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水量 > 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文件

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文件

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显示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地球蓄水量丰富,总量达14.5亿立方公里。尽管地球上的水量巨大,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直接使用的水量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

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

论文开头如何写较好。有关水资源的,最好提供几个...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水是甜的 但有时很苦。水很珍贵,但有时会溢出来。水是清澈的,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变得肮脏了。没有开水,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但是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水变得如此吝啬...面对我们的时代,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可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稀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 我应该加强执法,充分重视水资源。工业化进程对多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没有直接影响。 根据水平衡,水资源量的变化之一是降雨,另一个是蒸发。因此,可以考虑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可以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工农业生活供水的定量影响。请写你自己的论文。《水资源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等期刊上都有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论文。我想你可以参考你写的东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学习更多关于管理期刊的知识,比如(管理科学和工程)等等。~

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文件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显示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地球蓄水量丰富,总量达14.5亿立方公里。尽管地球上的水量巨大,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直接使用的水量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

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

论文开头如何写较好。有关水资源的,最好提供几个...

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范文

关于水资源的第一份文件(1):

主题: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水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

摘要:实现水资源的善治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目前,水资源管理有三种不同的范式: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中国面临五大缺水问题:资源型、污染型、工程型、制度型和发展型。只有单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范式有机结合,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路径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供应管理;需求管理;水资源软路径;生态文明;

水资源论文配图

水资源管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国民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1]。维特福德和马克思等“防洪学派”甚至把传统中国视为“防洪社会”。纵观中国历史,历代国王都坚持“治国之才必先治水”的理念。[2]他们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治水文化。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中华文明治水的优良传统,而且把水资源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中国的水安全形势严峻,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日益突出,[3]。中国要实现水资源的“善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约束。潜在的水危机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威胁和风险因素。从表面上看,水资源危机是一场资源危机,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场水资源公共政策导向和水资源管理的危机[4]。对于当前中国水资源管理的范式,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水资源管理已经或正在实现从水资源供给管理向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转变。一些学者还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范式已经超越了水资源需求管理。例如,杨延明认为,我国实行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远远超出了供水管理的范围,也超出了用水需求管理模式的范围。只有水资源的软路径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在许多方面相互借鉴[5】。陈龙和蓝芳认为,水资源软路径与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在目标、治水理念和治水措施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6]。要摆脱水资源危机,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水资源的明智管理1水资源管理范式的演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设了生态文明,把美丽的中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水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是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水资源管理模式。

[7]

目前,世界上有三种主要的水资源管理范式,即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

1.1水资源供应管理

在人类水资源管理史上,最早的水资源管理范式是水资源供应管理。供水管理是指面对各部门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通过投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各种可能的水源来满足日益扩大的用水需求,从而提高供水能力。[8]。供水管理模式占据主流地位的时间最长。在西方,供水管理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当时,中央管理机构已经修建了水库、大坝或挖掘地下水,然后通过管道和沟渠将其引入农场、工厂和城市。20世纪水资源供应管理达到高峰,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出现高潮。

水资源供应管理将水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项目。限制人类获得足够水资源的不是水资源本身,而是人的能力。这意味着水资源能否“开发”成为水资源管理的关键。在这种思维理念下,工程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主导学科,水利工程师垄断了水资源管理的话语权。加大水利投资和建设新基础设施已成为基本政策取向。

水资源供应管理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人类的基本用水需求。然而,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供水管理的弊端不断显现。首先,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导致了河流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去,曾经自由流动的大河开始停止流动,而地下水位正在下降。其次,资本密集型水利工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为灌溉而建的大坝基本上是低回报、低收入的项目,成本很高,难以恢复。此外,几乎所有地方都开发了最便宜的水资源,额外供应的成本正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使得继续增加水资源供应更加困难。第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大量移民的流动,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甚至冲突。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许多自然栖息地正在消失,野生动物空的生存正在丧失,水生物种正在严重减少,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到破坏。

