不存在于人性之外。生命的开端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他本性善良,有礼义。音乐也是一样的。只要符合人性,也符合礼义(徐海东,2011)。[11]这是儒家的“爱、礼、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爱,从自然出发”的观点,认为“非爱之外的复杂的礼、义也是可以制止的”,反对儒家传统礼教对自然情感的压制,提出音乐是受人类情感的激发,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李贽认为,儒家“礼”制约着人性的自由和音乐的真实本质,是制约中国传统音乐几千年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羁绊。音乐中的“礼”也必须符合人的内在本性。

这表明李贽的“爱与自然”并不否定一切礼义,而是强调崇尚自然,批判儒家礼义压制和禁锢人性和音乐。可见孔子的音乐思想也强调人性的真实,反对违背人性的虚假言行。因此,李贽在吸收儒家糟粕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批判。这反映了他音乐美学中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仇恨而不是愤怒”、“温和与温和”、“正义与和平”。它强调反传统的愤怒并激起情感。鉴于儒家美学倡导的中庸和理性,它进一步倡导人的主体性,体现了人的意志和真理。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真正表达人们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先进性与其说是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斗争,不如说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礼乐思想的批判。它给追求人性解放和人格自由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3。从“无情”、“和平”到“没有超越感性,还有一种所谓的自然也”:道家自然乐理的融合与转化

(一)道家音乐美学的主要代表

1.道家音乐美学

蔡忠德先生(2003)认为道家音乐美学是在与儒家音乐美学的斗争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9]41道家音乐美学始终以自由的音乐境界为美,崇尚自然,追求解放,但却消极应对自然无为的社会,以自然音乐为最高追求,否定后天人为演绎的音乐。道教音乐的美高度赞扬“宁静”和“和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无情”,音乐“无情”,并将“平淡”视为自然无为的特征。道家认为“光意味着和平,和平意味着鲁莽”。他们要求音乐“平复世界的情感”,服务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对自然、社会和生活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和理解。他们相信大自然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音乐也是如此。自然原本只是自然的客观存在,但它已经成为道家和道教世界中的一种“自然”哲学。当应用于音乐时,它是原始的外观或简单的自然,即自然的声音和未经雕琢和修饰的美丽声音。老子和庄子崇尚音乐的自然观,崇尚音乐的原生态,崇尚音乐的真理。他们视野开阔,他们不追求缺乏人性的音乐,也不追求美化扭曲效果的粉饰。“道自热而行”和“物我皆忘”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音乐美学深深影响和渗透着李贽的音乐美学。

2.老子的音乐美学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了“自然”和“无为”的理论。“大声音、小声音”的音乐本质观是对一切创造和人工加工的否定,当然,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与人性和自然发展有关。然而,老子也有“常德不可分,回归婴儿”和“道德厚于纯子”的思想,体现了崇尚善为美,以“婴儿”和“纯子”为参照的理想。它对自然和真实性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激励后人反对束缚,追求音乐的自由与解放具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影响到李贽“保护这种童心,使其不致丢失”(叶明春,2007)。[12]65就连老子自己也可能无法预见他的理论将给后代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他的“大声音、小声音”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秀海林,2004)。[13]168

3.庄子的音乐美学

道家的核心人物庄子在老子的否定观之后,提出不要强迫外在的名利违背人性,主张天人合一,摒弃功利主义。庄子也有崇尚自然无为的精神,这是他消极的一面。然而,他崇尚自然之美,对于这种自然美的存在,他肯定天地的自然美是具有最高品格的美(唐·李娟,2002)。[14]他强调一个人内在自我和外在言行的一致性,人与天地的融合,非自我和非行动的最高境界,以及超越世俗干扰、自私和所有贪婪的自由。他主张“法律应该建立在天道和真理的基础上,不管习俗如何”和“法律应该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这与儒家以“仁”为基础,约束人性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4.汉魏晋及以后的音乐美学

汉魏时期,刘勰将“和”与儒家的“和”信仰联系起来,认为“和”可以“融为五种材料,变则和”。然而,进入魏晋南北朝和中唐以后,道教倡导的素美思想逐渐在文艺作品中消失。直到宋代,重文学轻武术的社会现实环境和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使素颜成为当时流行的审美时尚。苏轼是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送味淡泊”的艺术风格。明代,朱Xi提倡“淡色无味”,即艺术应以“光”为审美标准。周敦颐还提出了“轻音乐无伤,和谐无淫”的“轻和谐”美学观。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一直倡导的“中和”美学概念是一脉相承的。明代新儒家提出“保留自然原则,消除人的欲望”来抑制音乐中人的自然情感,抑制人的欲望的音乐精神对李贽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李贽对道家自然音乐理论的整合与转化

