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矛盾 >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

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三大社会矛盾:就业、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在扩大,地区差距在扩大,阶级差距在扩大,造成了当前新的社会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具体表现为:中国的生产力、科技和教育仍然相对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逆转,仍有大量贫困人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这是错误的。 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是历史的大局。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更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和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历史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在继续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因为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考试的使用怎么样?哇,考官不能伤害自己。他们每天都给他们洗脑。

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三大社会矛盾:就业、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在扩大,地区差距在扩大,阶级差距在扩大,造成了当前新的社会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范文

摘要:在新的时代,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以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顺应我国重大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建设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保障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究

随着新时期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从以食物、服装、住房和交通为主要内容的生存需求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需求,呈现总量上升、层次提高、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对以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必须顺应我国重大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建设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使人民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

1。不断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治理世界时,公众必须是第一位的,当公众与世界平等时。”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标准,是解决新时期我国重大社会矛盾的根本要求。

(一)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血腥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为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发展中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邓小平晚年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他曾经说过,“我们谈到了防止两极分化。事实上,两极分化是自然发生的。......一小部分人获得了如此多的财富,但大多数人却没有。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会有问题,”他强调说。“我们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方法和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2)。

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崇高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力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法治,必须“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法治必须围绕保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而紧密开展”(4)。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发展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5)。“公平正义”、“共享”、“公平”、“正义”等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二十多次,再次表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是贯穿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条红线。

(2)目前人们反映出强烈的社会不公正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得到最大改善,人民受益最大。人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公平正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障。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下,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违反公平正义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公平、民主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不公问题越来越突出。”(6)

分配不公的问题。社会财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财富分配是否公平是最明确的尺度,也是公平正义的最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继续增长,但分配不公问题更加突出,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7)目前,包括城乡、地区和行业在内的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我国平均主义的盛行与分配之间的差距很大,很容易造成普通人心理上的巨大差距。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分配差距。关键是差距不应该太大,否则它将成为冲突的直接原因。

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机会公平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起点,也是人们实现发展和获取总体利益的重要前提。没有它,结果就不会公平。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重要起点,但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教育机会也大相径庭。就业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打父亲的游戏”。凭借强大的社会资源,“第二代官员”、“第二代富人”和“第二代明星”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针对这一问题,秘书长习近平尖锐指出:“如果各种机会都依赖于寻找关系和方式,有背景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没有背景的人将没有技能或机会,这将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和正义。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纠正,能否创造一个人才济济的生动局面?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的活力吗?我们的党和国家还能蓬勃发展吗?”(8)

不公平规则的问题。社会规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是保证公平分配和机会的制度保障,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一旦社会规则不公平,影响就会更大,危害也会更大。目前,我国社会规则中存在着许多“双轨”制度,如户籍“双轨”制度、劳动就业“双轨”制度、教育“双轨”制度、医疗保险“双轨”制度、退休养老“双轨”制度等。,导致社会资源和福利待遇的等级和差别分配,成为社会不公正的深层问题。“双轨制度”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如果允许长期存在,社会就会被分割成许多块,这很容易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仇恨,严重分裂社会关系,危及社会和谐与稳定。

\"公平和正直是管理国家的关键.\"公平正义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我们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我们不能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加不公平,改革将失去意义,无法持续。”(9)公平正义问题一旦解决,就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促进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国家发展才能有最大的力量。

(三)不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面对当前的社会不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许多违反公平正义的现象正在发展,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持续发展、体制安排、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来解决。”(10)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造福人民的同时治理一个国家是很常见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战略之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是一个抽象而神秘的概念。它不仅应该停留在文字和思想上,而且应该反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人民关心和期待的,改革应该把握和推进的,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感。特别是要切实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普遍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原则,让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工具。政府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弥补市场失灵。”(1)由此可见,维护公平正义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职能。政府应当坚持合理使用权、依法使用权、民用使用权和无腐败使用权,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要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还要注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通过创新的体制安排来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违反公平和正义的现象,以确保人民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2)加快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民主权利、法律法规、财税、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幸福。