1.2水资源需求管理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模式。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人们开始从供水的相反方向寻求解决方案,即需求,即通过合理抑制水需求的增长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需求管理认为水资源有限,必须有效利用。提高效率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核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是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经济学已经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主导学科。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掌握了水资源管理的发言权。在这种背景下,水价和水市场被认为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两大支柱。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在不同的替代政策之间进行选择,这已成为制定政策的基本指南。水需求管理与传统供水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是实现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供水模式向以人为本的需求模式的转变。第二,实现了从政府垄断管理向民主参与管理的转变。第三,实现了技术管制向市场管制的转变,经济手段成为核心。

水需求管理在教育公众方面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扭转了水资源是免费和取之不尽的传统观点。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的改进,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节约用水。由于反弹效应的存在,许多地区在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后,水资源得到了更大的利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没有实现良好的农业节水,加上水价和水市场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目前的水资源需求管理不足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水资源软路径

由于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水资源软路径。水资源的软路径首先出现在加拿大,现在已经扩展到欧盟和经合组织国家。

目前,水资源软路径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软路径是一种注重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有机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制度改革和社会结构改革来改变用水方式。这是一种积极、前瞻性、长期和渐进的方式。它是一种内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系统、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从结构上改变水资源服务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及其服务模式。水资源软路径有五个核心原则:第一,水资源是一种服务,而不是目的本身。社会上的大部分水资源被用来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务,如清洁垃圾、洗车、促进植物生长等。以水为服务将使水资源管理者更容易从传统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中拓宽视野,并通过改善教育、完善市场、重建城市水资源保护体系等方式刺激社会创新。第二,水资源的利用应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水资源软路径将生态系统视为水资源的法律主体,具有与人类同等的地位。生态效应是水资源利用的首要考虑和基本前提。第三,水质和水量同等重要,应注意水质匹配。水资源软路径认为,不同的水资源终端需要不同质量的水资源供给。要实现水资源质量与水资源利用的深度匹配,深化水质水量综合管理,在减少水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水质要求的水资源服务。第四,强调从未来向现在推进的规划方法。水资源软路径首先为未来社会确定一个可持续和理想的发展目标,然后采用落后的方法确定连接未来和现在的政策和项目安排。第五,需要确保社区和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软路径侧重于长期水资源管理规划,要求更多的水用户采取行动,而不仅仅是几个工程师。这需要确保社区和人民参与水资源管理,在水资源管理中实行民主,从外部权威管理转向内部独立管理。

从本质上说,水资源本身的软路径也可以看作是水资源需水量管理的深化、拓展和延伸,这是一种更加全面的水资源管理范式。多学科研究视野、多手段政策工具和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特点,使得水资源软路径更符合21世纪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2中国缺水类型

中国面临严重缺水形势,16个省和地区严重缺水,6个省和地区严重缺水。[[9]根据水利部发布的数据,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年缺水总量达到60亿m3,全国年缺水量达到300亿~ 400亿m3。中国缺水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2.1资源型缺水

水资源禀赋不足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自然因素。中国是联合国承认的13个缺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禀赋不足2200立方米。许多地方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禀赋更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水资源的供需差距加大,导致水资源短缺。随着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的水资源禀赋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我国主要河流流域的地表水流量不断减少,特别是黄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流域。资源型缺水将长期存在,其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2.2污水短缺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头30年的快速而广泛的增长,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近十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推进,水污染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已经从城市蔓延到乡村,从东方蔓延到西方,从地表蔓延到地下。水污染导致水质下降,许多水资源不再被人类饮用或用于其他目的。污染型缺水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是人类自身造成的恶果。基于污染的水资源短缺往往加剧基于资源的水资源短缺,并使水资源短缺状况恶化。如果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污染型缺水仍将长期存在。

2.3工程缺水

有些地方不缺水资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工程基础,水资源无法开发利用。工程缺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地理因素,许多地方地形复杂,难以建设大量水利工程,因而无法轻易获得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由于自然地理原因,中国西南部许多地方缺水。另一个是经济因素。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和水资源开发资金不足,许多贫困地区因经济原因面临工程缺水。水利工程大多是资本密集型的,随着水资源开发难度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水利工程的维护成本也很高。