李贽的“童心”音乐美学思想注重人的个性的真实自由发展,音乐风格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禁约教学”。他反对伦理道德对人性的限制,在道家自然追求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思想。这在《燃烧的书籍与童心理论》中有所解释:“如果一个丈夫是童心未泯的,他的心也是真实的。如果童心不可或缺,他的心也不可或缺。”由此可见,李贽的“童心论”具有真理和唯美主义的理想境界。同时,我们也看到道家追求人格的完整,为李贽塑造新的人格提供了典范。他音乐美学中倡导的“真理”也是道家倡导的人格精神。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倡导音乐的真实声音,道家也认同这一点。然而,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真”是积极的,道家音乐思想中的“真”是消极的和消极的,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如此,所有的路都通向同一个目的地,以表达“自然和真实”的情感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真实自然的,不是虚假的,也不是人为的,都有着完美的内外人格。这些崇高的思想内涵已经渗透到李贽的音乐美学中,受到李贽的尊重和尊重(徐海东,2014)。[15]

老子的“正义是珍贵的,真理是珍贵的”思想主张重要的人不应该虚伪或虚伪。李贽肯定了这一点,继承了道家的批判精神。在音乐美学思想中,他以“礼”明确否定儒家对个人风格的约束,尊重道家的“无心”等主张,强调人性的本质,反对束缚人的心灵和音乐的“天”或“自然”。李贽主张审美主体应具有纯粹自然的性质,从而使道家强调自然与真理的思想更加透彻合理。如果老庄的自然方式是逃避世界,周游世界,那么李贽的自然方式就是反封建,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战斗到底。他批判和改造了道家的避世思想和无情的音乐思想,把道家原始的自然平淡的思想转变为追求进步的自然思想。他想为他所理解的这种自然状态的回归,即这种理想的实现而奋斗。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庄子自然之道所蕴含的深刻意境也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李贽的音乐美学是对道家音乐美学的继承、转化和发展。

四,“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对儒道音乐美学的突破与挑战

自春秋以来,音乐作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一直约束、规范和教育着人们,抑制着人们自由风格的发展。李贽在反对传统音乐观的同时,提出了创新的音乐美学观,使人的主体性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追求真理、以自然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杜洪泉,2006)。[[16]李贽音乐美学的主要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本”,这在个体“以人为本”方面比儒家音乐理论倡导的“礼为本”和道家音乐理论倡导的“自然为本”音乐美学更为突出。

(一)在儒家音乐美学方面

1.接受吸收

儒家礼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表现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感性的”。这一观点是积极的,被李贽接受和吸收。他认为音乐主要是关于感觉的,而不是局限于感觉。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旋律源于情感和自然”是在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指出旋律源于人的自然情感。这是对儒家音乐审美思想“抒情止礼”的新诠释和创新拓展(徐海东,2012)。[17]因此,李贽的音乐美学是对儒家音乐美学精髓的接受和吸收。

2.批判超越

然而,与此同时,儒家音乐美学也提出了“和平”的核心内容。“季乐”有“礼仪和民意,音乐和人民的声音,政府来做,惩罚来阻止它”,试图通过“保护自然原则和摧毁人们的欲望”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李贽主张自由表达真情,大胆描述“杀”与“割”的真情(叶明春,2007)。[12]212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充分揭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优势,真正将快乐、愤怒、悲伤和幸福的所有情感融入音乐,大胆追求音乐风格的自然绽放,表达音乐创作者真诚的情感,不受儒家传统音乐“礼让”思想的影响,教育人们遵守音乐规则。本文驳斥了儒家音乐“求同”、“唯主”的观点。他认为这是“藏在天上,却不认识人”。它隐藏了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个人风格。没有个性或特征。每个人的思想和音乐风格都是一样的。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颠覆和批判。他提出音乐创作应该尊重个性,音乐创作的氛围应该自由轻松。他推崇的独到见解是继承传统儒家音乐美学后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儒家音乐美学的批判和超越。这是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最珍贵的闪光。

(二)在道家音乐美学方面

1.继承和吸收

道家音乐美学倡导“宁静”,以宁静和平为审美标准。老子提倡“和平”,提倡“大声音、少声音”的音乐美学,否定一切具体的有声音的音乐。然而,老子也提出,婴幼儿的美是为了保持人类的自然气质,这影响了李贽。李贽提出了“童心”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篇文章不是来自童心的”,它必须是“绝对的虚假和纯洁,最初思想的原始思维”,形成“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庄子则主张“无情”,肯定自然,主张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反对束缚人性和人性的儒家礼乐思想。李贽接受并吸收了这一观点,认为音乐应该自由地表达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在这方面,庄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在此基础上,李贽吸收和继承了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