2。不断满足人民对生计保障的新期望

\"人民只依靠国家,国家处于和平状态.\"民生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应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不完全发展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上。”(3)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包容性、基础性、包容性的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编织密集的民生安全网。

(一)改善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与人心相连,国力巩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福祉、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动荡必然发生在人们生活不佳的历史时期,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则发生在重视民生、恢复生活的时期。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群众的一切现实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重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满足群众的需要,我们将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将真正包围我们,热情支持我们。”(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安排好衣、食、住、用、行五个字。这是6.5亿人的稳定和不稳定问题。”(5)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一;江泽民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胡锦涛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努力确保和改善人民生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宗旨”(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量造福人民的措施已经实施,人民的感情得到了显著增强。民生改善只是在进行中,还没有完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在发展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之一,统筹安排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2)我国的民生领域仍有许多短板/s2/]

目前,在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很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具体而言,首先,克服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现有的贫困大多发生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和极度贫困的地区和人群中,这些地区和人群越来越难以咀嚼。剩余的扶贫任务已经变得更小,但更加困难。在工作的某些部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识别不良、援助无效和监督不足。各种形式主义,如装腔作势和装腔作势,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第二,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应试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等级决定一切、片面追求毕业率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三,就业冲突和压力交织在一起。在供应方结构改革过程中,过剩产能被淘汰,落后产能被淘汰,导致一些地区下岗压力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形式、新模式发展迅速,但技术人才远远不够,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第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制度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更加突出。第五,医疗卫生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人们不仅希望能够很好地看到疾病,而且希望不生病、少生病、看医生更舒服、服务更周到,这将不可避免地为全民的健康需求带来更高水平和更广泛的覆盖。然而,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各种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与人民健康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3)在发展中坚持确保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社会事业改革事关民生,关系人心。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社会事业改革要求,在改革总体设计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就业和创业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关注各方面、各层次的群众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利用多得少得方法推进改革,解放群众利益,多谋民生利益,多解民生后顾之忧;认真分析和总结民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列出清单,提出措施,每年完成几件实事。

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一个百年计划的基础。教育繁荣国家;教育繁荣了这个国家。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工程。我们要把教育放在首位,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群众支持工程。我们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收入是民生之源,关系到人民的“饭碗”。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和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点是鼓励艰苦奋斗、遵纪守法致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规范过度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我们必须坚持全面覆盖、基本保护、多层次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按照底线、密网编织、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责任明确、适度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房换房、不投机倒把的原则,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坚决战胜贫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贫困地区与全国一起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要求坚决战胜贫困。要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坚持精确扶贫和精确扶贫,确保及时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实施健康的中国战略。“为了富裕和健康。”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和民族繁荣的重要标志。健康是身体的基础,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的基础。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国家卫生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服务,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和谐幸福家庭。

3。不断满足人民对社会保障的新需求

社会稳定、秩序、和谐与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民更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来说,稳定是黄金;对普通人来说,和平是一种福气。为此,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建设一个安全的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长期稳定。”(1)

(1)和平是普通人吃饱穿暖后的第一要求/s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是老百姓吃饱穿暖后的第一要求。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计和最基本的发展环境。”(2)和平是人们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会很难过,过上好日子。和平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是人们的新需求和新期望。我国已经稳步解决了十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不久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需求是分层的。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衣服、住房、交通等得到满足时,他们将追求更高水平的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对社会和谐稳定有了新的要求,对在追求更丰富生活的同时保护生命财产有了更高的愿望。

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的基本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推进社会稳定。邓小平明确指出:“没有和平统一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也做不了。”稳定占上风。“(3)在过去40年里,我们的社会在保持稳定和团结的同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不仅不能顺利进行,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将丧失。从全球角度来看,许多国家不仅因为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失去了发展机会,而且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绝对原则,稳定也是绝对原则。既要把握发展,又要把握稳定。\"(4)