2.4机构缺水

制度性缺水,也称为建设性缺水,是由水资源系统本身造成的。由于系统的非中性,不同的水资源系统构建了不同的话语和权力系统,导致了不同的水资源分配模式。在话语权和权力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利益集团往往能够获得充足的水资源,而边缘化的利益集团可能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其真正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和侵犯。例如,中国水资源系统具有明显的发展方向,经济效益最大化已成为水资源配置的主要运行原则。在这种制度下,城市和工业用水是优先考虑的,而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经常受到侵犯。制度性缺水与其说是一个供应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分配问题,因此仅靠供应管理无法解决它。只有通过水资源系统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5发展性缺水

发展性缺水是一种绝对缺水,是缺水的动态度量。虽然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对水的需求将超过水资源的供应,导致绝对稀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发展型水资源短缺的到来,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将水资源总量严格控制在生态可持续范围内。这就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尽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去嵌入”,摆脱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向发达国家的转型,如果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改变,许多地方可能会出现发展型缺水。这正是水资源软路径所关注的。

3中国水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人与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由于我国缺水类型非常复杂,五种缺水类型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单一的水资源管理范式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水资源管理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实现水资源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三种范式的有机结合。

3.1优化水资源供给管理,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

尽管供水管理不再占据主流地位,但它仍将在一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优化新时期的水资源供应管理,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优化调水工程的布局。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对于一些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区域工程调水仍然是一项重要原则。这也是中国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原因。引水工程应从宏观角度仔细论证和优化。第二,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我国海岸线漫长,海水淡化将大大增加沿海城市的淡水供应。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仍然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创新力度,尽可能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第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中国的污水处理和回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量污水的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加大污水处理投资,提高污水回用率。第四,创新雨水收集方法。总的来说,中国对雨水收集不够重视。我们应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创新雨水收集方法,锁住每一滴水。

3.2深化水资源需求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主流思潮,但在实践中,水资源需求管理仍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利用经济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改革的共识。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框架下,全面推进水权、水价和水市场三大改革。首先,要加快建设所有权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运行顺畅的现代水权制度。在坚持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应尽快明确区域、部门和用户各级的水权分配以及相应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其次,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水资源短缺的水价体系。特别是要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尽快完善农业水价体系,改变农业水价过低导致价格杠杆失灵的局面。三是加快水权市场建设和培育,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的“准市场”原则,完善灌区用水户区域水权交易、水权交易和水权交易规则,完善水权交易、水权银行和水权储存中心三大交易平台,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水权市场体系。

3.3推进水资源软通道,逐步走向水生态文明

水资源的软路径是深化和扩大水资源需求管理,这最符合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要逐步推进水资源软通道管理理念,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资源软路径,首先要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待水资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二,改变传统的用水需求管理只注重提高效率的观念,实现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我们不仅要关注水资源对当代人的满意度,还要关注水资源对子孙后代和自然本身的满意度。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实现更加节水的经济发展方式。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最高目标,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脱钩。第四,实现水质水量的协调管理。根据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对不同的人类需求进行分类,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的顺序和时间。第五,深化水资源参与式管理,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合作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第六,注意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不搞急进。尊重系统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探索适合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本地化和地方化系统方案。

参考

崔静。从传统到现代:地方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与人民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2) :1-7。

李毅。《河流长度系统的历史演变、功能变化与发展保障》,[。环境保护,2017 (16) :7-10。

[3]陈雷。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实施河道长度系统和[湖管理模式。中国水利,2016 (23) :1-3。

范沧海。中国水资源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S2) :94-98。

杨延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软路径[。水资源开发研究,2013 (6) :20-24。

陈龙,蓝芳。水生态文明与水资源软路径[。水资源开发研究,2018 (3) :22-26。

关于水资源的第一份文件(2):

主题: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有所增加,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应加强水资源保护,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摘要:主要介绍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1。导言

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水资源的当务之急。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是主要切入点。因此,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2。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尚未明确界定,但在探索中发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日益明显的后果。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重建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中国提出了一些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草地建设、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植树种草、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是:第一,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植被。第二,利用工程措施建设项目。这两项措施相辅相成,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

3。[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s2/]

由于中国人口相对较多,人均资源份额相对较低。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就地理分布而言,中国的总体特点是西部少,东部多,北部少,南部多,并将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今天,中国四分之三的大中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形势相对严峻。就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言,中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用于农业,其中三分之二用于灌溉。灌溉用水量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灌溉技术还不够高,不能有效利用水资源,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工业部门也消耗大量水资源。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管理主要采用定额法,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许多工业废水直接流入河流,污染水资源,导致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4。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一般措施