2.突破挑战

在音乐的表达上,庄子主张“无情”,否认音乐的声音运动与情感的起伏之间的关系(秀海林,2004)。[13]46因此,在这方面,他的影响是消极的。老子的音乐观倡导自然音乐理论。他认为所有自然产生的声音都高于人类制造和演奏的音乐。音乐,就像统治世界的态度一样,应该由无为而治。他的“大声音、小声音”音乐思想的实质是最终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否定声音音乐。这种观点对他的音乐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仍有道家学者对无为思想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但他们大多将“宁静”、“平淡”、“和平”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并提出了音乐的“心平气和”的要求(王志成,2005)。[18]李贽否认道家音乐审美思想中的“无情”和“和平”为美。他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要求音乐创作应该尊重自然,展现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内容和形式不应该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或制约。他对道家音乐审美思想“无情”和“无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与道家相比,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突破了淡化的限制,更实用、更易接近,更自由、更无拘无束。李贽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在音乐中的真实表达后,把人的自然纯净的情感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因素,使他更接近音乐的本质。因此,与道家“无情”的音乐理论相比,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中解放灵魂。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是对道家音乐美学标准的否定,也是对宋明道家“轻和”美学观的挑战。

由此可见,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化和整合,变得更加合理和科学(叶明春,2007)。[12]165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儒”和“道”两种音乐美学思想的净化和升华。他提倡自然的内容和形式,反对矫揉造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束缚和限制。他的音乐美学体现了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对儒家礼乐思想批判吸收和道家自然音乐理论转型整合的合理反映。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一种摆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愿望和精神。因此,这在当时是不被社会所允许的,并被视为一种选择。他欣赏的音乐的精髓在于表达人们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的主观原则。对我们思想和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和令人震惊的,这为崇尚自然和追求艺术自由开辟了道路。

五.结论

李贽的音乐美学反映了人们为自由而战、冲破封建枷锁的主观价值观。他倡导人性解放、人格张扬、音乐自由发展,以勇敢的超越和批判精神面对中国几千年来追随的传统音乐美学,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长期主导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儒家音乐美学崇尚“礼”,而道家音乐美学则以“天”为核心,崇尚自然、无为。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思想。他提出音乐不受封建礼教传统和自然无为的限制。为了创作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他应该勇于开拓,以“人”为音乐的主导核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个性,让人们自由发挥艺术空。因此,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给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带来了全新的内在品质和境界,并将丰富的民主思想带入音乐美学领域,从而创造了全新的音乐美学观。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重大的历史意义。随着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和百花齐放,我们从真诚和真情的审美角度出发,追求音乐中声音与情感相结合的审美意境(路征、朱奕譞,2017)。[19]深受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童心”所倡导的真诚的影响。李贽的音乐思想是开创性的,勇敢地反对武断、自由和社会批评。它对中国现代音乐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探索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

参考
[1]王燕。“童心论”继承了老子的“弃贤弃智”思想[。湖北第二师范大学学报,2017,(1) :33-36
[2]陈乐乐。中国儿童发现的完成:李贽“童心理论”的渊源与内涵。《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7) :12-16
[3]张建业。论李贽的思想和研究——纪念李贽490岁生日[419周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2-47
[4]蔡忠德。从李贽到音乐的主体性[。音乐研究,1987年。(1) :40-44
[5]吴静。从李贽的“童心”理论看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104-106
[6]王伟。李治“琴辛哲叶”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4) :94-96。
[7]胡建,张国华。《从秦伦·[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Quest,2007,(5) :168-170
[8]罗天全。中国古代音乐的源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551。
[9]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等[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0]胡煜清。浅谈中国古代音乐[。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11]徐海东。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基础[。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12]叶明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3]秀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4]唐·李娟。李贽“童心理论”的先进性及其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82-85。
[15]徐海东。浅析李贽音乐美学童心理论的基础——“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四[。音乐与表演,2014,(3) :59-63。
[16]杜洪泉。李智的童心理论与音乐主体性原则[。惠州大学学报,2006。(1) :119-122
[17]徐海东的“爱、自然”的思想属性和“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1)[·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1) :7-11
[18]王志成。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艺术百,2005。(5) :136-138。
[19]路征,朱奕譞。从美学角度研究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6) :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