(二)中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当前,中国社会安全稳定形势继续改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形势和环境变化很快,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很重,矛盾、风险和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事业发展得越快,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就越多,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越多,我们面临的不可预测的事情就越多。”(5)

公共安全不容乐观,给社会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暴露出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发展理念不稳定、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安全监管执法不严等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但相关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普通人心中的一大痛。国家治安形势继续好转,但非法集资、信息披露、网络诈骗等案件猖獗。非法和犯罪手段正变得越来越信息化、动态化和智能化。旨在报复社会和制造影响的极端暴力个案时有发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染病、生物恐怖主义等跨国传播威胁日益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引起人民的恐慌和社会不稳定。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给社会保障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矛盾主体来看,矛盾突出表现为贫富矛盾、政府与人民矛盾、劳资矛盾;从矛盾发生的频率来看,它处于频繁发生、高发、并发和频繁的状态。从矛盾的形式来看,从个体到群体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所采取的方式是极端而激烈的。从矛盾的性质来看,主要是利益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矛盾的原因来看,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复杂多样。能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给社会保障带来新的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正在执行西方发达国家仅用300-400年完成的社会转型任务。这导致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碰撞,导致各种风险并存并同时显现。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和机制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结构的重新分化和组合。现有的制度和结构将被打破,新的制度和结构将不会稳定。新旧之间通常有一个“真实空区”。此外,新旧交替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这将导致制度的“真空”和结构失衡等问题,给社会运行带来风险。目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并不是独立运行的,而是各种矛盾风险的来源和点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预防不够好,反应薄弱,就会进行、叠加、演变和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很可能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风险复合体”(1)。

(3)大力推进安全中国建设

建立一个建立和共享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建立建设和共享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基本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的目标(2),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纲领性指导。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从推进制度建设的角度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责任、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和法律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和角度采取综合政策,形成合力。这需要努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络。加快社会保障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人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和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和平不会忘记危险,生存不会忘记死亡,治理不会忘记混乱。\"在党和国家的治理中,提高对苦难和风险的认识,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主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和应对国家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理和化解社会稳定挑战”(3)。为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列为要坚决进行的三大硬仗之一。\"智者防止不幸不发芽,智者计划将来受苦.\"为了预防和抵御风险,我们应该首先采取主动,未雨绸缪。我们应该意识到所有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我们要先下棋,打好主动战,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判断,提高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能力,推进科学细致的风险防控工作,明确所有可能的风险及其成因,对症下药,制定全面的政策。我们应该及时有效地从源头上解决风险。

维护和确保社会安全和稳定。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首先必须创新维护稳定的理念。“治理的方式,不想安人;安抚人民的方法是审视他们的苦难。”维护权利是维护稳定的基础。维护稳定的本质是维护权利。维护稳定,首先要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关键在于加强预防和解决社会冲突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调查预警机制,努力实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处置;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矛盾;完善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提高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果和成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基础是做好群众工作。\"天堂看到自己,人民看到,天堂倾听自己和人民.\"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要知情者,脚踏实地的原则。我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期望放在第一位。我们必须真诚地倾听群众的声音,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愿望,真诚地关心他们的痛苦。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现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感情,解决人民后顾之忧,化解民怨,温暖人心。

注:

1摘自习近平《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0页。

2《邓小平纪事报》(1975-1997)(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3摘自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讨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17-118页。

4 (2) (8) (9)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部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12、552、137-138、552-553、553页。

5 (5)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57和827页。

6摘自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讨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18页。

7摘自习近平《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8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14和553页。

9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节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6页。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页。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12《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赢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13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摘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8和137页。

1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1页。

15中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4-115页。

16中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34页。

17《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赢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页。

18摘自习近平《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