(1)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关键措施是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意味着所有人都参与节约水资源的活动。他们都从基本的小事做起,在生活中实施节水。此外,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这从本质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农业方面,可以改革灌溉区和农田的节水项目,调整节水措施,以提高综合农业水平。在工业领域,我们应继续改造节水技术,理顺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此外,应积极推广循环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在生活用水方面,应加强公共用水管理,合理调整水价,在城市建筑中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加强污水回收。

(2)建立良好的水资源工程模式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一方面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工程模式。水资源工程科学模式的建立,是指按照“三个一、三个二”的原则,加快水资源工程建设,逐步建立我国水资源工程科学模式,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此外,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建设一些水库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特别是加强西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总体而言,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地建立水网连通性,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的工程价值。

(3)强化水资源修复功能,重点建设水资源

改善水资源恢复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生态湖泊和河流,并通过恢复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水资源规划中,设定了各流域水资源开发的上限,需要加强节水措施,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更好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为水资源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还必须加强对重点地区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加强重点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水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中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水资源,确保重点地区的水资源安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建设植被生态,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森林水循环,它也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水循环的基本原理是一些降水被森林截留在地表,然后被森林缓慢吸收。截留在地面上的降水可以被植物或大气直接吸收。森林植被体积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入渗量大,渗透性增强,结构相对复杂,森林植被水文特性突出,能有效调节生态系统。

植被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价值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生态条件多样,覆盖面广,因此降水时可以有效蓄水,森林植被一般生长周期长,蓄水能力较强。特别是,一些相对密集的森林系统的储存能力是单层人工林的三到五倍。因此,人们应该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2)平衡径流和河流。森林生态系统截流蓄水能力强,能有效调节河流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在暴雨期间补充地下水,表层土壤相对坚实,洪峰时间大大缩短。在干旱期,森林系统可以将储存的水分输送到地表,在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供给河流径流,降低干旱期干旱的概率。(3)减少总径流。河流径流总量取决于森林系统的流量分散和地表水的蒸发。在一些地区,湿度相对较高,径流通常不受森林系统的影响。然而,在森林系统的影响下,干旱地区的径流总量可减少10%,从而有效改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6。水土保持综合管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治理工程。因此,植被的建设和水体的维护有着重叠的领域,也有着自己的关键内容。水土保持工作的中心是保持水土,然后结合相关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统一区域的单一植被建设相比,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水资源具有重要价值。(1)减少洪水,增加干旱。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提高蓄水区的降水能力,优化地下和地表径流的分布格局和时序,从而改变河流径流的年分布,减少枯水期的峰流量,增加流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截洪效果受流域规模、措施有效性、土壤、地形和降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小河流的截洪效果比较显著,达到70%。然而,大流域洪峰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洪峰形成的关键因素是降雨,这导致一些地区水土保持导致洪峰弱化。然而,在加强大流域水土保持管理的条件下,水土保持在弱化大流域洪峰方面的作用也将慢慢显现。(2)土壤侵蚀得到控制。水土保持改善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设置多层防护,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坡度改为阶梯,改善农田林草植被,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正常情况下,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后,侵蚀模数将降至3000t/k m2至500 t/km2,远低于原10000t/km2至20000t/km2。如果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经过长期处理后,侵蚀模式甚至可以低于1000t/k m2。此外,沟底工程和河道工程可以在治理初期有效拦截河砂,农田建设和植被工程将在深化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7。

经济应该继续发展,而不是渔业,这对后代是有益的。因此,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良好的水资源工程格局,加强水资源恢复功能,重点地区水资源建设。同时,要加强植被生态建设,全面控制水土保持,有效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参考

[1]包晗。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业,2015,1 (22) :39-39。

尚石齐、孙俊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南方农业机械,2017,48 (10) :171-171。

刘桂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 (35) :149-149。

[4]何向东,汪静波。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环境科学杂志,2014 (2) :36-38。

水资源论文六篇导航文章:[/s2/]

第1条:水资源文件

第二部分是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第三部分:对矿区水资源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第四章:甘肃省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措施

第五章是气候变化研究在水文水资源中的技术应用。

第六部分: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建议